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真假嬴政(11)

前世嬴政其實跟秦莊襄王相處的時間并不算長。

在他離開趙國之前,嬴政還是個剛剛蹒跚學步的奶娃娃,等回到秦國,質子變太子,後來又成了秦王,幾年不見的父子之間,再難有從前在趙國時那種相依為命的親昵感。

更何況,秦王還有個幼子成蟜。

從來父母愛幼子,又何況嬴政多年不在身邊,就連秦王都不記得也想不出他現在的模樣,才會被呂不韋和趙姬以假亂真騙過。

嬴政當初若不是故意裝死,逼得呂不韋和趙姬帶着假貨上路,如今也不會引出秦王的歉疚之心,将原本對呂不韋的感激和對趙姬的情意,盡數放在他一人身上。

否則以秦莊襄王的性子,對呂不韋深信不疑,加上昔日的恩情,簡直就被呂不韋和趙姬吃的死死的,再來一次依然會将秦國和嬴政托付給這位攝政輔佐。

而小小年紀的嬴政,就算說出呂不韋和趙姬的事,既不會有人信,也未必能到得秦王耳中,甚至更大的可能,是在他剛露出苗頭時,就被呂不韋和趙姬聯手幹掉。

他那位親娘,又不是第一次想他死了。

與其跟着來繼續忍氣吞聲當傀儡,還不如另開一條路子。

何況,有金手指在身,不用白不用。

系統:“……”說好的全靠自己,用不着它這個廢物系統的呢?

嬴政:“連你都是朕的,你的難道不是朕的?”

系統:“宿主說得對。”話都讓他說完了,它還能說什麽?

好在秦莊襄王傷心于呂不韋的算計,趙姬的背叛,倒是将一腔的慈愛之心,都放在這個被親娘抛棄的兒子身上,既憐他小小年紀便替自己在趙國受苦,又喜他性情堅韌不拔,于困境中尋得生路,還請回荀卿這等聞名諸國的大儒。

為彌補這些年缺失的父子之情,秦王幾乎将嬴政每日都貼身帶着,連接見群臣時也不例外,引得朝堂上下,都對這個半道裏殺出來的公子側目而視。

秦國與其他諸國不同,諸國哪怕稱王稱霸,也要扯塊禮儀大旗來做遮羞布,打着“尊王攘夷”旗號為諸侯長的層出不窮,秦國國君最早不過是周天子的一個車夫,封地也屬于蠻荒夷狄之地,靠着一代代的軍功起家,才在此時于諸國之中稱雄,連六國合縱都未能抵擋秦國之強,可見秦軍之悍勇。

Advertisement

正因為如此,秦國武将重于文臣,封侯多賴軍功,能在秦國朝堂立足的,大多以軍功傲人,便是張儀當初以連橫之計破六國合縱,得封秦相,其實在秦國的權柄也十分有限。

如今的秦莊襄王繼位,本身并非好武之人,又破例對呂不韋這個趙國大商人封侯拜相,早有不少秦國勳貴不滿,只是礙于君權,只要呂不韋不與他們争奪軍權軍功,尚且能忍,可沒想到呂不韋竟然帶來的是個假貨,真公子一出,呂相立刻倒臺,衆人的注意力便都集中在了嬴政身上。

這位真公子才不過總角之年,孤身敢行千裏,拜大儒,其膽識勇氣的确非同尋常,可一無母族依靠,二無權貴扶持,單靠秦王一時寵愛,不知可能長久。

更何況,秦國武勳之盛,對于荀卿這樣的大儒,并未放在眼中。

然後,就在韓非和李斯手裏,栽了跟頭。

原本李斯一人,就曾替嬴政掌控朝堂百官,統一文字貨幣,修禦道築長城,設立郡縣制等等,皆是史無前例的君主集權制,方能一統六國,後來的歷朝歷代,哪怕口稱暴秦,但對于秦始皇和李斯這對君臣開辟的全新制度,還是悄默聲地繼承并發揚光大。

盡管此時的李斯,尚未經過歷練,手段不夠老練,但身邊多了個才智不亞于他的韓非,給予他強大壓力的同時,也激發出他的不少潛力。

韓非雖口舌不便,但善于著書立說,文辭之犀利,可謂以筆為刀,以文字論道,別說一般人,就連李斯這等油滑的老鬼都扛不住,前世一聽嬴政要啓用韓非,才會設計離間後,又将他毒死。

如今兩人尚未成為對手,雙劍合璧,朝堂廷議,可謂無敵,又豈是那些動辄以刀劍論輸贏的武夫能夠抵擋得住的。

畢竟,秦國素來自稱以法治國,軍功為上,可若論法家,普天之下,誰能與這兩位法家代言人相比?

而這兩人,豈是私下裏,卻對嬴政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們都是已過而立的成年人,嬴政才不過十來歲,但論及政事,談起法度,絲毫不遜于兩人,加之地位超然,哪怕年幼,在秦王君臣面前,亦有一席之地。

別人都以為嬴政是借了兩位師兄的光,所說之道都是靠他們提前預備,只有他們兩人才清楚,這些都是嬴政自己的想法。

只有嬴政自己知道,他比其他人多了兩千年華夏文化積累,甚至連韓非李斯二人如今尚未思及之事,都了如指掌,腦中的記憶宮殿,更令他有過目不忘之能,應對這些朝堂之事,可謂牛刀殺雞。

他只出了一次風頭後,便得到秦王嘉許,問他要何獎勵,嬴政不假思索地答道:“兒臣請父王準許,讓兒臣習武從軍。”

秦王一怔,面色大變,“吾兒何出此言?莫非有人胡言亂語?”

他并非不知,自從呂不韋和趙姬死後,就有人在外傳言,呂不韋帶來的那個公子是假,而這個公子也未必是真,當初呂不韋既然可以用假公子騙過秦王室的血脈檢驗,可見其中有詐,又如何能證明嬴政亦是他親子?

趙姬原本就是呂不韋姬妾,贈予他時已非完璧,秦王當初因她與自己相識于微末之時,共患難之情,勝過常人,加上母憑子貴,才會堅持在繼位後給予她夫人之位。

如今她和呂不韋合謀換子之事暴露,這宗室驗血之法顯然有隙可乘,他們用過這一次,也未必就只有這一次,其他人難免會懷疑到嬴政身上。

更何況秦王還有一個兒子成蟜,如今年方三歲,其母正是秦國貴族之女,血脈高貴,又是在宗室眼皮底下懷孕生子,絕無可疑,在宗室之中的呼聲,自然就高過了嬴政。

而在秦國,想要立功立威,最快的途徑,就是從軍。

嬴政前世與這位父王相處的時間并不算長,唯有此時,能深深感受到難得的父愛,便一反常态地向他解釋。

“父王過慮了。兒臣豈是那種會受他人言語挑唆之輩?只是以兒臣之見,我大秦以武揚威,以軍功論勳,兒臣身為王子,亦當以身作則,從軍入伍,若能僥幸立下軍功,也不枉父王對兒臣的一番苦心教導。”

“兒臣雖年幼,但無懼行伍之苦,還望父王成全兒臣之心。”

有荀卿帶着幾位師兄在朝中坐鎮,已盡得秦王信賴,他又何必在此勞心費力地跟那些鬼蜮之輩算計宮鬥,倒不如盡早入伍,掌握兵權,日後才能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秦王見他如此誠懇要求,大為感動,終于還是點頭:“既然吾兒執意如此,那寡人就不阻攔。內史蒙武有一子名蒙恬,年方十二,亦是今年要從軍,便讓他與你為伴,一同入伍吧!”

蒙恬?!嬴政目光一亮,暗暗握起拳頭,好久不見。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