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鄧太監一看萬琉哈氏看向後邊的樣子,就猜出她的心思,連忙笑着解釋道:“皇上聽聞定嫔娘娘累了,睡到快午時才起來,叫奴才也不能打擾,這會兒才來。”
他也不多寒暄,開門見山道:“皇上見這天越發涼了,重華宮離着禦膳房有些遠,飯菜送過來只怕要涼了,再熱一熱這味道就差了些。”
所以康熙就派人來收拾重華宮的小廚房,另外派了一個禦廚和兩個雜工過來。
鄧太監身後跟着那麽多人,除了幫忙打掃小廚房,就是把爐竈上的鍋、廚具、碗碟等物送過來的。
另外還有新鮮的食材和調料,都分門別類,等收拾好小廚房後再送來。
萬琉哈氏不由感慨,康熙這人能處,該體貼的時候真是體貼到極致了。
估計是她昨晚和今早給的提議不錯,讓康熙龍心大悅?
看來後宮跟職場一樣,只要讓大老板心裏高興,他就能讓萬琉哈氏更高興。
生活條件在一步步改善得更好,萬琉哈氏再高興不過了。
想想只要用用她的腦瓜子,想一點聰明的辦法,就能讓大老板康熙滿意,自己就能過得更舒服,何樂而不為?
鄧太監帶來的人手足夠多,也就不必費太多時間。
畢竟宮人們的手腳再輕還是會發出聲音,吵着萬琉哈氏就不好了。
金桂不放心,親自帶着月瑩過去盯着。
清霞和文雪就留在萬琉哈氏身邊伺候,後者也就去偏殿的小藏書閣,優哉游哉把之前那本書繼續讀完。
她書還沒讀完,鄧太監那邊就把小廚房整理好,來跟自己告辭了。
別人辛苦辦事,手腳還如此麻利,萬琉哈氏自然是個大方的,讓清霞給鄧太監一個厚厚的荷包。
Advertisement
鄧太監笑眯眯收下,一口氣說了不少好話,這才帶着人離開了。
金桂過來禀報道:“主子,小廚房收拾得極為幹淨整齊,另外禦廚和兩個雜工要來給主子請安。”
以後這三個也是重華宮的人了,萬琉哈氏作為重華宮的主人,他們自然得過來見一見,萬琉哈氏也能認個熟臉。
當然幾人就打個照面,至于萬琉哈氏喜歡吃什麽,有什麽偏好這些。
禦廚也不會失禮當面來問,詢問萬琉哈氏身邊金桂這個大宮女就足夠了。
萬琉哈氏照例給幾人塞了荷包,就當是見面禮了。
禦廚是個微胖的中年人,應該在禦膳房呆了不短的時間。
萬琉哈氏簡單問了問,就知道這禦廚姓杜,在禦膳房呆了足足二十年。
自然這二十年裏頭,當雜工的時間多,後來被其中一個竈頭的二等禦廚看中收做徒弟,又學了些年頭才能在禦膳房站穩腳跟,五年前才擁有了自己的竈頭。
兩個雜工自然是杜禦廚在禦膳房裏用慣了的,也就一并跟着過來了。
問完話,禦廚就帶着雜工退下了。
金桂跟着進來,小聲說道:“剛才奴婢見主子送出去不少荷包,這匣子裏的碎銀子卻不算多。”
除了德嫔之前給的一些,已經花費得差不多了。
再就是佟佳氏賠罪送來的銀兩,也消耗了不少。
因為各處打點,比如禦膳房想吃點心得是另外的價錢。
每次給的不多,可是積累起來,花用得就不少了。
如今每次賞賜還得給荷包,金桂看着錢匣子肉眼可見變空了,忍不住心焦了起來。
這錢匣子是金桂管着的,她最是清楚,每天都要數一遍,恨不能一塊碎銀掰成兩半花。
萬琉哈氏晉為嫔位,內務府也會來事,直接就把嫔位的二百兩年俸送來了,而不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少的補上。
這簡直送到萬琉哈氏心坎裏了,不然要少上一些。
但是二百兩看着多,花起來也是快。
前前後後重華宮改了不少地方,每次來人都得給賞錢,簡直如水一樣的花出去。
萬琉哈氏聽着點頭,安撫金桂道:“不必擔心,咱們很快就有進項了!”
金桂一愣,滿臉疑惑道:“主子,這進項從哪裏來?”
她是了解萬琉哈氏的娘家,阿瑪是個書癡,不說掙錢,不花大價錢買書就不錯了。
額娘是個操持家裏的能手,卻也只能勉強維持,多一點點積蓄基本上都一股腦給了萬琉哈氏帶進宮裏來。
這幾年下來,萬琉哈氏也花用得差不多了。
萬琉哈氏說完,才忽然想到她之前在康熙面前大言不慚,說自己不缺錢,彩色玻璃的分成通通送去給她的阿瑪就行了。
如今看來宮裏處處都要花錢,就是這小廚房雖然康熙幫着收拾,也讓禦膳房那邊每天送新鮮的肉菜過來。
那送東西來的人跑一趟,怎麽都得給點跑腿錢吧!
哪怕不用每天給,每個月總要給一點意思意思。
再就是萬琉哈氏如果想吃其他新鮮的,就得從禦膳房那邊出錢買才行了。
總不能杜禦廚憑空變出來,他也沒有手段能從宮外弄到新鮮的食材啊!
年俸再多,也得等下一年才會再送。
這麽一來,萬琉哈氏忽然發覺自己居然緊巴巴的,年俸得斟酌着用,不然之前揮霍得痛快了,後邊就沒錢能用了。
像極了以前在大學時候的生活費,月初總是最多的,于是吃什麽買什麽都特別大方。
等到了月底,餘額見底,只能啃饅頭或者一天吃一桶泡面熬過去了。
以前就算了,有舍友接濟一下日子也能勉強過下去。
如今原身這身子骨怎麽都得小心溫補起來才是,隔三差五要喝一碗人參雞湯,人參就得出錢買了。
她不由懊惱,早知道自己之前就不要嘴快,把分紅全給了家裏。
不過家裏要收到這筆錢,應該也會給自己送一點來?
只是康熙暫時該是騰不出手來辦玻璃工坊,那麽分紅的事指不定要好幾年之後了。
等到那個時候,黃花菜都要涼了,萬琉哈氏皺着眉頭問金桂道:“這年俸年底給了,那明年還會再給嗎?”
內務府究竟給的是今年的年俸,還是明年的?
是每年過年之後算新一年,是不是還能再拿一回?
這事金桂還真拿不準,還是文雪要了解一些,小心翼翼答道:“主子,內務府該是提前把明年的年俸送來了。”
所以這年俸得緊着用,花的是明年的錢了!
萬琉哈氏聽着臉都要黑了,內務府這算盤打得夠響的,看着像是做好人先送來年俸給她解了困窘。
但是內務府卻絲毫沒提過這是明年的錢,這不是提前透支了嗎?
前提透支一時爽,後邊就要凄凄涼涼了。
萬琉哈氏感覺耳邊都能放個曲子:小白菜,地裏黃……
她搖搖頭把這個悲慘的背景音樂甩掉,不行,得自救!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萬琉哈氏把這些謄抄本找個理由送去家裏,讓阿瑪帶人謄抄,然後在宮外弄個圖書館,每次借閱只要給一筆錢。
雖然不多,也能積少成多,加起來也不少了。
不過康熙知道後,是要打死她還是打死她呢?
萬琉哈氏否定了這個辦法,風險實在太多了,而且這些孤本很多是翰林院不外借的,她卻弄出宮外當圖書館外借,這不是得罪了所有去翰林院看書的官員嗎?
他們辛辛苦苦借不了,宮外的人随随便便能借,禦史不罵死她才怪了!
萬琉哈氏換了一只手托着下巴,盯着窗外開始發呆,腦瓜子轉個不停。
要是她把康熙實驗室那個還是空的地球儀給弄好了,康熙會不會一個高興就給自己很多賞錢?
這也不是不行,但是問題來了。
萬琉哈氏一個大門不邁小門不出的滿族姑奶奶,究竟怎麽知道國外那些幾大洲的情況,還能畫出那麽完整的地圖來,這不是表明她有問題嗎?
這個辦法只能繼續放棄,她盯着窗戶,看來得找個辦法讓康熙提前開始燒制玻璃。
借口其實也是有的,康熙不是打算要解除海禁了?
而且他還想讓海商們互相殘殺,啊不,是讓他們互相監督,誘餌就得夠誘人才行。
光是瓷器和茶葉,剛開始還能吊着這些海商,但是總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海商們私底下指不定能想什麽法子弄一點,也能做這個買賣。
畢竟他們只要把貨物運出去,光是歐洲喜愛茶葉,多少錢都願意買下來。
哪怕只有一點點,海商都能賺個盆滿缽滿。
但是彩色玻璃就不一樣了,這東西在歐洲那邊就是教堂獨有的象征。
貴族們自然想擁有,但是教堂的人當然不樂意。
如果有人能燒制出跟教堂差不多的漂亮彩色玻璃,這些貴族哪怕傾家蕩産都會想買下來。
有需求就有供應,海商們不殺紅眼想搶這個采買的名額才怪!
但是要建造玻璃工坊,就得從頭開始,哪怕立刻開始,費的時間也不會短。
再收集一下各種材料,沒個一年半載的功夫實在夠嗆。
萬琉哈氏沉吟了一會,想到另外一個可以立刻着手改進的地方,那就是青花瓷。
如今青花瓷的石料用的比較多的是兩種,一種是平等青,又叫做陂塘青,産于江西。
這個青花料的好處就是産量多,燒起來不麻煩。
缺點就是這種做瓷器,燒制之後花紋會變得有些模糊。
當然這個模糊對比之前用的另外一種青花料麻裏清要好多了,麻裏清燒過後更加模糊,簡直就跟一千度近視摘掉眼鏡後看的那樣,模糊一大片。
在明朝剛開始的時候還用麻裏清,這是元代的時候波斯傳進來的。
除了模糊之外,優點也很顯著,就是顏色非常濃烈顯眼。
後來有了平等青,麻裏清就立刻退出舞臺了。
萬琉哈氏想了想,如今燒制青花瓷用的青花料該是浙青或者石子青。
這兩種的好處也是有的,石子青産量多很便宜,從宮裏燒制,漸漸流入民間。
一直到民國的時候,很多青花瓷還是用的石子青。
浙青的優點則是能夠濃墨相宜,跟國畫一樣。
青花瓷上的圖案像是山水畫一樣,遠則淡,近則濃,極為漂亮。
宮裏用的最多的,也是浙青。
但是這些都比不上後來用的珠明料,它最妙的地方,就是能混合其他青花料,然後大幅突出它們的優點。
比如珠明料混合了石子青,瓷器表面就會有明暗的層次感。
再混入浙青,瓷器顏色的深淺更明顯,最深的藍色就跟藍寶石一樣美。
如此好的青花料,康熙要是給瓷器用上,想必就能做出更美的瓷器來。
不管是賞人或者留在身邊品賞,那都是極為适合的!
那麽問題又來了,萬琉哈氏要怎麽自然而然跟康熙提起改進燒制青花瓷的技術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