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出去大半天,買了一驢車的東西回來。烏明直接将驢車趕回知青院,喊烏亮出來卸車。

這二人出去,光是桌子就買了三張。一張楊木立地四方桌和四只四腳凳,以及兩張也是楊木做的炕桌。

炕桌東西屋各一張,這個沒什麽好說的。立地四方桌和四只凳子則直接放在了外屋地當飯桌。

三友村這邊,大多數人家都不在外屋地吃飯。一年四季,一張炕桌,既是飯桌,又是書桌,客人來了,還能當茶桌。所以一般人家過日子只需要一張炕桌。

但新來的知青不知道,也沒這習慣呀。男知青那邊什麽情況不知道,女知青這邊卻是從小習慣了廚房邊上擺餐桌的習慣。于是在他們的潛意識裏,他們需要一張餐桌。

至于炕桌,則是司南想要個看書寫字以及放水杯和煤油燈的桌子,請烏明柴簡采購的時候幫忙買的。男知青這邊也覺得有炕桌比較方便,便也就順手買了一個。

油鹽醬醋都買了些不說,兩人還弄到了一大塊豬肉和幾斤大棗……

當烏亮看到買回來的東西裏不但有幾個飯碗,還有一套粗瓷的茶壺和四個茶杯。指着茶杯竟然還告了司南一狀,“這丫頭心眼賊多,舍不得自己的飯盒給人王鐵柱喝水,就拿我的飯盒。”

“講個道理,我給人倒水的時候,可是你自己喊着‘用我的飯盒,用我的飯盒給王大哥倒水’,哼~”司南朝烏亮皺了皺小鼻子,繪聲繪色的學了一遍烏亮那會兒的神情,這才笑眯眯的問烏明,“你們中午吃飯了嗎?”

“吃了。”雖然有些疑惑這兩人在家裏這半天是怎麽混得這麽熟的,但烏明卻沒直白的問出來,“油滋嘞的包子。”指了指一旁蓋着盤子的碗,那裏面有烏明給烏亮和司南帶回來的包子。

油滋嘞是豬肉煉出油後的肉渣。在物資匮乏的年代,絕對是好東西。

“我中午煮了大碴子粥,還有大半鍋。包子熱一熱,正好有主食了。桂芝嫂子送了青菜,再炒道菜,晚飯就得了。”将兩個新壇子搬到新買的桌上,司南舀了些水一邊刷壇了,一邊跟打量房間的柴簡烏明說話,“每天一籃子菜,咱們哪吃的完,剩下的我從今天兒始都做成泡菜。對了,院裏的廁所用了兩張席子,買席子的時候,我見老劉叔那裏還有不少,就多買了幾張。咱們院裏的木頭杆子和搭廁所用的木頭都是人王鐵柱家的。沒要錢,還一直跟着忙完了才回家。”

院裏的廁所差不多兩個平方大小。因是靠着牆角搭的,需要圍起來的牆就只有兩面。用一張草席的一半圍出一面牆,剩下的一半草席做了個簡易門。

平時這扇草席門就開着,有人去廁所的時候,就将那草席門關上,旁人就都知道裏面有人在使用了。

另一張大草席當了廁所的房頂,也省得雨雪天上廁所不方便。

除了這兩張草席,司南還買了好幾塊大小不一的草席,差不多将老劉叔那的存貨都給包了。

Advertisement

小塊的拼了拼做了牆圍,大塊的司南叫烏亮搭把手給兩個屋子和外屋地做了個草席版的吊頂。

草席子不貴,但架不住司南敗家的多買了些。其實最開始她就只想買她自己那屋了。可手指頭在那裏算計需要多少塊的時候,不知怎地又想到了外屋地。

鍋竈都在外屋地,以後住飯吃飯也都在外屋地。她都擔心睡覺的屋子房頂落灰了,那做飯和吃飯的屋子就不擔心了。

自然也擔心的呀。

所以司南一咬牙便決定将外屋地也軟包起來。可連外屋地都包了,那還差男知青那邊寝室嗎?

于是最後的結果就是整間土坯房都被包上了。

等屋子都包上了,司南又開始擔心有那挑事的人指着他們的草席牆說小資行為。于是摸了摸下巴,又對草席子進行了升華。

司南空間的書房裏有一大包自來水的軟毛筆。這會兒拿出一根握在手裏,另只手再拿一本老領導的詩集,揮揮灑灑的将詩集抄在了草席上。

別說,這麽一弄到是叫他們的住處多了幾分雅致。

除此之外,司南和烏亮二人還将之前晾衣服的背帶挪到了屋裏,在炕沿兩側的牆上分別釘了鐵釘,在屋裏做了個晾衣服的地方。

司南的那根背帶勉強夠長,不過也只夠一間屋子的。好在烏亮他們下鄉的時候也用繩子捆行李,他們那間屋子的晾衣繩就用他們自己的了。

這會兒鐵釘不叫鐵釘,叫洋釘。司南和烏亮固定草席和釘晾衣繩用的洋釘是司南買了太多草席,老劉叔搭的添頭。

其實若不是大環境有些敏感,讓她不敢折騰,司南都能給地面鋪上草席了。

屋子裏的地都是土墊的。新房沒住過人,一走路腳下都起揚塵。弄上一點水在地上,就會和泥。

就很髒。

唉,這裏別說跟現代比了,就是跟之前的筒子樓比,都是完敗。

╮(╯▽╰)╭

吉省的夏天沒有南邊熱,但夏天仍舊是夏天,買回來的豬肉放上一夜,誰都不敢保證明天會不會變質變臭。

于是将東西都搬進屋子,司南将刷幹淨的幾個壇子倒放在桌上控水後,就拿了菜刀切豬肉。

将切成小片的豬肉放到鍋裏,小火煉油,用不了多久香味就出來了。

烏亮欠欠的蹲在竈前給司南燒火,司南也就騰出手來做些旁的。

一鍋煉油,一鍋是中午煮的大碴粥,這會兒稍微加了些柴和水蓋上鍋蓋又小火煮了一遍。從縣裏帶回來的包子,這會兒就放在鍋蓋上。兩和面的包子,看在司南眼裏竟然有了幾分可愛。

她想,這是饞了。

沒掌握好量,所以早上泡的玉米碴子有些多,這粥一下子就煮多了。別說夠他們晚上吃了,就是明天早上再吃一頓都有呢。

豬肉煉的時間長一些,油也多了一些。等油煉好了,司南問了問其他人,吃不吃油滋嘞。

烏亮要吃,聲音喊得最響亮。烏明可有可無,柴簡看了眼烏亮淡淡了點了兩下頭。

司南見此,留了一些油滋嘞,剩下的都和油一塊倒進幹爽的壇子裏,蓋上蓋子放到了碗架子裏了。

留下來的油滋嘞放在一個新買來的碗裏,一會兒拌鹽吃。

剛煉完油的鍋都不用放油就可以直接炒菜。

李桂芝今天拿來的菜裏有豆角和茄子,司南想了想,晚飯就炖了個豆角茄子,又涼拌了個水焯青菜。

這頓飯在這個時代,尤其是鄉下,也算豐盛了。

……

四人今天都有些累了,但晚飯後卻都沒有着急休息。

趁着天還沒黑徹底,烏明帶着烏亮又在小廁所後面的外牆根處,挖了個更大的坑。

與其說是坑,不如說是一條溝,一處化糞池。

這條溝就修在院牆外。院牆有多長,溝就有多長。六十公分寬的溝,最淺的地方正對廁所便坑。溝裏是從淺至深的斜坡處,最深處足有一米五。溝挖好後,烏明還用鍬在便坑靠上一些的位置挖了個洞,叫便坑和這個溝通起來。

院子裏廁所的糞便超過那個與深坑相連的洞後,糞便就會自動流向院外的溝裏。如此一來,既省了時不時的就要清糞,還多了一層保障。

畢竟糞便深溝依牆而挖,想要從牆頭翻進院子,就得多尋思一回了。

不過這溝就這麽大大咧咧的擺在那裏也确實有礙觀賞,所以烏家兄弟挖完溝後就抱了兩捆玉米杆子,稀稀疏疏的蓋在了那溝裏。

兩邊用土和石頭壓着固定玉米杆子,到是不怕被風吹跑了。至于臭味...這事上哪有什麽兩全其美的辦法?

反正這溝在院子外,隔着一個菜園子,臭也臭不到屋裏去。真有味飄進去了,那就多撒些草木灰多燒幾回艾草呗。

院牆外面是一條村中小路。烏家兄弟挖溝的時候,有路過的村民看見了,也有聽說了特意過來看熱鬧的。于是烏家兄弟就以這種奇葩的方式認識了不少村民……

→_→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