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路征身世
宋愈當即便道:“查,給我查!祠堂怎麽會走水!”
下面人的辦事效率頗高,很快就有了結果。桂姨娘被林樾蓉處罰跪祠堂時,不小心碰倒了燭臺,引起了火。不過她反應到迅速,發覺火氣,立即大聲呼救,又撞門逃出。救火及時,未造成任何傷亡。
林樾蓉心裏有氣,桂姨娘若是好端端的在祠堂跪着受罰,又怎會碰倒燭臺?定是欺她年少故意偷奸耍滑了。
——她不待見桂姨娘。在她沒進門時,桂姨娘曾主持府中內務,與宋三爺俨然是夫婦一般。教她怎麽不別扭?而且前世,她因為做下種種錯事後,與泾陽侯離心,那看似好性的桂姨娘反倒獲得衆人好感。前世她固然有錯,可桂姨娘這種女人,她也瞧不上。
宋愈也很郁悶。阿蓉罰桂姨娘做什麽?還跪祠堂?哪有叫姨娘跪祠堂的?前世也有這一遭麽?他好像記不大清了。不過這桂姨娘是父親身邊的老人了,性情和順,恪守本分,不像是會犯下大錯的人。可是阿蓉也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就罰人。她一向待人和善,賞罰分明。他不願意接受她的一丁點不美好。
他想,定是阿蓉身邊的下人在那邊挑事,或者就是桂姨娘上了年紀,哪裏做得不好,才惹怒了阿蓉。這些跟他無關。只是這庚帖該怎麽辦?
原本庚帖只要在祠堂案桌上的香爐下壓三天,這中間只要無任何異常,就說明八字合适,上天同意這樁婚事。本來好好的,萬無一失,沒想到卻在第三天的傍晚出了這麽一件事。
庚帖已成灰,然而他不願意放棄。誰說庚帖被毀,這婚事就不吉利成不了的?他偏要它成,偏要跟令儀一生和美。
反正這事又沒幾個人知曉。
祠堂失火一事,泾陽侯并未過多追究,夏天嘛,天幹物燥,發生意外也很正常。至于林樾蓉處罰桂姨娘,他也不做評價。阿蓉剛剛進門,她年紀輕,需要立威,拿桂姨娘下手也未嘗不可。他自然不會當面拆她的太,折她的面子。
只不過,對于兒子鼓搗八字一事,他略有不滿。——起初兒子娶誰,他并不上心。兒子娶妻最好,也省得與阿蓉相處時尴尬。只是宋愈自己鐵了心要娶周家姑娘,卻久久不能如願,教他有些厭煩。
那周家是天姿國色還是有什麽了不得的手段?教宋愈被拒數次還一意求娶?他跟新婚妻子林樾蓉提起了此事,語言當中,頗多不解。
——他提周家姑娘,心中還有另一個念頭。雖說阿蓉對他忠貞,可她當日畢竟是曾對宋愈表白的。誠然他自覺不遜于兒子,但自古嫦娥愛少年,如今在同一屋檐下,萬一,萬一阿蓉對宋愈又生出別樣心思,他可該怎麽辦?
最好再暗暗提醒阿蓉,宋愈心中另有其人,宋愈也是她的兒子,讓她毫無念想。
林樾蓉聞弦而只雅意,心裏有點甜,又有點酸。或許還是她給宋三爺的安全感不夠。她想了想,輕聲道:“不如,我再出面試試吧。”
作為繼母,給繼子提親,也是人之常情吧。
Advertisement
宋三爺點頭同意。
宋愈對此并不知情,祠堂修繕好後,他再次備了庚帖,寫上兩人生辰八字,放好,命人好生看着,不能出一丁點差錯。
再等三日,這回一定好好的。
傳到林樾蓉耳中,她驚詫莫名,不是吧?不是說前次王媒婆求親,周家沒有同意麽?宋愈哪兒來的八字?難道說,是周暄私下給他的?
不會吧?周暄不是向來乖巧懂事,恪守規矩麽?怎麽會做出這種事?莫非周暄和宋愈已經私定終身?
林樾蓉皺了皺眉,有些釋然,又有些莫名的失望,周暄不該是這樣的。
祠堂失火是意味着八字不合麽?可是,這又是為什麽呢?那兩人之間最大的阻礙不是她林樾蓉麽?她都想撮合他們了,他們之間反倒不合了?
不過,八字不合這一說,她是不願意相信的。沒道理前世合,今生不合。祠堂一事,只是意外,或許還是桂姨娘所為呢。
宋愈和周暄會在一起的。
她這樣想着,心裏舒服了很多。等合好八字,她就作為宋愈的長輩,去向周家正式提親。
希望他們這一世,幸福美滿。
周家上下這幾天都很高興,周旸偕妻兒歸來,一家團聚,且周旸政績考核不錯,此番留在京城做官,一家人不用再分離。周家更是喜氣洋洋。
周瑛生的白白嫩嫩,又聰明活潑,楊氏喜歡的緊,真想親自照看,但她心知不能教兒媳母子分離,就改了主意,只每日讓奶娘抱到她跟前一會兒。
孩子由奶娘看着,長輩護着,路随玉也不用管家,婆婆又不讓她去立規矩,她頓時輕松了不少,每日除了照看孩子,就是與婆婆、小姑說話。
閑中多思,她不由地就想起娘家兄弟路征來了。路征今年一十八歲,若在旁人家裏,恐怕早就娶妻生子了。
只可惜他們父母雙亡,近親全無,竟無人考慮此事。——原本也有幾個關系很遠的族親,平日無甚來往,甚至曾經交惡。然而十五年前,她父母剛剛亡故,那夥人就以宗族的名義,要分了她家財産,且要強行帶走她。
她當時年歲尚小,突逢變故,哭哭啼啼。還是父親生前的長随王伯從外面帶回來了路征,說是父親流落在外的兒子,還拿出了“信物”。
她自是不信的,她父母伉俪情深,父親連一房姬妾都不曾納,怎麽會納外室,還生出一個孩子來?但是王伯是父親最忠心的長随,應該不會騙她。而且,王伯還對她說,要她聽他的。
路家既有男丁,宗族自然不能再以無嗣的名義将路家家産充公,更不能左右路随玉的去留,只能遺憾離去。
……
路随玉對路征的感情很複雜。老實說,她并不願意接受父親有個流落在外的外室子,那無疑是父親的背叛。——哪怕是小妾所生呢?偏偏是外室所出。
但是同時她又慶幸她有個弟弟,并且及時出現在了她的面前。不然,她不敢想象現在的她是什麽光景。那群人的嘴臉,她早見識過了,誰知道他們會怎麽對她?
路征無疑是體貼的,是優秀的。他從小就很懂事,人又聰明,且是真的對她很好。
她想,大概他真的是父親遺落在外的孩子吧。因為他們流着同樣的血,他才會真心對她好。甚至是她出嫁前,小小年紀的他竟然會說出,家中錢財盡數給她的話。
當時王伯一臉欣慰,她猜測着可能是王伯授意,雖然不大理解,但着實對路征好感度大增。她雖然沒那麽做,然而卻因此,真心實意拿路征當親人。
路征大了,她是她的弟弟,是路家的孩子。長姐為母,她得盡到自己的責任,幫路征選一個妻子,看他成家立業。
路随玉也想過請楊氏幫忙相看,但說到底,這是她路家的事情,罷了,還是她自己來吧。
雖說她在京中長大,但是離京三年,适齡的姑娘們,她也不是很認識。
幸而她記性很好,依着記憶,仔細回想,還真能想出不少人選來。
路征身邊沒有女人,想必是不好美色的,那自然好。有道是,娶妻娶賢。在路随玉看來,賢惠固然重要,卻不及另一點。
能生。
路家數代單傳,到她這一輩,唯一的男丁還是外室所出,直到父親過世才領回。
她想,若是她有叔伯,有幫扶的兄弟,父親過世後,她就不至于被人欺淩。
給路征選妻子,別的倒也罷了,必須得能生,最好多生幾個,撐起路家的門戶來。
路随玉使人去喚路征過來。
路征這幾日忙得很。大皇子大婚,他也不能閑着,移風易俗的方案呈給了聖上,聖上剛自己看了,一面琢磨,一面叫人參詳。
皇帝很好學,有不明白地就問路征。或許皇帝想不通路征為何突發奇想,要移風易俗,但是他琢磨着這對他政權穩固,并無任何不好影響。而且有些建議頗得他心。
田貴妃好新奇,對這也感興趣。大皇子和二皇子也強烈支持。皇帝大手一揮,不行的話,那就試試,權且當做是彰顯他的帝王威嚴。
老大不是大婚麽?就趁着這機會吧。
更加具體确切的方案還在策劃中,路征頗為忙碌。聽聞姐姐傳喚,他只當有要事,得了空,就匆忙趕去。
誰知姐姐路随玉含笑遞給他一沓紙,每一張上面寫着姓氏并數字。
路征翻了翻,莫名其妙:“這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