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維護
衛博簡與孟氏似乎達成了某些共識, 回來後對溫善的稱呼也改成了“溫丞”, 這點對于孟氏和邺嬰之來說都十分舒坦,于是接下來的相處便也愉快了些許。
算學出身的衛博簡和李筠自然精通會計核算方式,不過因賬目的名目多而繁雜, 容易造成賬目的混亂,他們也沒有什麽好的法子。溫善提出的核定名目——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的建議讓他們眼前一亮。
造四柱冊的話, 一則可以避免賬目繼續混亂而給了貪官污吏漏子,二來也能考核賬目是否相符。
“勾覆的賬簿中必須具備這四項名目之收, 只要編造‘漏底賬’列示結存數額, 便能得知開除之數!探微,你怎會想出如此妙法?!”衛博簡一激動就又喊了溫善的號。
不過處于興奮狀态的他和李筠皆不曾留意到, 邺嬰之還沒琢磨透徹,于是繼續琢磨也沒有聽見,倒是孟氏氣呼呼地瞪了衛博簡一眼。她在這些人中似乎就是被排擠在外的人,他們所說的她卻是一點也聽不懂!
溫善道:“這哪裏是我想出的,不過是承前人之智慧, 略加修補完善罷了。”
“你何必謙虛,我實在是找不出其中的不足之處, 今日你邀請我們來點評,我想只有學習的份了!”李筠笑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探、溫丞今日令我大開眼界了, 不知實際操作起來如何?”衛博簡感受到了孟氏的不悅,就又改了口。
“幾位想必也知溫家略有幾畝薄田租給了佃農耕作,不過因每年佃戶總有變更, 加之別的收支,這數目便也繁雜了起來。自我琢磨出這法子後,便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将溫家的賬目清算核實完了。”
孟氏終于聽見了一些她感興趣的事情,她即使不懂她們在說什麽,可若能将這法子用在自家的賬目核算上,那豈不是更加有利于她掌握家中的財政大權?!于是她一改默不做聲的狀态,笑着希望溫善能解釋得更清楚些。
邺嬰之道:“衛博簡已經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了,你怎麽不問他?”
溫善在說四柱結算法時為了使她和孟氏這兩個此前基本沒怎麽接觸算學的人也能聽得明白,便從淺顯易懂的開始說,又重複了幾遍,把自己的嗓子都說得有些沙啞了。邺嬰之已經捋順了,可孟氏分明就心不在焉的,還想讓溫善再解釋一遍,一點也不顧及溫善的嗓子。
衛博簡和孟氏俱是一噎,這少女從見面就對他們說話帶刺,他們都有些莫名其妙的。孟氏本就不希望衛博簡過來,如今心中便有些窩火,指責溫善道:“溫丞的客人未免也太無禮了些,我們可不曾得罪你們吧?!”
這話很巧妙地将溫善也帶進了這場口角裏來,她的目的自然是讓衛博簡對溫善也心生嫌隙了。衛博簡聽聞也蹙起了眉頭,他與溫善往來多年,自然知道溫善的為人,他也有些不明白溫善是如何會結識到這少女的。
“她沒有別的意思,還請兩位看在她少不更事的份上勿要與她計較。”溫善按住了打算替她抱不平的小郡主,從容地起身對衛博簡和孟氏略表歉意。
“少不更事?我怎麽一點也沒覺得她還年少?女子十五歲便及笄了,她這個年紀都能為人母了!”孟氏哼了哼。
Advertisement
“十五及笄那是前朝的禮制,本朝是十八歲及笄,衛夫人還是莫要弄混淆了。”溫善從不與人争辯,不過在維護小郡主一事上也不逞多讓。
溫善能體諒孟氏的心情,所以即使她将自己卷入其中,也沒有着急着為自己辯解。不過小郡主為了她而得罪人,她可不能辜負這份情誼,自然也要維護小郡主幾分了。
孟氏扯了扯手中的巾帕,醞釀着怒氣:“你!即便如此,她家中的長輩便不曾教她對人要以禮相待嗎?”
雖然溫善能維護自己讓小郡主很是開心,可她卻不想看見溫善跟人發生争執的一幕,于是挽起袖子不顧溫善的阻攔親自上陣了。
“那你不知,別人說話時認真傾聽才是禮貌的嗎?我自認為天資愚鈍,溫善反複與我們說了幾遍,我都記住了,可你卻神游太虛,之後還想糾纏着她給你再解釋一遍。所謂事不過三,自己不聽就回去找衛博簡才是,既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又能增進你們夫妻感情,我說的不對?”
“這少女說得還挺有道理的。”衛博簡心想,他也被說得有些許難堪,于是連忙拉住孟氏以防止事态繼續惡化,“好了,今日我們前來是為了切磋學問,不是來計較這些的。”
話雖如此,倆人也沒有再呆多久,衛博簡今日已經受益良多便打算回去接着琢磨了。而由始至終都沒有介入他們的紛争當中的李筠很是淡定地喝着茶,在她看來會發生這件事是必然的,這不能說是孟氏的過錯,當然也并非小郡主和溫善之錯。
錯就在于他們結識的本身。
若擱在他們尚未成家之時,他們之間的往來倒不會引起什麽非議,可如同她也是為人-妻子了,她自然無法容忍自家官人與別的女子交往過甚。不過她也知道溫善跟衛博簡的往來從來都不算密切,上一次見面還是在上一年的冬至,算學的三十位同窗一起出游時。
溫善就學問切磋而邀他們一聚,純粹為學問而并沒有摻雜私情,這點就足夠她在心裏對溫善有所偏頗了。倒是小郡主跟溫善之間看起來有些微妙,讓她暫時捋不清思緒。
“竹平可也要回去了?”溫善瞥了李筠一眼。
“這茶還未喝完呢,除非探微驅逐,否則我還想再讨一杯茶喝。”李筠道。
“你倒是置身事外樂得清閑。”
李筠笑了笑,也不避着小郡主,便問:“你為何不告訴他們,這位是懷寧郡主?若他們知道了,想必也不會如此了。”
“他們若知道小郡主的身份,自然不會發生争執,可小郡主如此率性,他們敢怒不敢言可不算是什麽好事。”即便礙于邺嬰之的身份而不敢沖撞了她,卻不代表他們心中就沒有不滿,況且小郡主在外的名聲本就不算好,若是此事傳了出去,指不定又多了些不分青紅皂白的貶低之言。
小郡主已經冷靜了下來,雖說她不喜歡衛博簡跟溫善的關系好,但是也沒資格去幹涉他們。更何況溫善如果因為她而失去一位好友,便是她的過錯了。
“我是不是做錯了?”小郡主問溫善。
“小郡主嗆人之前為何不這麽問?”溫善道。
“……”果然挨了溫善的批評,小郡主耷拉着腦袋,作自我反省。
李筠放下茶杯笑道:“不過探微今日也有些亂了方寸,要知道你以前可從不會為我們這般,看來探微跟小郡主的感情也很是不錯呀!”
小郡主瞬間來了精神,擡頭看了溫善一眼,心裏怦怦亂跳的,仿佛有什麽秘密被李筠戳破了。
溫善收起她書寫的書卷,很是淡定:“為臣為友,于情于理,都得這麽做。”
這話又似一盆冷水将小郡主的心澆了半涼,在溫善的心中,她始終都還有一個身份,所以為她辯護也是因為她的郡主身份。
“我也回去了!”小郡主匆匆地起身,也不管溫善是否還會挽留她就跑了。
“小郡主确實率性,不過,我怎麽看她似乎不樂意聽見你這話?”李筠道。
溫善收回随小郡主離去的潋滟目光,道:“此四柱法書卷便交給你如何?”
李筠詫異:“交給我?”
“你在太府寺為主簿,興許用得着。”
李筠笑道:“你所言我已經謹記,今日也受益頗深,回去後我自當琢磨,不必受你的書卷。至于這書卷也是于國計有益的,不該就此埋沒了,而是應該上呈朝廷,為朝廷所用。”
“只怕他們未必肯用。”
“用不用可由不得他們說了算。”
溫善沒有因此而貿然地上書,而是先去找她的外公尚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賀炎。她琢磨四柱結算法之初并沒有多大的覺悟,不過是專研的興致起了就有些收不住,若是真的要朝廷使用這核算法,怕是會招來一些麻煩。
賀炎也認為她來找自己正好合适,他雖只官居四品,可尚書省的細務則多由他和尚書右丞來處理。這也是皇帝的權謀之術,雖掌實權可官品低,不怕官員會擅權自專。
他又是分管吏部、戶部、禮部的官員,能具體去實施四柱結算法。對于管理着國家的田籍、賦稅、土地等重要職能的衙署,這四柱結算法出現的非常重要!
而且溫善不能自己出面的原因在于賀炎不希望她被人盯上,一旦朝廷認可了這核算方法,那對于貪官污吏而言必是一件不小的打擊,而想出這核算方式的人無異于他們最為畏懼和讨厭的禦史。可溫善卻只是一個司農丞,那些人必然就只會将她視為眼中釘。
賀炎不希望溫善牽涉太深,可也不得不讓她明白官場之險惡,希望她能小心謹慎。
溫善接受了一番教誨後便拜別了。而沒過多久,朝堂之上便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紛争,理應說是戶部引起的“地震”。
賀炎以六月的月報、夏季的季報中對于容朝財物盤點中的數目繁亂、複雜,理應為了提高效率和考核賬實是否相符而采取統一名目、編造賬簿為由,提出要使用新的結算方法。
在他提出來之前,自然已經交代了底下的官員和衙署去驗證這方法的實用性,所以當他将成果擺在衆人面前時,自然就引起了熱議。在常朝的時候,文德殿上便熱鬧了起來,連女皇都驚動了,特意召他們去垂拱殿視朝。
五品以上的文官在文德殿舉行的朝會為常朝,本無需皇帝出席,而三品以上的大臣每日都到垂拱殿參加的朝會才需皇帝親臨視朝。所以當這些官員都聚集到了垂拱殿時,便更加熱鬧了。
“每逢正官新舊交替之際,總會有些不法正官竄易文歷,隐匿拖欠未納之數,或侵吞公帑。而賬目的名目混亂便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即便朝廷一再加派人手去查缺補漏卻效果甚微,甚至還為此耗費了不少國力,實在是得不償失。若是能讓離任者在一個月內編制好末賬、交投賬、漏底賬,交由省部稽考……”
從采用統一的名目,确立項目之數,到提出制定“賬法”,将審計制度更加完善,不僅是戶部的官員,連禦史臺也摻和了進來。
女皇也發現容朝立國這三十多年,重心基本上在于平定天下、收複河山,以及恢複民生,而這已經不足以跟上生産、經濟的變化,一些政令已經顯得有些落後,她早覺得有必要更改一些政令,而這恰巧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于是在女皇的幹預下,尚書省提出的審計核算方法很快便被要求在各州府實行開來。至于各州府的反應如何,溫善卻是不得而知的了,她能收到的消息便是從朝報中得到的。
看見自己的成果有了用武之地,溫善的心裏還是頗有成就感的,不過她習慣了不動聲色,臉上便沒顯現出什麽別樣的情緒來。
鐘萬裏等人的議論聲傳入她的耳中:“這下我們的事可沒這麽多了。”
“可不是,以前主簿核實過後還需我們核實一遍,如今只要用了這四柱造冊,只要知道這其中三柱就足夠了,省了我們一半的功夫!”應無言也道,“尤其是太倉署的賬目,這下好了,管理出納也省心省力了,否則只有我們四個司農丞,遲早得累死我們。”
“是呀,如今省心省力了,這官位怕是又要裁減了。”楊傑幽幽地說道。
鐘萬裏和應無言一陣無言,幾年前司農寺還是有六位司農丞的,如今也可能變成三位,甚至是兩位。他們心裏打着小九九,他們這四人中,最穩妥和保障的理應是溫善了吧?
他們這麽想着,一個小吏又跑了進來道:“溫丞,陳少卿請你到正廳一趟。”
作者有話要說: 賬法:元豐三年頒布制定的審計制度。
本章用的參考資料: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90、《慶元條法事類》卷7
哭唧唧,不想這麽考據的說_(:з」∠)_大家都說文寫得太正,會撲街的_(:з」∠)_
謝謝小夥伴們的雷(*  ̄3)(ε ̄ *)
書楓扔了1個手榴彈
還有營養液感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