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章節

叛亂。

曹丕很清楚,對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選就是甄宓。對于他這種權勢熏心的人來說,只要能夠毀掉曹植,犧牲個把老婆也并非不可接受。他不會接受自己戴綠帽子,除非對上位有好處。

曹植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發現了真相,也絕不會去告發甄宓,因為那會将他所愛之人置于死地。曹丕算準了自己弟弟這種幼稚的性格,才會肆無忌憚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傷害他——甚至我有一個更大膽的猜想,在那次臨出征前的對飲中,也許曹丕在席間只需輕輕透露說,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會心緒大亂,借酒澆愁。沒有什麽比自己愛人傷害自己更痛苦的事了。

而曹丕對于甄宓給自己戴綠帽子這件事,恐怕也并非毫無心結。這個心結在他登基之後逐漸膨脹,最後終于導致了曹丕與甄宓的争執,甄宓的失寵以及最後的死亡。自私的男人,始終是自私的。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這一切的根源,他為了獲得太子位,不惜派甄宓去誘惑曹植,借此打擊競争對手。證據确鑿,板上釘釘。

但他卻不是唯一的一個獲利者。

其實獲利者還有一個。

這個人是曹丕身旁的智囊,姓郭,沒有名字,卻有一個有趣的字,叫女王。我們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麽謀士,而是曹丕的一個妃子,迎娶于建安二十一年。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

建安二十一年真是個奇妙的年份,幾乎所有的演員在這一年紛紛登上舞臺熱身,然後在建安二十二年開始了正式的演出。

郭女王與別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進門,就顯示出了卓越的天分。她對于曹丕的意義,不是女人這麽簡單,用史書上的一句話描述已經足夠:“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短短兩句話,一個女中諸葛的形象躍然而出。

讓我們仔細咀嚼一下這兩句話。“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意思是曹丕奪太子位,郭女王參與了謀劃,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奪太子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擊曹植。而打擊曹植最狠的,就是絕纓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絕纓事件就是這位“有智數”的郭後“時時有所獻納”給曹丕的計策。

仔細品味這起事件,就會發現這個計劃陰毒而細膩,它的成功完全建築在對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對甄宓的傾慕心、吉本等人對漢帝的忠誠心以及曹丕對太子位的野心。每一種心态,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利益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卻被郭女王吃定。

于是,在揭開政治陰謀的蓋頭時,我們發現裏面另外裹着一層宮闱鬥争的面紗。如此綿密細膩的謀劃,大概只有天生對感情敏銳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筆吧。

作為進門還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與曹丕相濡以沫這麽多年的甄宓,獲得寵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達到目的。

Advertisement

于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郭女王向曹丕獻了這個絕纓之策,然後曹丕給甄宓下達了指示。當曹丕帶着郭女王離開邺城之後,曹植驚喜地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現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象出,郭女王離開邺城時,唇邊帶着的那一絲得意的笑容。

“甄宓啊甄宓,這一次無論你成功與否,都将不再受君王寵愛。”

這是一個無解的計謀。通過這個計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擊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擊了甄宓。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郭女王鞏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讓曹丕贏得了太子寶座;還讓最大的競争對手甄宓被迫給曹丕戴上了綠帽子。以郭女王對曹丕的了解,她知道這個男人即使是主動拿綠帽子戴,也會把罪過歸咎到別人身上。

事實也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曹丕登基之後,立刻冷落了甄宓,專寵她一個人。甄宓被郭女王讒言所害,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極為凄慘。而郭女王,卻在曹丕力排衆議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後的寶座。

現在整個事件的輪廓似乎清楚了,可我們的探索仍未結束,因為還有一個疑點尚待澄清。

一個妻子也許會替丈夫去誘惑另外一個男人,但不會心甘情願這麽做,更不會有什麽好心情。尤其是這個讓自己自薦枕席的人,還是自己夫君的另一位姬妾。

這便無法解釋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快樂心情——我相信她當時的那種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難道說,甄宓在與曹植的交往中愛上了他?這有可能,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難道說,甄宓愛曹丕愛到太深,所以你快樂,我也快樂?這也有可能,但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

曹植也罷、曹丕也罷,史書裏甄宓對他們都沒有什麽特別的感情。那個時代生存的女性,當她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能讓她開心的,只剩一件事。

她的孩子。

甄宓只有一個兒子,叫曹叡,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曹叡只是一個小童。而且他不在邺城,而是跟着爺爺奶奶爸爸妹妹東征去了。他在邺城的這些驚心動魄的鬥争中,扮演的是什麽角色呢?

我一開始,猜測也許是曹丕故意帶走了曹叡,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計劃。但這還是解釋不了甄宓的開心,沒人會在自己孩子被挾持走以後還高興成這樣。後來一位友人提醒我,去看一看曹叡的來歷。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驚。

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就像是一道閃電,驅散開了所有的疑慮。我錯了,曹叡不是邺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關鍵!

曹叡死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時年三十六歲。古人以出生為一歲,以此倒推回去,那麽曹叡應該是生于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呢?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後留侍姑。及邺城破……文帝入紹舍,姑乃捧(甄)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遂為迎取。”

《世說新語》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發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後,文帝問之,劉答‘是熙妻’,顧攬發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後‘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

《三國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納後于邺。”

三段史料都确鑿無疑地記載着同一件事:邺城被曹軍攻破之後,曹丕在袁紹府中看中甄宓,并娶回了家。

讓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傳》裏的記載:“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邺定。”

曹軍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邺城;曹丕在同一月裏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叡也在這一年出生。當這三段材料擱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一直被忽略但卻極端重要的真相,出現在我們面前。

曹丕在邺城第一次見到甄宓的時候,她至少帶着六個月的身孕。也就是說,曹叡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他的父親是袁熙。

這個事實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但史料給出的答案,卻是板上釘釘。

甄宓早有身孕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過大概是甄宓實在太漂亮了,曹丕舍不得,于是就姑且當一回便宜老爸。這在三國時代,也不算什麽新鮮事,當初曹操打敗呂布後,就納了呂布部将秦宜祿的老婆為妾,秦氏當時已經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子,被曹操養為義子,名字叫秦朗,後來位至骁騎将軍。

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邺城之後,他忙着征讨袁譚,然後遠征烏丸,回頭還要征讨高幹、管淳,等到忙完這些事情回到邺城,已經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兒媳婦給他生了一下一歲多的大胖小子。

這是曹操的第一個孫子,他十分喜歡。《明帝紀》裏說“明皇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裝糊塗沒有點出這個誤解。

明成祖朱棣曾經猶豫是否立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就去問解缙。解缙回了三個字——“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于是朱棣才下定決心。可見長孫是立嗣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當然不會說破這位長孫的真實身份。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還年輕,等到有了親生兒子,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