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章節
,背向必北!已催軍疾行,不誤約期。”先主驚,止之不及。
《雲別傳》:“雲既陷亂軍,七進七出,奮烈無加,曹軍皆不敢近。”
【之二十九】
十八年五月丙申,曹公進魏公,受九錫,曰:大辂玄牡、衮冕赤舄、樂則、朱門、納陛、鈇钺、弓矢、秬鬯,并虎贲之士三百人常侍左右。
虎贲為漢帝所授,操頗有戒懼,恐謀害己身,常吩咐曰:“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着,切勿近前。”一日,晝寝帳中,落被于地,一虎贲慌取覆蓋。操躍起拔戟斬之,複上床睡;半晌方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虎贲?”衆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取戟名之“格虎大戟”,以示警懼意。自此無敢近者。
及薨,曹丕造“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置之墓穴,至今尚在。
【之三十】
陳壽撰《三國志》,帝紀、妃傳前後相連。《魏書》次序為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再接後妃傳;《蜀書》亦然:先有劉二牧傳、先主傳、後主傳,再接二主妃子傳。唯《吳書》次序迥異,先有孫破虜讨逆傳、吳主傳、三嗣主傳,中插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再次方為妃嫔傳。其可怪也欤。
【之三十一】
一十八路諸侯讨董,會于虎牢關。呂布橫戟陣前,諸将震惶不敢前。唯張飛躍馬搦戰,矛指喝曰:“本著呂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姓家奴也!”呂布巋然不動,劉備上前,喝曰:“本著呂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家姓奴也。”西涼軍俱大疑,以目瞋布,布為之氣奪。董卓遂棄洛陽。
【之三十二】
諸葛亮初治蜀,以漢德地險,命楊儀督工鑿石架空,修造閣道,以通行旅,又倚崖砌石為門,號曰劍閣。适魏延統軍出關,觀此形勝,贊曰:“此隘可為雄壯矣。”左右曰:“此楊長史所築。”魏延又贊:“果然人如關名。”
【之三十三】
關羽鎮荊州,适北上讨曹,臨征問馬良吉兇。良擅蔔乩,即批曰:“天下三分,各有其一。”羽笑曰:“此吾兄命數,非某也,先生謬矣。”後羽敗亡于臨沮,權葬其軀,函首于曹公,以諸侯禮葬洛,劉備又立衣冠冢于成都。大衆始悟馬良之靈機。
【之三十四】
劉備伐吳,軍有十數萬,皆屯于猇亭。吳主拜陸遜都督,臨發密囑:蜀道艱險,轉運不宜。卿此去可觇其糧草,便宜擊之。月餘,遜有書信致:“彼火燒連營,我軍宜守。”吳主惑,還書曰:“都督謬矣,火燒連營,豈不宜攻乎?”遜書又致:“彼營之中,無不滿屯火燒,接連數十裏。糧草優足,實不能攻。”
Advertisement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涿郡,今涿州也,屬河北。)
【之三十五】
劉備伐吳,軍有十數萬,皆屯于猇亭。陸遜當之。月餘,遜有書信致:“彼火燒連營,我軍宜守。”吳主惑,還書曰:“都督謬矣,火燒連營,豈不宜攻乎?”遜書又致:“彼營之中,無不滿屯火燒,接連數十裏。糧草優足,實不能攻。”吳主甚憂,問計于群臣:“孤欲求和,卿等誰可任之?”又環顧諸人臉色,笑曰:“非子瑜不能當此任。”
諸葛瑾,字子瑜。瑾面長似驢,常為孫權所嘲。
【之三十六】
孔明隐于草廬,先主枉駕顧之。一顧不在,曰雲游未歸;二顧不在,曰訪友未回。先主頗悵然,乃留書雲:“仆有重耳志,君是介子推。”三顧乃見,相談甚歡。
【之三十七】
曹軍與賊相持數月,糧草無餘,士卒饑綏。操乃使倉官王垕以小斛散之,軍中多怨。操召垕曰:“借汝頭一用,以安軍心。”王垕淡然對曰:“何日奉還?”操既驚且疑,遂罷此念。
【之三十八】
曹操苦頭風,召華佗診之。佗曰:“先飲麻沸散,刀開頭顱,取出風涎,可愈。”曹操疑懼,仍使華佗施術。術既畢,華佗自矜曰:“吾先為關君侯刮骨去毒,又為曹丞相開顱去涎,可謂完滿矣!”操大驚:“刀可洗過?”華佗默然,遂下獄死。操不日亦亡。
三國志·步幸傳
『及至徐州,幸谒劉備,喜曰:“真吾主也。”劉備授幸別部司馬,張飛守下邳。數日之間,呂布亦至。劉備征袁術,布乘虛襲下邳,虜劉備妻子與幸。布素惡幸,遂放歸劉備。劉備還駐小沛,使幸糾合軍卒,複合萬餘人。布疑而攻之,卒嘩亂四潰,劉備敗投太祖。』
步幸字吉利,冀州邺城人也,良家子。中平初,黃巾大起,幸随大方首領馬元義,為籌劃事。元義聚衆數萬于邺,期三月五日舉兵。未發,元義弟子唐周密報于朝廷,事敗,元義伏誅。幸亡歸張角。
三十六方黃巾俱起,天下響震。張角以四方有事,遣幸往援南陽張曼成。幸甫至,适南陽太守秦颉進剿,曼成尋敗死。衆推曼成副将趙弘為督,據宛以自保。幸說弘曰:“固守不佳,久必成困,未若乘夜以勇士沖之,敵必驚潰。”弘從其計,輕軍襲營,為流矢所傷,半旬而亡。弘副将韓忠繼執帥印,以幸為謀主。十月,忠沒于軍中,宛城乃陷。
幸往歸張角,及至河北,角病死,乃複投張梁。時梁與皇甫嵩戰于廣宗,幸懲宛城之事,料敵必不敢輕進,梁遂不以為備。嵩潛夜勒兵,乘暮急攻之,陣斬梁并黃巾軍三萬餘級。幸僅以身免,入下曲陽張寶營下。十一月,嵩破下曲陽,寶即就戮。黃巾十數萬人一時俱死,哀聲遍野。幸立于敗軍之地,面色如舊,談笑如常。嵩見之頗奇,收為幕僚。
明年春,诏嵩回鎮長安,以衛園陵。幸随入洛陽,嵩被收左車騎将軍印绶,削戶六千。
靈帝崩,少帝即位。何進謀誅閹官,廣選人才,嵩進幸,進授以軍司馬職。未幾,黃門常侍段珪殺進,俘幸等僚屬百餘人為質,縛于掖庭。幸急曰:“吾,黃巾舊部也,非大将軍嫡屬。”珪等久居內闱,不通治戎,遂着幸執掌宮門宿衛。
是夜,袁術虎贲鼓噪于外,袁紹勒兵大進,宮內大亂。珪等挾帝并陳留王走小平津,幸随駕左右。後珪等窘頓無路,投水而死,幸扶幼帝、陳留王欲回宮,闇暝,逐螢火而行。行至北芒,董卓軍至。
及歸殿,帝恐董卓強橫,密遣幸召執金吾丁原入京,以為制衡。幸攜密诏至丁原軍中,卓已殺原。幸歸見帝,具敘其情,帝泣曰:“此天欲亡朕耶?”幸長跪謂帝:“臣願為陛下羽翼,必不使太阿倒持,神鼎旁落也!”帝引為親信。
俄董卓廢帝,殺之,又欲殺幸。陳留王時已踐祚,念幸有北芒扶持之功,因勸卓曰:“朕初登大寶,見殺不祥。”遂赦幸,看守東宮。
董卓暴虐,京城多為其病,百官敢怒而不敢言。有城門校尉伍瓊,夜來說幸:“董卓亂國僭尊,敗德蔑禮,雖古之王莽比之亦蔑如。公既為二帝親随,當共我誅戮奸賊,使帝室重光也。”幸從其言。越明日,瓊着小铠,暗佩利刃,欲伺刺卓;幸恰有疾,未能同往,瓊遂不敵卓,終為其所殺。
幸本雅士,好音律,素與蔡邕相善。三年三月,邕薦幸于卓,卓大喜,擢幸府內署事。三年四月,王允、士孫瑞、呂布等殺卓。邕見卓死,有嗟嘆之語,允不善其言,欲誅之。幸等上書诤谏,力勸不可,允遂殺邕。幸收其骸骨,立牌謹祀之。允見幸行止端方,重義守禮,又熟于戎事,即補入呂布軍中,為前部司馬李肅主薄。
肅與卓婿牛輔戰于陝,肅大敗,見誅。布知幸短于謀略,然慮其為王允所薦,責之不宜,遂令其退歸長安,不複領兵,專司安撫京民。
李傕、郭汜等用賈诩計,逆攻長安,布不能守,敗逃河內,允死。關西将縱兵大略,京民悉為殘殺,萬無餘一。幸求計于賈诩,诩曰:“傕、汜,匹夫耳,不能長久;帝雖幼弱,終是尊上。”幸乃悟,轉投尚書令士孫瑞。
侍中馬宇與谏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将劉範等謀,欲使馬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瑞使幸密會騰,迩後樊稠敗騰于長平觀。宇、幸等奔槐裏,稠又急攻,宇等皆死。幸自言為彼等裹挾,非出本意。稠信之,釋其歸京。
興平二年,傕、汜相攻,帝攜百官出新豐,幸并士孫瑞随駕。楊奉來迎,大敗,瑞死于亂軍。幸感時事艱辛,又聞劉備賢名,頗思奔徐州。
及至徐州,幸谒劉備,喜曰:“真吾主也。”劉備授幸別部司馬,張飛守下邳。數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