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知縣大人
不過,慶幸之餘,他又疑惑起來。
難道,蕭氏除了身材高大像男人,也有喉結,也是平胸?
否則,曾和蕭氏同床共枕,生下寶兒的慕長生怎會對他不生疑?
收拾好屋頂,慕長生又将後院整理出來,開了菜土,和蕭轼一起,種上石婆婆育的菜苗。
菜地弄好後,春耕也正式開始了。
慕長生把曲轅犁取回來,蕭轼給安裝好,拉到田裏,套到牛身上,試了一圈。
帶輪的曲轅犁一出場,立即遭到村民的圍觀和無情嘲笑,可等他們看了這犁不僅輕,掉頭轉彎都極容易,耕得深,還不費力後,都詫異不止。
尤其是和村長家的直轅犁比較一番後,再沒人取笑慕家了。
帶輪的曲轅犁一日翻的地比直轅犁兩日還要多。而且,還輕松,只需要一人扶犁即可。
一日下來,人不累,牛也不累。
這下,不止是村民,就連慕長生,也再次對蕭轼刮目相看起來。
這蕭氏,不僅能上房鋪瓦,還能造新農具……更重要的,這精氣神,根本就不是以前那個蕭氏!
等田翻完,放入水,再用耖耙一遍後,那田既平整,泥又深,把村民羨慕得,紛紛來慕家借曲轅犁和耖。
曲轅犁這般好用,村長自然将這等好事報告了裏長,裏長前來親自驗證過一番後,又禀告了知縣大人。
知縣大人來桃花村視察新農具時,蕭轼正教慕長生育秧。
倆人挨在一起,蕭轼用手比劃着,用木棍在苗床上寫着字,一點一點講解着育秧的步驟。
慕長生低着頭,眼睛看着蕭轼,看着他的眼睛,看着他的手,看着他寫的字。
倆人都不會啞語,可蕭轼比劃的,慕長生竟都能懂。
不僅懂,還全部都信。
再不似先前那般敷衍了。
慕長生的态度,蕭轼十分滿意,雖然如今離翻身的目标還遙遠,但只要這人不和他唱對頭戲,那目标總會實現的。
在這裏,日子雖然難熬,但就當體驗生活了,等他回了現代,再演古裝劇時,應該會演得更好。
知縣大人來了桃花村,那自然是舉村嘩然,連平日裏不愛出門,看不起村民的慕夫人也出來湊熱鬧。
田間裏,慕長生剛撒完一盆種子,擡腿要上田埂時,就見嘩啦啦地過來一大群人,那其中還有帶刀的衙役。
臉色頓時一變,幾步上了岸,将蕭轼往身後一拉,擋在他前面,冷臉對着來人。
蕭轼也是心一沉,臉色蒼白地看向那群持刀的衙役,不禁胡思亂想起來。
這是發現了他的身份,來抓他的?
等那群人走近了,村長笑眯眯地走了出來,說道,“慕長生,知縣大人來看你家的曲轅犁和耖了,還不跪拜?”
可慕長生,冷着臉,一動不動。
而蕭轼,一聽來是看曲轅犁的,頓時松了一大口氣。
聽到“慕長生”三個字,站在衙役中間,身着官服的中年男人先是一驚,随後又摸着胡子說道,“無妨,既然是慕公子,無需跪拜本官。”
這話,把那些圍觀的村民震得目瞪口呆。
知縣大人對慕長生為何這般客氣?
想他們,剛剛在村口,那可是跪了一大片啊!
可慕長生,一個落魄之人卻得知縣大人如此青眼?
見知縣眼中帶笑,慕長生這才拱手對他施了個禮,“草民見過大人!”
“無需多禮!”知縣大人摸着胡子,呵呵一笑,讓慕長生帶他去看那曲轅犁,又讓人操作了一番。
見果然比直轅犁方便省力又高效,又哈哈大笑起來。
問道,“慕公子,只聞你打仗厲害,未曾想竟還會造農具?”
慕長生側頭看向蕭轼,正要澄清非他所造,蕭轼忙扯了扯他袖子,又搖了搖頭。
慕夫人也從人群中擠了出來,先款款朝知縣大人施了個禮,又微微一笑,“回大人,犬子不才,最喜鑽研,廢寝忘食,這才有了這新式農具。”
蕭轼冷冷地看着特意換了鮮亮衣裙,厚着臉皮睜眼說瞎話的慕夫人,心中忍不住嗤笑一聲。
見了大官,倒是舉止得體了。
“哦?”知縣大人摸着胡子,對慕長生笑道,“這等好東西,你可願意跟本官說說,是如何想出來的?”
慕長生冷眼看了下用眼神不斷催促他趕緊跟知縣大人解釋的母親,對她理所當然地占了蕭氏功勞之舉很是煩躁。
可蕭轼毫不在意,還扯着慕長生的袖子,催促他趕緊解釋。
慕長生和他,誰造出來曲轅犁并不打緊,只要銀子到位就行!
見蕭氏都不計較,慕長生只得躬身彎腰,指着那曲轅,那滾輪等部位,将為何會造新犁的原因,新犁的優勢一一向知縣大人道來。
他早已聽蕭轼解釋過了,自然說得出來。不僅說得出來,還說得極好。
慕長生這人,不僅氣勢足,說起話來,也是铿锵有力,擲地有聲,語言簡介幹練,讓聽的人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心悅誠服之感。
知縣大人一邊聽,一邊點頭,誇贊了一番後,又見慕家育秧與別家不同,自然又問了起來。
慕長生便照着蕭轼先前的話又說了一遍。
一聽稻谷産量每畝能達八百斤,縣令先是一驚,随後又将信将疑。
他治下算是魚米之鄉了,可稻谷産量最多也不過畝産380斤,若是畝産能達800斤,那朝廷何愁沒糧,百姓何愁吃不飽飯?
見知縣大人一副沉思的模樣,慕夫人趁機請他去慕家坐坐。
知縣大人倒沒推脫,果真去了慕家。
不僅知縣大人去了,整個村子裏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一臉興奮地跟着去了慕家,也不敢進院,只站在院外,目瞪口呆議論紛紛地看知縣大人如何和顏悅色與慕長生說話的。
男人們在堂屋裏說話,慕夫人推着蕭轼去廚房,難得地有了好臉色,囑咐道,“快去燒水,我那裏還有些好茶葉。”
蕭轼此刻心急如焚,只想待在堂屋,看那曲轅犁能換多少銀子。
可他也知道,不能怠慢了知縣大人,只得耐着性子生火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