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三更合一

那些西洋人得知這個風扇也想要,暗地裏問王談,拍賣會上會不會出現風扇,王談知道康熙的心思後就直接告知:不會!

定貴妃送給皇上的禮物,他也就體恤老臣送上幾架,其他人都別想,西洋人更是門都沒有!

顧凝宸知道後有些無奈,心裏也是歡喜的,畢竟康熙如此珍惜她送的禮物。

能摳出幾架送給老臣,已經是康熙最大的退讓了,再多可不行!

各宮嫔妃得知這麽個好東西,也是眼饞。

可惜除了慈寧宮,就沒別處有了,只有些遺憾。

不過宮裏份位高的,夏天也有冰,倒不至于沒了這風扇就要難熬。

至于份位低的,冰是用不起的,以前能熬過來,以後也只能繼續熬着了。

為了能盡快往上爬,好讓自己的吃住用都舒服一點,低份位的嫔妃去翰林院最是勤快,借書也是最多的。

她們努力識字,想着多讀書,肚子裏有了墨水,指不定就能跟定貴妃一樣了。

哪怕不能一樣,學了個皮毛,境遇可能也會不同。

她們一時勤奮,不管有沒看到成果,倒是日子過得飛快。

一邊看書一邊認字,以前感覺一整天實在難熬,如今一會兒就天黑了,變得十分充實。

尤其她們打聽到定貴妃看完一偏殿的書冊,皇上命翰林院把書冊換一批送過去,更是佩服不已。

畢竟定貴妃這學識對她們來說已經比天高了,誰知道定貴妃還繼續看書學習,她們如何能偷懶?

重華宮換下來的書,大多是顧凝宸看過後,不覺得需要反複看,也不是特別感興趣的。

Advertisement

康熙就讓翰林院搜羅更多不同的書冊送來,她看過又不是很喜歡的就送回去。

送回去的書就收到嫔妃們的熱烈歡迎,誰都想借上兩本回去,跟定貴妃看一樣的書,指不定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惠妃也湊熱鬧借來兩本,發現都不是圖畫,字還挺多的,頓時十分失望。

榮妃也借了,帶着兩本書過來,看惠妃的臉色就知道她借了,然而看着無趣,就苦笑道:“我這借了兩本,還想着跟你換着看來着。”

惠妃看着榮妃手裏的兩本,也是字多圖少,就不太感興趣:“也不知道定貴妃感興趣留下的書,是不是要有趣一些。”

要是可以,她真想去重華宮的偏殿看看,定貴妃平日都看的什麽書。

榮妃就笑道:“我正有這個意思,不如咱們姐妹一起去重華宮拜訪定貴妃?”

只有兩人去感覺還有點不好意思,她們還叫了德妃和溫妃。

宜妃如今是出了月子,她因為之前生孩子的時候險些傷着底子,皇太後不放心,讓其坐了四十天的月子不說,還留着人用各種藥膳調理。

等差不多好了,這陣子宜妃再三請求,才算是回到自己的寝宮翊坤宮。

惠妃還是很佩服宜妃的,畢竟皇太後再三挽留,宜妃要是順勢住下,誰也不會說什麽。

而且她還能繼續陪在五阿哥身邊,要回到翊坤宮,宜妃也就偶爾能去慈寧宮看看小阿哥了。

但是宜妃不但幹脆利落搬回去,還主動提出離開,這就叫惠妃很佩服,卻也心想宜妃這心着實有些硬。

骨肉分離實在難受,當初大阿哥被送出宮去養,那幾年惠妃過得渾渾噩噩的,每天都想念自己的孩子。

想知道他吃住如何,是不是長大了,會說話了,會走路了,還記得她這個額娘嗎?

惠妃比宜妃還慘一點,都不能出宮去看看孩子。

好歹宜妃能偶爾去慈寧宮看看,卻還是很能下得了狠心。

惠妃正想着,榮妃就問:“要叫上宜妃嗎?”

其他人都叫了,就不叫宜妃也不好,惠妃就派人去翊坤宮問了一下。

就客氣一下問問,宜妃要婉拒,那就算了。

哪知道宜妃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惠妃聽得一愣,就笑道:“正好,咱們幾個晉了妃位之後都沒聚在一起去給定貴妃請安了,如今恰好一塊兒過去。”

惠妃還讓人先去重華宮跟顧凝宸打一聲招呼,不然貿然過去也不好,要定貴妃忙着或者不想見人就尴尬了。

尤其之前定貴妃還在英華殿裏搗鼓新東西,把自己關起來好幾天,她們要過去撲個空也不好。

顧凝宸之前在實驗室搗鼓幾天,終于做好了,自然就歇下來,回到偏殿開始宅着繼續看書的日子。

算數手稿添補的事也做完了,都印刷成冊擺在書鋪去賣了,她忽然感覺自己閑了下來。

惠妃那邊派人來問,顧凝宸正好無所事事,就答應下來,還讓小廚房準備點心招呼她們。

幾個妃子一起過來,正好把最近的宮務呈上給顧凝宸過目。

顧凝宸接過後沒急着看,只放在茶幾上,示意宮女送上茶水和點心。

幾人喝着茶水吃着點心的時候,她才拿起來一目十行地掃,速度非常快。

不過片刻,顧凝宸就已經看完了。

主要宮務有幾個方面,一是每月給後宮嫔妃送吃喝用的份例。

吃喝的話,禦膳房用掉多少,餘下多少,都要記錄。

用的就是布匹,不同品級嫔妃的份例不同,每個季度送一回。

另外就是普通宮人,他們吃喝的份例是沒有的,卻有月銀。

月銀是每月得發放,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

衣服的話,宮人會有匹配他們品級的統一衣服,不過顏色和式樣都是相同的。

只品級高一點的宮人樣式稍微不同,布料也會更好一些。

每個季度後宮的消耗也記錄在案,比如冬日的時候燒炭,這每個宮殿的煤炭用掉了多少,加起來又多少,比起往年是多了還是少了,都要記錄。

因為之前普及了軍隊的阿拉伯數字來編制,宮裏也用上了阿拉伯數字來記錄。

這比起寫字,對幾個識字不多的嫔妃就要友好得多。

記錄的時候要簡單得多了,不必寫那麽多筆畫。

學起來也不難,畢竟就那麽十個數字,反反複複組合而已。

妃子們都是聰慧的,很快就熟悉了。

就連宜妃也是,她坐月子的時候也沒閑着,得知顧凝宸換了阿拉伯數字作為後宮賬冊記錄,就連忙學了起來。

反正坐月子的時候也無聊,宜妃作為後宮的卷王,自然不會一直閑着,等出月子還有別的事,倒不如這時候盡快學起來。

每天只學一會兒,也不會太累,還能打發時間,等宜妃出月子的時候,不但熟悉用阿拉伯數字,還讓人去翰林院也跟風借書看了看。

皇太後擔心她坐月子看書會壞了眼睛,還特地讓女官去給她念書。

畢竟皇太後也明白坐月子不能出去吹風,只能關在房間來,才多大的地方,宜妃想走動太遠都不行。

宜妃又是個閑不住的人,要沒個打發時間的事做,那實在太枯燥無聊了。

于是有女官幫着念書,宜妃一邊聽一邊學,坐月子出來後立刻就跟上其他人的進度。

惠妃感覺宜妃太可怕了,如果她知道後世有卷王這個詞,一定明白宜妃就是她們幾個當中最卷的一個。

宜妃就連坐月子的時候都不放過學習的機會,惠妃對她實在佩服。

顧凝宸的心算很快,她在後世就是經常看一大片數據的人,每次都要反複實驗,然後會有各組的數據,全部記錄在電腦上。

看得多了,她對數字都十分敏銳,掃一眼大概就心裏有數了。

放下賬冊,顧凝宸就笑着道:“沒什麽問題,辛苦幾位了。”

惠妃有些錯愕,這就看完了?

宜妃臉色如常,笑着說道:“貴妃娘娘信任我等,把宮務分了下來,我們也該好好辦差才是。”

她們幾個比顧凝宸還怕出錯,每次都反複檢查,絕不會有什麽差錯。

而且康熙讓定貴妃最後拍板,估計也就是走個過場罷了。

定貴妃意思意思看一下,也就好了。

德妃卻覺得顧凝宸是真的看完了,就是太快了一點,讓人有點不可置信,就接話道:“貴妃娘娘的算數是皇上都贊不絕口的,只看區區賬冊罷了,自然就不費什麽事了。”

溫妃也附和道:“确實如此,這用的數字倒是好使,也不必筆畫太多,寫起來快得很。”

“說起來,我上回借的書十分有趣,這次也厚臉皮來,想去看看貴妃娘娘的書房,可以嗎?”

顧凝宸有些意外德妃的維護,還有溫妃這岔開話題,明顯是要打圓場,就笑着點頭道:“可以,就是書房沒怎麽整理有些亂,等會見了各位可被笑話我。”

溫妃就腼腆一笑道:“是我們冒昧才是,突然提出要去書房,好在貴妃娘娘不介意,等會我小心點,可不能弄亂了娘娘的書房。”

其他人一聽,跟着去書房後都不敢亂走,只站在書架前看一看,都不敢随便伸手了。

惠妃看了一眼面前的書架,上面的字她都認識,隐約猜出是跟算數有關。

這麽好幾排的算數書,光是書名就看得她頭暈,趕緊看向隔壁。

榮妃站在隔壁,看着書架上的游記小心翼翼問道:“上回貴妃娘娘在慈寧宮說的故事特別有趣,這些游記也看着有意思嗎?”

她們當然不可能直接借書,把書帶走,而是記下書單去翰林院那邊借書。

畢竟重華宮這偏殿的書房裏都是康熙讓翰林院送來給顧凝宸看的書,她們帶走的話,讓定貴妃看什麽?

康熙知道後也不會高興,于是幾人只想着努力記下書名,回頭讓人去翰林院借書就是了。

顧凝宸知道惠妃和榮妃對算數沒什麽興趣,也不愛鑽研,只喜歡看游記這一類字和圖都是一半一半,更輕松有趣一些。

于是她就點了幾本書,都是自己看了感覺比較新奇有趣,而且辭藻不華麗,反而有點大白話,看起來也輕松。

顧凝宸一邊說,身邊的陳女官就用小本子記錄下來,回頭惠妃和榮妃就不用自己記下,直接拿着書單去翰林院借書就可以了。

溫妃倒是開口道:“不知道貴妃娘娘這裏,可有不疑先生的書?”

聞言,顧凝宸倒是有點驚奇:“溫妃是對算數感興趣了?”

聽了這話,溫妃有點不好意思道:“是,之前我在翰林院借了一冊來。可惜太難了,我看不太懂,聽聞不疑先生的書最是容易看明白,适合剛學算數的人。”

她又遺憾道:“可惜不疑先生的書實在賣得太快了,書鋪裏剛上,很快就被買完,家裏人派仆人等了好幾回,只說印刷工坊那邊來不及印,還得多等一陣子。”

溫妃會問顧凝宸,也是覺得她那麽喜歡算數,皇上指不定會派人去外頭買下不疑先生的書送過來,就來碰一碰運氣,萬一呢!

顧凝宸也不好說這個不疑先生就是自己,她這邊除了底稿之外,倒是沒有多的。

她卻想到宮外印刷了這個書,翰林院竟然沒有嗎?

于是顧凝宸就對溫妃道:“回頭我問一問,翰林院那邊該是收了幾本的。”

溫妃就搖頭道:“翰林院那邊确實放了幾本,只是我每次派人去問都被借走了。”

書不多,借的人卻很多。

畢竟很多官員的算數只能說一般,深奧的看不懂,這個入門的看看最适合不過。

宮外又買不到,于是前腳有人還,後腳立刻有人借走,溫妃幾次派人去都撲了個空。

溫妃聽顧凝宸記下此事,想必回頭會跟皇上提起,翰林院肯定會多備幾本,她很快能借到書了,就笑着跟顧凝宸道謝。

宜妃聽溫妃這麽一說,也對這個不疑先生的書很感興趣:“回頭溫妃要是借着書了,等讀完了,我也厚臉皮借來讀一讀。”

溫妃笑着應下,幾人聊了一會,也就告辭了。

幾個妃子出去後,德妃忽然腳步一頓,說道:“我把書單落下了,你們先回去吧,我去取回來。”

惠妃一聽,笑着說她迷糊。

其他幾人都沒多留,紛紛跟德妃道別後就坐上軟轎離開了。

顧凝宸見德妃單獨回來,不由一愣,只又請她重新坐下,示意其他宮人退了出去:“怎麽了,可是有事要問我?”

德妃輕輕點頭,看着宮人都在外頭,這才小聲問道:“我聽說四阿哥不太會說話,也不知道真假,心裏着急,就來問一問。”

要是別的事,她就不會專門留下來打擾顧凝宸。

就是德妃聽說四阿哥不會說話,驚得好幾天輾轉難眠,最後就趁着這個機會問一問。

顧凝宸知道四阿哥的消息瞞得很緊,卻也不可能一直洩露不出去,更別提德妃一直關注四阿哥,想必就捕捉到了。

她就笑着道:“放心,四阿哥已經沒事了,如今說得好着呢!”

德妃聽後,狠狠松了一口氣:“沒事就好!”

顧凝宸又問道:“你要不要見一見四阿哥,聽他說說話?”

德妃遲疑了一會,搖頭道:“不了,我就是想知道四阿哥好不好。他既然沒事,那就足夠了。”

剛才顧凝宸沒有否認,而是說“已經沒事了”。

說明之前四阿哥确實不會說話,後來在重華宮漸漸好了起來。

德妃知道顧凝宸不會跟她說謊,哪怕沒說得太明白,只知道四阿哥好起來了,她就滿心感激,給顧凝宸行了個大禮。

顧凝宸趕緊扶着德妃,沒叫她真的拜下去:“你這是做什麽,當初要不是你出手幫忙,我也不能這麽快好起來。如今我也沒做什麽,只幫着稍微看顧一下四阿哥,大部分都是高嬷嬷照顧得妥帖。”

德妃被扶着也拜不下去,只好起來,微微紅了眼圈道:“我知道的,皇上除了太子之外,對其他小阿哥并不是很在意,哪裏會注意到四阿哥不會說話,還特意送去尚書房去?”

她之前還奇怪四阿哥年紀那麽小,哪怕不會吵鬧,送去尚書房也太早了一些。

如今德妃是猜出來了,估計皇上發現四阿哥不會說話,顧凝宸想來是幫着出了主意,四阿哥才會被送去尚書房。

但是四阿哥被送去尚書房,皇上可能就不太在意了。

如今他能說話,必然是顧凝宸細心照顧的緣故。

顧凝宸想否認,看着德妃怎麽說都不相信,也就只好算了。

她只好道:“四阿哥如今走得也十分穩當,偶爾還能跑上兩步。”

德妃聽得連連點頭,哪怕只有一兩句,但是能得知四阿哥的近況,她就滿足了。

就是她敏銳得很,捕捉到顧凝宸這句話,忍不住壓低聲音問道:“四阿哥送來的時候已經一歲了,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嗎?”

顧凝宸沒想到德妃如此敏感,一下子就察覺到問題來了。

她沉默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麽解釋,德妃那邊就點頭道:“好了,如果貴妃娘娘為難,我就不多問的。”

這話讓顧凝宸連忙搖頭道:“也不是為難,就是不知道從哪裏說起。”

生怕德妃多想,她還是把奶娘對四阿哥過度溺愛,一直抱着不讓落地,四阿哥就不會走,甚至都不會爬的事說了。

奶娘和照顧的人也不敢出聲,叫四阿哥也不會發聲說話。

德妃聽得微微皺眉,很快就舒展開來:“多謝貴妃娘娘告訴我這些,之後四阿哥得繼續勞煩娘娘照顧了。”

她沒有刨根問底,顧凝宸說了什麽,也就聽了什麽,很快就告辭離開。

走的時候德妃面色如常,手裏還拿着書單,顧凝宸一愣,察覺到這書單是德妃剛才從茶幾上撿起來的。

德妃看見她的目光,就笑着道:“我剛才出去後,借口說書單落下了,得回頭來取。”

顧凝宸驚訝,這借口是借口,書單還真的落下了,簡直天衣無縫,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

德妃見她詫異的樣子就微微一笑道:“我素來如此,不想留下任何不慎之處,倒是娘娘跟以前一樣,卻也很好。”

說完,德妃行禮後帶着書單轉身離開了。

她是真的覺得顧凝宸這樣很好,能一直保持以前的樣子,證明皇上對顧凝宸是真的寵愛,沒叫顧凝宸有所改變。

德妃之前有些擔心,是不是因為佟佳氏家越發勢大,皇上才會忽然把顧凝宸破格晉升為定貴妃,好壓一壓佟佳氏的氣焰,對外也警告佟佳氏家要收斂一點。

如今她看着顧凝宸一如既往的樣子,就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之前因為德妃熟悉康熙,這位帝王不像先帝那樣的癡情種,萬事以社稷為先,冷靜自持。

如今看來,皇上并非無情,只是這情卻內斂得多。

跟先帝不一樣,康熙從來都不在社稷和情愛之間做選擇。

不需要只選其一,因為他可以和喜歡的女子一起成就更好的江山!

愛美人還是愛江山,這種選擇康熙壓根不需要做!

顧凝宸站在原地,回想着德妃的話,看來以前的原身和如今的她區別不是很大?

就連熟悉原身的德妃從來沒察覺出顧凝宸的不同,所以她算是蒙混過關了嗎?

康熙進來的時候就見顧凝宸站在門邊發呆,不由好笑道:“在想什麽,這般入神?”

顧凝宸擡頭見是他,笑着行禮後就過去相迎:“剛才幾個妃子過來了,德妃落下了書單,回頭來取,我就跟她多聊了幾句。”

這事她不說,康熙遲早都會知道,還不如自己主動提起。

康熙來的時候,遠遠就聽李德全說德妃的軟轎從重華宮出來了。

離着有些遠,德妃沒看見康熙,他卻是知道的。

顧凝宸接着道:“德妃說我跟以前沒什麽變化,我就回想以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變化不大?”

康熙聽見後就笑了:“确實有變化,你比以前要活潑一些,話也多一點了。你以前是個悶葫蘆,不太愛說話,有時候朕擡頭看向你坐的方向,還以為那邊沒有人。”

她聽着眨眨眼道:“那我以前确實沉默了一些,可能也不知道該說什麽。”

畢竟康熙說的該是在慈寧宮請安的時候,原身因為身份的關系坐在最後邊,當時的宜嫔是社牛主角,請安的時候完全是她的主場。

原身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麽,也不喜歡搶風頭,就只能沉默了。

如今顧凝宸真要感謝原身這沉默的性子,因為話不多,反而沒什麽人發現這身體的芯子換了人。

她又提起那本算數入門的書冊,溫妃和宜妃想要:“我原本想着翰林院有幾本就夠了,沒料到居然如此多人想要讀一讀。”

康熙聽後就笑道:“确實,今兒拖爾弼還跟朕提起,京城三家印刷工坊已經日夜不停,還是供不應求,許多人都沒能買到。不少外地的官員聽說後,上的折子裏還跟朕提起此事來。”

外地有些官員消息靈通,得知京城出了這麽一本算數入門的好書,另外戶部侍郎王談起的頭做了一本題冊,他們自然都想要!

可惜他們離着京城太遠,哪怕托人買也買不到,只能在折子裏跟康熙提起了。

想必康熙那麽喜歡算數,那本算數入門的書,指不定就是皇上專門讓人做的。

不管這位“不疑先生”是誰,王談肯定認識,說不準皇上也是知道的。

哪怕無法打聽和結交到這一位,能買到書讀一讀,也能隐約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麽人。

都說人如其字,書也是如此,字裏行間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習慣來。

這些官員無論是對算學有興趣,還是想順道借此打探一下這位憑空出現的“不疑先生”,都很有必要買下他的書仔細閱讀一番了。

康熙就道:“這三家印刷工坊是京城最大,資歷也是最老的,做的書都不錯。小一點的工坊朕就不大放心,免得把書做得不好,反倒不美。”

“正好江南那邊也有不少官員寫信來,朕就想着江南文人多,印刷工坊自然不少,有幾家的名聲頗為不錯。”

他還不放心派人去跑一趟,反而讓江南那幾家工坊派人把自己做的,最為滿意的書送過來,當面看過後才确定選哪一家來做顧凝宸的這本算數書,可謂謹慎極了。

江南幾家大的印刷工坊哪裏能不樂意,簡直樂瘋了,連夜帶着書往京城趕來,恨不得立刻就到。

之前三大工坊在算數書的價錢上定的不高,印刷的數量多,算是薄利多銷了。

康熙打算讓江南這些工坊也是這樣,畢竟價錢高了,就違背顧凝宸的初衷,不能讓更多的人買得起。

至于江南這些工坊答不答應,他也無所謂,不答應那就讓願意的來!

如今哪家工坊不想印刷不疑先生的書,更別提還有王談做的題冊。

入門就買不疑先生的書,要提高版本就買算數題冊,兩方面的人群都能照顧到了。

顧凝宸也鼓勵王談做一本入門版的題冊,讓入門的人也能用的題冊。

另外他還能寫上自己學算數的心得,跟其他人分享一二。

畢竟如今學算數的人太少,康熙的那本心得是提高班plus,很少人能跟上,實在是太難了。

索性康熙沒去大規模印刷,而是印了幾本暫且放着當做收藏。

王談原本是拒絕的,但是能做兩本書流芳百世這種事,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要是百年之後,別人提起他都會想到這本書,看過後都頗為受益,還可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喜歡算數的人。

王談考慮了一段時間,最後就答應下來。

于是他開始過上了白天上值,晚上回家寫書的充實日子,把同僚卷死了。

同僚也想跟,可是他們的算數比不過王談,其他方面也沒有優秀到值得寫書的地步,只能垂手頓足,後悔當年沒有好好鑽研算數!

這會兒康熙示意李德全遞來一個錦盒,放在桌上後打開。

顧凝宸湊過來看了一眼,發現是五線譜,不由驚喜道:“是徐大人的曲子終于寫出來了嗎?”

不意外她會猜中,康熙點頭道:“不錯,正是徐日升做的曲子。”

過年的時候,他跟徐日升提出要一首獨屬于自己的協奏曲。

可惜徐日升反複寫了幾個曲子都不滿意,就一直沒呈上來。

他跟康熙告罪,說要完成一首特別好的曲子才行。

康熙能怎麽辦,就只好等了。

這一等就幾個月,好在徐日升終于完成了這首曲子。

不然康熙真要以為徐日升是不是找借口拖延,其實是做不出曲子來了。

他剛拿到的時候已經看過,曲子的旋律相當不錯。

顧凝宸被康熙示意拿起曲子,她輕輕看着五線譜哼唱。

哼唱完,她有些驚嘆道:“這曲子真好聽,而且我感覺有古琴的技巧融入其中。”

康熙笑着颔首道:“不錯,徐日升很聰明,進宮後就開始學習古琴,知道把古琴曲和西方樂曲融彙起來。”

這樣一來,如此中西結合的曲子确實是獨一無二,又必然能得康熙喜歡了。

顧凝宸心裏感慨,果然能到康熙跟前來的傳教士全是人精。

之前康熙用鋼琴彈奏的一首古琴曲,估計讓徐日升有了啓發,于是把兩者結合在一起,變成一種新的曲目。

康熙又道:“朕想着上回幾個傳教士一起彈奏,總不能經常叫他們進宮來,就琢磨着在宮裏組一批人學習西洋樂器。”

顧凝宸詫異,他這是打算在宮裏組個西洋樂團嗎?

後宮裏最多的就是太監了,只有一部分到後宮來伺候,一部分到康熙這邊來,大多都是打雜或者沒什麽正經的差事。

人閑就容易出事,比如之前在禦膳房的那幾個太監,就是太閑了,才會打算在後院弄個竈,哪知道就走火了,把太和殿都給燒掉了。

康熙琢磨了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麽安置多餘的太監,如今看着這五線譜就有了想法。

顧凝宸感覺這樣的安排挺好的,太監跟宮女不一樣,年紀大了也不可能出宮過普通人的日子,基本上都是老死在宮裏。

如果沒個正經差事,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還不如叫太監們發奮一番,學個手藝之類的。

哪怕以後出宮了,也能混個營生。

不出宮,這會兒學好了西洋樂器,還能在康熙和後宮嫔妃面前表演,也是個不錯的出路。

康熙轉頭就讓人吩咐下去,打算在太監當中選有音樂天賦之人來組個西洋樂團。

這下子太監們都沸騰了,一個個摩拳擦掌想要脫穎而出。

他們既不識字,要學起來實在太難了,光是五線譜就得重新學着來看。

如今會西洋樂器的人不多,康熙肯定不會親自教,就只能找傳教士進宮來教。

那麽多的太監,傳教士才幾個人,就只能搭個臺子,傳教士在上面說,下面烏泱泱一群人。

前面的還能聽見,後邊的就聽不到了,只能拼命往前擠。

這樣一來就混亂了,前面的正聽着,被後面的擠了,脾氣好的最多瞪兩眼,脾氣不好的就要打起來了。

幾個傳教士輪流教,每次都焦頭爛額,實在受不了就來找康熙哭訴。

康熙能怎麽辦,就只能把臺子放在中間,變成圓形的臺子,讓太監們圍着傳教士一圈,那樣就相對後邊少一點,也勉強能聽清楚了。

顧凝宸就想到擴音器,不過擴音器需要電磁能轉化聲音,這時候的技術壓根做不到,只能更原始的辦法。

比如用回音的效果,來增加聲音大小。

最簡單就是在臺子的木板鑿幾個小窟窿,然後底下放上大水缸。

這樣聲音傳到底下,通過水缸的回音作用,就能讓聲音傳得更遠一些。

她畫了個示意圖,跟康熙解釋一番。

康熙很感興趣,立刻就讓人改造了臺子。

他還讓李德全站在臺子上說話,看看聲音能傳多遠。

這可難為李德全了,站得比康熙還高,上去的時候腿都是軟的,連滾帶爬,上去後更不敢站着,就蹲着說話,聲音也一樣能傳開。

康熙示意李德全繼續說,他慢慢退後,退到一定範圍後确實聽不清楚才停下。

他再估算了一下站的位置和臺子的距離,扭頭對顧凝宸道:“如果臺子大一些,底下放的水缸更多,是不是聲音能傳得更遠?”

她連忙點頭道:“皇上,該是可以的。”

顧凝宸看了康熙一眼,這人舉一反三的反應實在太快了。

後來也是聽戲發燒友的乾隆建造了一座聽戲樓,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三層的木結構,表演的演員站在第二層表演,他們腳下的木板就有很多小洞,一層的地板也是。

然後一層底下還有地下室,裏面就放了很多大水缸。

通過上下空置了一層增加回音,再加上地下室這些水缸增幅了一次,聲音就能跟立體環繞一樣,對面都能聽得極為清楚。

可謂重現了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情景!

這就算了,乾隆還在戲樓上增加了機關,讓演員能夠“飛起來”,跟後世的威亞很相似了。

唯一不同的是,戲樓用的是滑軌,只能走固定的軌道,不過在那個年代已經相當先進了。

戲樓對面的看戲樓一共兩層,乾隆帶着妃嫔坐在二層,視野非常好,足見他多會享受。

顧凝宸不知不覺在小本子上用鉛筆勾畫了三層戲樓的大概結構,添補了一下,跟記憶中乾隆的那座戲樓的輪廓已經很相似了。

她正要放下本子,就被康熙接了過去,他看了一眼道:“這是戲樓?倒是不錯。”

顧凝宸回想了一下,記得康熙也是很喜歡看戲的。

只是之前一直有戰事的關系,後宮太皇太後都帶頭節儉,他這個皇帝更不可能看戲,所以原身進宮後壓根就沒看過戲。

如今征戰結束,國庫又充盈了起來,康熙這點小興趣也能繼續。

再說了,太皇太後也十分喜歡看戲,後宮嫔妃也是如此。

畢竟後宮的娛樂太少,也就過年過節能看幾場戲。

于是顧凝宸連對面看戲樓都畫上了,沒有機關和擴音設計,這看戲樓要簡單得多,只擺上舒服寬敞的座位就足夠了。

康熙看着起了興致,接過她的鉛筆在上面小改了幾筆後說道:“緊趕慢趕的話,年底應該能把這兩座樓建起來,回頭皇祖母和皇額娘也能在過年的時候看看戲,熱鬧熱鬧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