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肩負着朝廷的重托,年僅二十八歲的吏部侍郎沈複由四名侍衛護送着,風塵仆仆地抵達了山海關城樓下。守城的侍衛居高臨下,只見黑蓋馬車上徐徐地走下來一位穿白色圓領長袍的年輕男人,舉止從容。

“城下何人?”守城侍衛厲聲問。

沈複仰頭,聲音清朗道:“吏部侍郎沈複,奉皇命前來拜見遼王殿下。”

城門太高,守城侍衛看不真切那人的面容,但聽說是朝廷派來的官員,立即派人開門,接過沈複手中的牙牌。牙牌乃象牙所制,上面刻有持牌之人的姓名、官職以及所在衙門,官員們若想進宮,必須佩戴牙牌。

确認牙牌并非僞造,侍衛上下打量沈複一番,立即去禀報遼王了,沈複氣定神閑,淡笑着看着城門重新關閉。此時正是九月中旬,秋高氣爽,沈複不時仰頭眺望秋景,怡然自得,仿佛只是一個來北地游玩的商旅。

時間一點點過去,忽的,城門再次開啓,侍衛遠遠地朝沈複幾人招手。

遼王要見他。

沈複朝侍衛拱手致意,随即命車夫擺正踩腳凳,他又鑽馬車裏去了,毫無羊入虎口的緊張感。

馬車辘辘而行,穿過關口,視野豁然開朗,關外竟是一片一眼望不盡頭的遼闊草原,遼王大軍就駐紮在不遠處。

馬車行到軍營外,不等守營将士喝令,沈複提前讓車夫停車,撩起衣擺下車。

天藍草綠,他一身白衣,臉龐也如美玉,看得兩側威武粗犷的将士們都是一愣,愣過之後,有人故意嗤笑出聲:“幸好提前說了是使臣,不然我還以為朝廷送了一位絕色美人,故意迷惑咱們的軍心呢!”

他這一笑,身邊幾人跟着笑了起來,都很鄙夷眼前的小白臉使臣。

沈複身後的四名侍衛大怒,紛紛拔出佩刀。

遼王這邊的将士眼睛一瞪,同樣拔刀相向,輕蔑道:“有本事你來試試!”

“敢問,這便是王爺的待客之道?”沈複不怒也不勸,只問出來迎接他的禮官。

禮官觀他氣度,猜到這位使臣非等閑之輩,遂怒斥遼王這邊的将士先收刀。

Advertisement

沈複禮尚往來,朝身後四人使個眼色:“你們留在這裏,我去拜見王爺。”

說完,沈複跟在禮官身後,朝遼王大帳走去。

大帳之內,遼王端坐主位,蕭震、霍維章、柴雄、張進四員大将兩兩分坐在遼王左下首。

“王爺,使臣沈複求見。”

“帶進來。”

侍衛挑起門簾,遼王衆人同時朝門口望去,只見來人一襲白色圓領長袍,身材颀長足有八尺,乍一出現,猶如天降芝蘭玉樹。再觀其容貌,面如冠玉、儀容秀麗,一雙桃花眼平靜地掃過來,宛如流光飛轉,熠熠生輝。

遼王怔住,一怔這位年輕使臣的卓然風采,二怔這眉眼好似在哪裏見過。遼王到底是遼王,短暫的思索後,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張俊秀稚氣的小臉,再看沈複,一大一小分明是照着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遼王隐晦地看向蕭震。

蕭震盯着斜對面的俊美使臣,下意識地攥緊了左手,那衣袖之下的手腕上,系着一根紅繩。

“下官沈複,拜見遼王。”沈複早已習慣陌生人見到他後的驚豔,自顧自朝遼王行禮。

遼王咳了咳,笑着誇道:“沈卿好風采。”

沈複坦然道:“王爺謬贊,王爺龍子鳳孫,下官在王爺面前,正如星辰之于皓月,不敢言輝。”

遼王朗聲大笑,帳內緊繃的氣氛莫名松懈下來。

霍維章撇了撇嘴,遞給蕭震一個眼神,很瞧不上文官的阿谀奉承。

蕭震垂着眼簾,腦海裏不停浮現蘇錦、阿徹與沈複的臉。他一直都有疑惑,蘇錦是個不肯吃虧的女人,什麽樣的男人才能在婚前就騙了她的身子?今日見到沈複,俊美如仙,蕭震才終于明白其中的緣由。

那邊遼王笑夠了,突然斂容,盯着沈複問:“你來作何?”

沈複拱手道:“下官奉皇上之命,前來勸王爺投降,皇上說了,只要王爺肯降,過往之事他一概不咎,王爺繼續回鳳陽做您的遼王,為朝廷鎮守遼東,共禦外敵。”

霍維章四将同時看向遼王。

遼王長嘆一聲,苦笑道:“本王在鳳陽住久了,也不想四處奔波,但皇上年幼,被朝廷奸臣蠱惑,先僞造遺诏不許本王與秦王、晉王進京為先帝送葬,後又聽信讒言誣告,致使皇家手足相殘,本王身為皇兄,若不為他鏟除那些小人,豈不有負先帝在世時的諄諄教誨?既是清君側,小人不滅,談何退兵投降?你且回去,替本王轉告皇上,就說只要朝廷沒了奸臣,本王自會謝罪請罰。”

沈複沒答,探究地看着遼王。

霍維章忍不住吼他:“王爺讓你回去,你沒聽見?”

沈複看他一眼,忽的笑了,直視遼王道:“如王爺所言,皇上偏信小人冤殺忠良,朝野庸臣奸臣當道只顧以權謀私罔顧江山社稷,下官若回去,也只能眼睜睜看着大周皇族自相殘殺,百姓無辜受累,外敵幸災樂禍,那不如留在王爺身邊,為王爺出謀劃策,盡早結束這場征戰,以還天下太平。”

遼王眯了下眼睛。

霍維章直接站了起來,指着沈複冷笑:“書生好生猖狂,看你手無縛雞之力,憑何揚言你能助王爺一臂之力?”

沈複笑,不急不緩地從懷中取出一封奏折,朝遼王道:“王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下官遠在朝廷,早有報效英主之心,這是下官為您獻的第一計,請王爺過目。若王爺覺得不可取,下官即刻離開,回京等候朝廷發落。”

遼王半信半疑,接過內侍遞上來的奏折,展開,就見上面只寫了簡短的幾行字:守城費兵費糧,今日得明日失,徒耗時耳,大軍當一鼓作氣直殺京城,待王爺登基,天下盡收囊中。

那字清風傲骨,字字珠玑!

“好!雲亭真乃天賜本王神兵也!”遼王放下折子,大步走到沈複面前,執着沈複手激動地道。良将難求,好的謀士亦如鳳毛麟角,遼王斷定,剛剛沈複在奏折中陳述的計策,能為他省下無數将士性命。

沈複卻暗暗心驚。他在京城,已經是正五品的吏部郎中,也算是年輕有為,然新帝年少輕狂,眼中只有幾位內閣重臣、六部尚書,從未把他們這些五品官放在眼裏,或許看到他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而遼王遠在千裏之外,竟能叫出他的字!

震驚過後,看着龍章鳳姿的遼王,沈複更加确定自己跟對了人。

“謝王爺信任,臣必定鞠躬盡瘁,助王爺早日成就大業。”沈複撩起衣袍,跪在地上正式認主。

遼王笑着扶起他,端詳沈複片刻,遼王忽而皺眉,關懷道:“雲亭投奔本王,家中父母妻小且安頓好了?”

此話一出,蕭震擡眼望了過來,直勾勾地盯着沈複。

沈複坦然道:“臣父母早已過世,臣妻體弱,去年年初病逝,也不曾為臣留下子嗣,故臣現在孑身一人,了無牽挂,可随心所欲也。”

蕭震抿了抿唇。

遼王拍拍沈複肩膀,意味深長道:“雲亭安心為本王做事,将來事成,本王送你一如花美眷。”

沈複只當這是客套,笑着拜謝。

蕭震臉卻一黑,忍不住盯了遼王幾眼。

遼王還能察覺不到他直刺刺的小眼神?沈複下去休息後,遼王單獨留下蕭震,笑着道:“沈複與阿徹是什麽關系,你應該看出來了吧?”

蕭震肅容道:“臣知道,但他當年背信棄義有負蘇氏,蘇氏未必願意再嫁,阿徹也說過他只認馮實一個父親,此乃他們娘倆的家事,還請王爺莫要插手。”

一個将軍敢這麽對主子說話,整個軍營,恐怕就蕭震一個。

可遼王重才,且蕭震性情剛正,雖然偶爾說話氣人,但這樣的臣子心裏有什麽事都寫在臉上,用起來反而放心,因此遼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喜歡蕭震的坦誠,颔首道:“将軍言之有理,你放心,本王也沒那麽閑,功成之日,本王會安排沈複見阿徹一面,能不能認出兒子挽回妻小,就看他自己的了。”

蕭震心想,見也不給姓沈的見!

但遼王已經讓步,蕭震再傻,也不會連續要求遼王。

遼王還要重新考慮作戰計劃,擺擺手,讓蕭震先下去。

蕭震一回自己的營帳,霍維章就拎着一壇酒過來了,毫不掩飾地表示自己對沈複的不滿:“小白臉一個,只會阿谀奉承,王爺怎麽就倚重他了?”

蕭震從未聽霍維章說話如此順耳過,端起酒碗先一氣喝空,冷笑道:“王爺現在倚重他,能不能倚重一輩子,也看他有沒有真本事!”

兩個帶兵打仗的将軍,都看不上文弱書生。

然而沈複卻一路為遼王出謀劃策,之前遼王耗時四個月出了山海關又退了回來,徒勞一場,得了沈複,短短半年,遼王便以破竹之勢,順順利利地沖到了長江北岸,與大周都城金陵只有一江之隔!

而到了此時,沈複早已成為遼王身邊的第一謀臣,可以說,如果遼王前一刻還在勃然大怒,只要沈複一來,遼王立即變得喜笑顏開,足見遼王對沈複的倚重。

蕭震、霍維章面面相觑,既不服氣,又不得不服,誰讓小白臉的計策都他媽的賊管用?

不過,朝廷仍然還有五十萬大軍護衛京師,關鍵時刻,惠文帝派壽寧長公主的驸馬郭耀統領大軍,早早陳兵于長江北岸,以抗遼王之師。

遼王不想動手,因為一旦交手,必會兩敗俱傷。

他先騎馬,出列與郭耀套近乎,喊郭耀妹婿。

郭耀一句話給他頂了回來:“叛國之賊,休要與我攀親!”

當着兩軍的面被驸馬辱罵,遼王險些氣死!

沈複獻策道:“王爺,郭耀在外英勇,回府卻十分畏懼壽寧長公主,王爺不妨先派人去勸降長公主。”

遼王怒中生喜,拍腿贊道:“對啊,本王怎麽沒想到這個!”

當年他離京就藩,五歲的壽寧長公主曾抱着他脖子哇哇哭,兄妹情誼頗深,壽寧應該記得吧?

遼王立即修書一封,情深意切地送去了壽寧長公主那邊。

壽寧長公主并不是京城唯一的公主,惠文帝有個親姐姐福清長公主,仗着有惠文帝撐腰,平時作威作福,常常不把壽寧等公主看在眼裏,壽寧長公主積怨已久,今日收到遼王親筆書信,一口一個“吾妹”,親昵非常,壽寧長公主突然發現了報複福清長公主的機會!

遼王大軍就在長江北岸虎視眈眈,朝廷處于劣勢,如果她勸服驸馬倒戈,惠文帝就徹底玩完了,惠文帝一倒,福清長公主也得跟着倒,她壽寧長公主卻有恩于遼王,遼王登基後,哪個公主還能比得過她?

壽寧長公主越想越覺得劃算,這就收拾東西,悄悄地帶着一雙兒女離開京城,跨江去見丈夫。

驸馬郭耀起先不肯倒戈,壽寧長公主便拉着一雙兒女哭哭啼啼要尋死,郭耀對壽寧長公主怕比愛多,卻舍不得一雙兒女哭,無奈之下,真的降了。

壽寧長公主歡歡喜喜地與遼王敘舊去了。

皇宮的惠文帝見大勢已去,當夜一把火燒了寝宮,***而亡。

惠文帝一死,驸馬郭耀內心煎熬,愧疚悔恨,不久也自盡謝罪。

壽寧長公主哭了一頓,不過,新帝遼王登基後賜下來的賞賜,迅速地撫平了她的喪夫之痛。

正德帝,也就是順利登基的遼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震懾朝廷,當大局穩定下來,正德帝連續下了幾道旨意。

首先,正德帝封遼王妃為皇後,即刻派人去接皇後、大皇子、三皇子來京。二皇子始終跟着他行軍讨伐,如今就在京城待着。

其次,正德帝大封功臣,蕭震、霍維章、柴雄、張進都賜了侯爺爵位,文臣中,沈複破格提拔為內閣首輔。

剩下的,都是一些安撫官民的政令。

武英侯蕭震并不關心那些,他只在意即将随皇後一起抵達京城的蘇錦母子,只在意,蘇錦對沈複的态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