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萬琉哈氏一聽,毫不猶豫答道:“皇上,海商自然是需要的。”
李德全在門口一聽,立刻退後一步,連帶把守在門口的金桂和清霞兩個宮女叫了出來,把門掩上了。
這話可不是他們能聽的,兩個宮女也乖覺,立刻跟着李德全出來,還退開了好幾丈之外,是一個字都不敢聽見了。
李德全心下感慨,這位定嫔真是什麽話都敢說出口。
不過話又說回來,皇上喜歡的可能就是她這般直率的性子。
康熙只是随口一問,也沒料到萬琉哈氏絲毫沒一點遲疑就回答了自己,于是接着問道:“為何?”
萬琉哈氏笑着答道:“皇上,自然是因為稅收了。海商進來,一是船稅,二是貨稅。海商九死一生,卻依舊有人前撲後繼,必然是利字當頭。”
因為利益足夠大,所以才讓海商絡繹不絕,拼死都要出海。
餘下的都不用說,平三藩從康熙十二年開始,六年時間揮霍巨大,國庫消耗過多,就需要有人補上。
連連征戰,各地加稅都未必能交出來,還可能逼死人。
但是海商就不一樣了,簡直是一只只大肥羊,不薅他們羊毛就太可惜了。
康熙微微眯起眼,沒想到萬琉哈氏的想法居然會跟自己不謀而合。
他把這本海商的書放在藏書閣比較顯眼的地方,讓兩個太監盯着一點,回頭把來藏書閣看過這本書那些人的态度。
很顯然,大多不感興趣,小部分無意中打開看了一會,也覺得有趣罷了,更多覺得有違祖制。
畢竟海禁是開國皇帝定下來的,為的是跟明朝的海軍作戰,由皇太極開始,後邊的皇帝基本上都照做,卻沒有正式的律例。
直到順治的時候,才正式頒布了禁海令,然而依舊屢禁不止。
Advertisement
哪怕後來他推行遷界令,強制讓沿海百姓內遷三十裏,依舊是收效甚微。
直到康熙八年,海盜鄭氏被擊敗,退守臺灣,海禁稍微松動了一點卻不多。
萬琉哈氏知道再過幾年,康熙收付了臺灣,南邊的海禁就會徹底廢除,還讓遷往內陸的百姓重新回到故土上。
她自然而然說出口,擡頭見康熙若有所思盯着自己。
萬琉哈氏頓時有些明白,剛才康熙可能就是随口一問,就沒想到會得到答案,哪知道她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呢?
于是她又努力描補道:“這只是我的一點想法,倒是在皇上面前班門弄斧了。”
康熙笑笑道:“朕倒是驚訝,你這想法跟朕一樣,覺得海商的利益巨大。不過朝臣反對得也不少,認為西洋人沒什麽好東西,反而會把這邊的東西販賣出去,尤其是糧食等物,會因此擡高糧價。”
如今的糧食還是很緊張的,若是被人販賣出去,流失太多,國內的糧價就要壓不下來,讓一般百姓怕是買不起糧食了。
“哪怕是禁止商人販賣糧食,依舊有人铤而走險,屢禁不止。”
這也是康熙始終猶豫要不要放開海禁的一點,糧食對他們來說是重中之重了。
見萬琉哈氏沉吟的模樣,康熙就道:“你這是有什麽想法?不妨給朕說說?反正這裏也沒別人在,不管說什麽,朕先恕你無罪?只管暢所欲言就是了。”
康熙感覺還挺有趣的,畢竟他以前進後宮,嫔妃們跟自己也就關心關心,再說說今日發生的事。
可能是孩子頑皮,可能是宮中一些瑣碎,又或是看的書,拿出自己給康熙做的女紅之類的。
或溫婉,或可人,一個個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康熙只管放松就好,又可能想着自己的事,嫔妃也不敢打擾,在旁邊各做各的打發時間。
倒是難得他在後宮,卻有個能談論這些事的嫔妃。
萬琉哈氏一直在閨閣長大,後來進宮,從來沒出京,沒想到見識倒是不一般。
這跟朝臣們商議的感覺不一樣,沒那麽拘束,還要更輕松自在一些,康熙感覺就跟友人在閑聊。
朝臣們各自又立場,更是循規蹈矩,不敢有太多與衆不同的新想法,凡事都要再三斟酌才說出口。
在重華宮就不一樣了,萬琉哈氏博覽群書,顯然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想法很大膽,很多方面跟康熙不約而同想到一塊。
她或許還有些天真稚嫩,卻偶爾能給康熙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萬琉哈氏泡了一壺茶,感覺康熙今晚甚是有談興的樣子,看來要說很久,得準備茶水潤潤喉才行。
“既然皇上這麽說,我就鬥膽說說自己的想法了。想必皇上為了制止糧食販賣,可能打算實施重稅。但這是在明面上,那些商人恐怕在私底下操作,藏在船艙裏帶出去,只怕沒那麽容易發現。”
康熙微微颔首,正是這個問題。
表面上禁止還加重稅,商人們就不走明面,反而會铤而走險,在船艙裏增加暗格來藏糧食,實在很難發現得了,到底容易讓對方得手,只能暫時一刀切,全面禁止了。
萬琉哈氏喝了一口茶笑着道:“若是只靠海關的官吏和侍衛來檢查,恐怕還會有漏網之魚,要是讓商人們互相監督就好了。”
康熙只覺得她這想法太天真了一點,失笑道:“沒那麽簡單,商人們重利,彼此只會互相包庇,根本不可能告發對方,壞了和氣。”
這也是叫人頭疼的一點,商人們都擰成一股繩,互相包庇遮掩,讓檢查的難度更高一些。
萬琉哈氏對康熙調皮眨眨眼道:“商人重利,若是把利益作為誘餌,他們就未必會互相包庇了。”
康熙拿着茶杯沒急着喝,而是搖頭道:“讓朕退讓,許以重利。商人起初會答應,後來只會得寸進尺。”
起初的利益夠大,但是時間長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慢慢就覺得不足,想要更多。
他不可能一再加碼,讓這些商人蹬鼻子上臉,所以一開始就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萬琉哈氏笑道:“皇上誤會我的意思了,并不是只有許好處才是利。商人進來,除了糧食之外,更想要瓷器、茶葉和絲綢這一類賣得上價錢的貨物,如果送到西洋人那邊能賣出天價來。”
“若是朝廷限制這些貨物出手的數量呢?如果商人願意配合,互相監督,這買賣他們就有份,反之就沒了。”
她雖然是個研究員,卻并非真的不食人間煙火的。
畢竟研究院的項目多如繁星,預算卻是有限的。
想要讓研究院的大佬們願意批下預算,自己真是恨不能使出渾身解數來說服對方。
畢竟國庫空虛,後邊還有好多場仗要打。
後宮要跟着節儉很多年不說,就是以後四爺繼承了皇位,為了填滿國庫都累死了,也是怪慘的。
如果薅自己人的羊毛,萬琉哈氏還不忍心。
但是薅那些西洋海商的羊毛,那她就很能下得了手,簡直可以往死裏薅!
習慣使然,萬琉哈氏這會兒都巴不得拉個ppt給康熙說一說解除海禁之後關稅的好處了。
開頭她都想好了,商人好比兩只雞,要壞掉兩只雞之間的友誼,需要的只是一條蟲子。
那麽要壞掉商人之間的和氣,只要他們抱成一團的時候可能傷害彼此的利益。
不必康熙去做什麽,商人們就立刻想要連夜拆夥了。
如果打小報告幹掉同行,他們能得利,那真是沒什麽是幹不出來的。
畢竟沒有永遠的敵人,但是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康熙看向萬琉哈氏的目光微微一亮,商人重利,就以利分之,确實是個好辦法。
他之前和朝臣都局限在這個好處上面,萬琉哈氏就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新的方向。
可以說朝廷都不需要許什麽好處,只是做了個限制,然後給商人一個可以出錢買的機會罷了。
至于給商人們買多少,那就是他們說了算!
這樣就不必被商人牽着鼻子走,那麽被動了!
康熙微微笑道:“看來朕說你是書呆子,倒是朕看走眼了。”
光看書不動腦子,那才叫書呆子了。
顯然萬琉哈氏在看書之餘,腦瓜子還不錯,琢磨出不少好點子來。
萬琉哈氏感覺自己今晚興奮了一點,忍不住多說了,但是說都說了,倒不如一次性把想說的都說完了,免得剩下一點沒說完,憋在心裏就要難受壞了。
“多謝皇上誇獎了!另外皇上之前擔心糧食外流此事,其實若是商人們把外邊的糧食運進來,算得上立功了,若果也有先買貨物的機會……”
商人們偷偷把糧食帶出去高價賣,為何不能偷偷把糧食帶進來賣?
反正他們看的就是利益,糧食牽扯到貨物,不必康熙費什麽心思,商人們就想盡辦法給辦妥了。
雖說是計謀,卻是光明正大的陽謀了。
貨物的數量是有限的,商人們得有所表現才行,要麽砸人飯碗,要麽從外邊運糧食進來立功搶個名額。
商人們會如何取舍,那就是他們的事了,朝廷可以說是無本買賣。
既阻止了糧食外流之事,更可能減輕糧食不夠的壓力,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都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康熙看着萬琉哈氏,知道她是心裏想什麽就一股腦說了出來:“你倒是不藏私,要是大臣們都能跟你一樣,朕就能輕松許多了。”
萬琉哈氏笑道:“也是這裏沒有外人在,皇上又寬容大量,容許我一番紙上談兵。大人們可不能跟我一樣,得仔細斟酌來為皇上分憂才是。”
康熙把手裏已經微涼的茶水一飲而盡,只覺得今晚跟萬琉哈氏聊得挺痛快的,恨不能立刻叫臣子們來商議,做出具體章程來。
如今只餘下雲貴遲遲沒能攻下,再就是海盜們沒能徹底殲滅殆盡。
雲貴那邊最多明年就能拿下,海盜們也不會太久,海禁的事就該提上日程了。
思及此,康熙徹底坐不住了,拍了下手掌,李德全立刻進來聽命。
“立刻派人叫索額圖、明珠,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進宮議事,”他一頓,繼續吩咐道:“另外派人召李光地回京,越快越好。”
康熙和萬琉哈氏聊得挺久,這會兒宮門已經落鎖了。
但是康熙一開口,宮門只得重新打開。
索額圖和明珠正穿着寬松的家居服在家裏惬意等着晚飯,這會兒也只能連忙重新穿上官府,餓着肚子進宮去面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