第11章
司南聽到聲音,連忙整理了一下衣服,便從東屋出來了。
她是最後一個出來的,出來的時候柴簡烏明三人都已經站在房門口與來人說話了。
人是王鐵柱帶來的,聽他介紹,知道面前的兩個陌生男人裏,五十多歲的那位是二隊的老支書,叫章恩河。另一位年輕些,帶着眼鏡的男人是二隊的會計也是二隊的計工員朱平安。
倆人先代表生産隊和去縣裏開會的生産隊隊長蔡根生表示了對知青的熱烈歡迎,随後又說起了他們三友村和二隊的一些情況。
不管當初給知青單獨蓋房是什麽原因,但人家現在就能指着房子理直氣壯的說這房子就是他們歡迎知青的心意。
若不是真心歡迎,能蓋新房子嗎?
不能吧。
老支書說完生産隊的現狀以及一些對知青的基本要求後,又說起了隊裏知青都住的比較零散。“知青紮根農村就是要融入到村民中去,這也是響應國家號召嘛。”
可司南聽到這裏,卻心下明白的挑了挑眉。
這是一邊借群衆的眼睛監督這幫子知青,一邊又不動聲色的分化這幫知青,不叫他們紮堆呢。
老知青知道回城渺茫,又逐漸适應了這裏的生活,被周圍村民影響,為了口糧懶得折騰。
新來的知青都是同批同年的住在一起,自然的讓這些知青産生了小集體意識。有了這樣的意識,前面的老知青和後來的新知青,就被人潛意識的排除在自己人之外了。
如此這般安排後,就是有那想要鬧事的,不說初來乍到,就只是人單力薄這一條,也幹不過這些地頭蛇。
其實說開了,這不就是溫水煮青蛙嘛。
好在司南從不敢輕視任何人,來了這裏後又因為曾經看過的影視裏面對這個時代的描述而心存敬畏,所以這會兒老支書帶着朱會計一會兒一個甜棗,一會兒一個棒槌的敲打,她都能毫無壓力的接下來。
一直到天色徹底黑下來,老支書和朱會計的這場別有滋味的歡迎儀式才正式結束。
Advertisement
當然了,他們要說的,要警告的都說完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叫新來的知青安頓下來的事了。
撫順縣這邊因為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所限,地裏的農活其實也還好。
過了清明,大地解凍了,先用糞肥拌土養地,之後翻地開壟,這些忙完後,要一直等四月下旬,氣溫再暖些才開始種玉米。當然了,到了這個時候家裏的自留地也要收拾起來了。像是土豆,花生這些也要種起來了。
種子種下去,澆水,施肥,除草這就是一整套的活計,說大不大,卻了不輕松。
天暖和後,自留地裏或是家裏的菜園子,再種上黃瓜,杮子,豆角,辣椒,茄子大蔥這一類家常菜。
種的多了,吃不了就曬成幹菜留着冬天吃。當然,也可以拿到縣裏的供銷社換些針頭線腦。
八月中下旬,大地裏的玉米差不多可以收獲了。等收了玉米,再搶種一茬秋白菜和大蘿蔔。過了十月,白菜和蘿蔔陸續長成了,一部分賣到供銷社,一部分留給自家。腌酸菜,藏蘿蔔,再加上夏天曬的菜幹,這就是村民要吃上一冬天和大半個春天的所有菜了。
如今這個時節,各家種的花生都差不多能挖了,司南他們的自留地今兒才分下來。
總共分了小一畝,具體四個人要怎麽分,人家村裏是不管的。
哦,還有房前的院子,若是勤快些弄成菜園子,村裏也會不管你都種什麽的。
按規定個人不能養豬。不過村裏有專門養任務豬的村民,到了年底村上還會殺豬分豬肉,不過能分多少豬肉得跟你來了村子多久,得了多少工分挂鈎。
聽到這話,司南便覺得今年這豬肉怕是沒他們四人什麽事了。
對了村裏每家每戶還可以養三只雞,至于知青怎麽養雞,村裏也給了個說法。
知青按下鄉的年份單獨住,超過五個人算兩家,五個人以內算一家。自己養的,是吃是賣村裏不管。
哦,不得不提的是家家都要按人頭交糞,是人的還是牲畜的到沒特別講究。
→_→
話說回來,地裏的活自收了蘿蔔後幾乎就沒什麽了。不過冬天也不能閑着,地裏沒活了,還有采石,修路,挖溝,築堤壩這樣的體力活等着人幹呢。
出一天工,算一天的工分,到了年底按工分發糧食發錢。
有的人家到了年底能得不少糧食,有的人家到了年底都還不上這一年從村裏借的糧食。
這其中,知青是借糧借得最多的人群。
不借怕你餓死。借吧,你又未必還得上,說實話,村委會的這些村幹部也挺為難的。
不過再怎麽為難,村委會也得将糧食借出去。這會兒,老支書跟司南等人交待了一回後,又允許司南等人在正式出工前從村裏借糧食。
在會計拿出來借糧條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又印下手印,轉眼功夫王鐵柱就将每人借的五十斤米面送過來了。
可是有了米面也做不了飯呀。
裝水的水缸,挑水的水桶和擔子,蒸飯的盆,蒸馍馍的籠屜,以及炒菜的鏟子,煮粥的勺子等等等等,這些做飯的家夥式都沒有。
見有人問了,老支書才說後村誰誰誰家的孩子結婚準備了一些,若是他們這邊急着用,可以先拿錢買過來應急。
“需要多少錢?”司南一邊問,一邊在心裏計算自己手裏的錢夠不夠。
老支書看了看朱會計,朱會計接話說了一句:“怎麽着也得20塊錢吧。”
司南聽了就點頭,想要買下來,一旁的烏明卻笑着拿出二十塊錢遞給了說話的朱會計。
錢遞出去了,烏明才笑着轉頭跟司南說道,“誰給錢都一樣,先将東西拿回來了要緊。”
朱會計也不理這些事,接了錢就帶着王鐵柱走了,并沒有去什麽後村,而是直接去了村委大院,将庫房裏的東西和王鐵柱兩人都擡到了車上。
升米恩,鬥米仇,不能慣出毛病來。
再說了,上趕子不是買賣,只有自己花錢了,他們才知道心疼。
……
等東西都送來了,老支書又告訴他們大後天聽着鑼聲去村委大院那邊簽到出工後,便體貼的給四人放了兩天安頓假。
村裏的村民幾乎都沒表,只村委大院有個早年收繳上來的小座鐘。為了方便管理,村委這邊就定下了敲鑼集合,簽到出工的辦法。
話說完了,事也辦完了,老支書三人就踏着月色離開了。目送三人離開後,司南幾人才回到屋裏,一邊點上煤油燈,一邊準備做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