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立儲

這十年來,沈夢昔盡量讓自己融入這個時代,也極少回憶從前。

但有一點,太平體質對她影響很大,飲食口味有些變化,特別愛吃肉,愛吃甜食。

這兩年,體重增加了大約五公斤,雙下颌都出來了,清風直誇她越來越富态,越來越端莊。已經三十三歲的太平,身體健康,完全成熟,也給沈夢昔帶來困擾,但是她的本性刻板,一切都可順其自然,唯獨男女之事做不到。

武攸暨雖是正牌丈夫,但她執拗與最初成婚的目的,而一直不把他當作丈夫,沒感情的兩人為了生理需求,而服從于本能,在她看來,是無異于畜生的。

結果就是,有時她會莫名其妙發脾氣。

這些都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計。沈夢昔心說。

這天,嚴季康跪在沈夢昔門前階下,清風說公主在抄經練字,讓他回去,嚴季康卻不肯,堅決地要面見公主致歉。

沈夢昔放下手中的筆,走了出去,在階上站定:“十二,報仇不必一定親自動手,當日本宮不許你冒然行事,就是知道惡有惡報。如今來俊臣死了,你也可以安心了。如此,今天起,你就離開公主府吧!”

“十二不走!十二還沒有替殿下做那兩件事!”嚴季康大喊,又磕了一個頭,“殿下,十二知錯了,當日報仇心切,沒有考慮殿下處境,所說之話大逆不道,荒唐至極,請殿下重重責罰!”

人的骨子裏是有奴性的,你若不狠厲,就總有人試探雷區。盧統領數次慨嘆:“殿下,慈不掌兵,治家不比治國簡單啊!”安寧和嚴季康都讓沈夢昔覺察道自己的弱項,那就是,她給人的感覺過于和善,缺少上位者的威嚴,他們與她接觸日久,就會做些冒犯之事,即便她自己不甚介意,在世人看來,就是公主缺少威信的表現了。

這份和善,和本能的善良,正是她靈魂的本來面目,十年來,她沒想改變,也無法掩飾。

沈夢昔始終覺得,她的遇刺和嚴家尤家滅門是個系列案件,個中存在密切聯系,甚至可以說是自己連累了嚴家,于是對嚴季康總有着歉疚,所以願意救下他,給他庇護。

但這些年,嚴季康沒有父兄教導,又常年拘于後院,如不改變現狀,終将一事無成。

“那好,第一件事情就是,你馬上離開公主府,去打理洛陽書局。日後你父親平反,你的身籍恢複,就可以完全脫離公主府,随心所欲了。只是你現在的身份,還找不到稱心的妻子。日後,多生幾個孩子,延續嚴家血脈,你的父母便可含笑九泉了。”

“不!殿下!十二不走!”嚴季康哭着說。

沈夢昔不再說話,只是看着他。

Advertisement

“喏,殿下!”嚴季康終于說。

他伏地肩膀抽動,自從犯了那個錯誤,公主就似乎對他失望至極,從前那種自在和親近的感覺都不複存在了。

他甚至分不清楚,那日說出要去給陛下做面首,是因為确實想報仇,還是對這個名不符實的面首身份的抱怨。

他覺得失去了什麽重要的東西,只想放聲痛哭。

******

半月後,傳出武承嗣的死訊,太醫說是憂思過度、心力衰竭而死。沈夢昔讓武攸暨送上喪儀,前去吊唁。

來俊臣入獄,武帝就已完全調查清楚,當年就是武承嗣派人刺殺太平。

武承嗣随着年齡增長,愈發迫切地想要當太子,別人都只注意太平公主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卻留心到公主府的護衛軍紀嚴明,又通過太平與懷義的矛盾,以及從推事院救出羅連城一事,覺察太平在武帝心中的地位特殊,他認為,陛下自身是女帝,那就極有可能将帝位傳給太平。

武承嗣動了殺死太平的心思,這個念頭一旦生出就不可抑止的瘋長,太平全家出游,他認為是天賜良機,他勾結來俊臣,利用來俊臣早先打算誣陷尤刺史而安排進尤府的昆侖奴,并以那婢女全家性命要挾,逼那婢女刺殺太平。來俊臣再對嚴家出手,兩下裏同時發力,定然是一舉三得。

事實證明,他們的方法很有效,若不是沈夢昔防範充足,那日她定是死在汴州尤府了。

武帝早知這個侄子想當太子都想瘋了。

武承嗣對她百依百順,做事也有幾分手段,近年處理李氏皇族,也立下諸多功勞,她還真有幾次都想立他為嗣,但似乎就是命吧,每次下決心時,總有各種各樣的變故,使得武承嗣總是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

武帝一向雷厲風行,現如今既已接回兒子,這個謀害女兒的侄子就不能留了。

她賜了一杯鸩酒,讓張昌宗給武承嗣送去,給了終日惶惶的武承嗣一個結果。

之後,又保他名聲,對外稱病故,仍以魏王身份隆重下葬,也沒有殃及家人。

清風說武承嗣死了,沈夢昔沒有特別開心,她只是頓了兩秒,然後嗯了一聲,算是知道了,就讓和雨去準備喪儀了。

武家勢大那些年,身為公主,雖知仇家,但她依然得忍着,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不能打草驚蛇,她也無力同時對抗來武兩人。

她知道他們終不會有好下場,所以還算安心,除了加強防範,低調行事,并不十分焦慮報仇之事,如今武承嗣死了,也覺正常,沒什麽開心的,因為未來的日子裏,想殺的她的人,還會層出不窮的。

兩個月後,武帝立李顯為太子,并重用了狄仁傑推薦的一批官員。之所以立李顯,她的考慮是,這兩個兒子誰當太子都一樣,都是不合格的。但只要是李氏子孫繼位,朝中老臣和世家門閥都會傾心輔助,突厥吐蕃也可安定下來,若執着于武氏執政,而導致國家危難,是她萬萬不想看到的。

這些年武氏兄弟與李旦仇怨已深,與李顯卻沒有冤仇,若李顯将來即位,應該不會報複武家人。這也算是她在江山與家族之間最好的處理方式了吧。

李旦主動上書,請立李顯為太子,非常識時務。武帝龍心甚慰,将李顯的小女兒安樂郡主賜婚于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氏一族,則在武三思的帶領下,偃旗息鼓,收斂鋒芒。

朝廷立了太子,又是還政李氏的前兆,一時間,人心穩定,國家安定。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