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狼煙四起
但這位戰場上的軍神,在人情/事故上卻是天真爽直的。他與看得上眼的人舉杯豪飲,對不感冒的,連理不理。而對自己讨厭的,不但拒絕了他的敬酒,還當場把杯子重重地擲到桌上,揚長而去。
從茅廁裏重生的範雎,把別人對他的尊敬,看得比命還重。這大庭廣衆下的侮辱,徹底激怒了這個睚眦必報的人,搬倒白起,成了他的首要目标。
平叛戎狄,秦王用了其他的年輕将軍,大良造白起,被高高拱起。
得到齊國巨大財力支持的東胡,在新王的意氣風發中,二十萬草原鐵騎,揮師西向,與匈奴打得難解難分,兩個部族交界的肥美水草地,交替更主,這塊地的牧民,在兩軍鐵蹄的蹂/躏下,幾乎無人存活。
蘇秦先生輾轉在各國,整整十年,他沒回過齊,但每一年,他都會委托楊劍閣,給齊抿王帶來各種稀奇的美味,包括那枚雪山上的黑莓。
齊抿王肩膀上扛着那只小花鳥,有時去視察魯木那已經快速批量生産大船的工廠,有時帶着田單,去看望一下已經擴大到四個大海島的兵器坊,有時,哪裏也不去,就站在那九十九道王階上,看着遠方......
猗頓的情報頻繁地傳來蘇秦先生的消息,楊劍閣也每年準時帶來那些來自各地的美味。雖十年未見,但齊抿王覺得,蘇秦先生好像就在身邊。
範雎沒改變他前生的策略,還是遠交近攻。于是,羸弱的韓魏,再次成了十年後秦國攻擊的第一目标。
直到攻下上黨地區。
蘇秦先生數年前派去的墨家弟子發揮了小石子翹動大圓球的作用,墨家的兼愛天下與秦的人頭功爵法格格不入,這位小小的郡守,很硬氣地違反了君主韓王的旨意,沒把上黨地區交給戰勝國秦,而是率領全部民衆,投了趙。
心心念念的地方不費一兵一卒,被人雙手捧着送了上來,趙國的當權者陷入了幸福的煩惱。
秦國很傷面子,這些叼民,竟然公開不喜歡我大秦。韓王的國書,滿是不怨我是臣子不聽話的推辭之言,秦王看了一眼便啪地扔掉,命大将提兵東上,劍指上黨。
趙國的朝堂差點炸了鍋,不要白不要和要了會要命兩種觀點激烈交鋒,最終,趙王看了看戰無不勝的大将軍廉頗趙奢和智慧相國藺相如,腰杆一硬,選擇了要要要,并且模仿了齊王,請大儒說明了趙國不是搶,是順應民意,不得不為之的立場。
但秦國不是燕國,趙王的長信不但沒說服秦國的朝堂,還引來了數十萬秦國的雄兵。雖然趙奢将軍出奇謀,一再示弱,然後趁秦疲憊之師未穩,急行五百裏抄襲秦軍的後方,暫時扼住了秦軍的東進。但上黨的百姓不樂意呀,他們不願意在秦的統治下,背着大包小包,随着回轍的趙軍東行,浩浩蕩蕩,讓人淚下。
趙軍在前面走,秦軍在後面追,到了長平,趙大将軍廉頗來了,開始築工事,與秦準備拉據戰。
趙王和前世他的兒子做了同樣的選擇,長平之戰也提前爆發了。
Advertisement
雙方剛開始的時候,誰也不想投入這麽多的兵力,但沒辦法,長平就像是個大泥沼,雙方越陷越深。而且,誰也不敢主動回頭,畢竟,把後背留給敵人,是最愚蠢的下下之選 。
趙國大将軍廉頗,憑十幾年的經驗,選擇了主場作戰最聰明的方式,嚴密防守,伺機進攻。老馬嶺、丹水、石長城三道防線,層層遞進,平日裏就躲在壁磊裏,只要發現秦軍一動,馬上便派出身着胡服的騎兵,朝秦軍沖殺。
秦軍大将王龅對這只縮在殼子裏的老烏龜,毫無辦法,為了維持士氣,只得數次發起進攻。
秦的運糧車走在平原上,但要走一千裏。趙倒離得近,但路卻是崎岖的山間小道,日行不過十裏。對峙一年來,兩軍每天耗費的糧草,不下數萬擔。
一個急着進攻,一個沉着防守,在漫天的雪花中,七八十萬士兵在陣地上過完了新年。
秦國的朝堂終于有了大動作,被閑置了幾年的大良造白起,悄悄地來到上黨,換下了王龅。而說客,也開始對趙國的上層,開始了反間計。
小趙王已經不是那個十二歲的小孩子了,擺脫了權臣的年輕人,急于想證明自己的雄心萬丈。
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與上了年紀的老将軍,産生了強烈的沖突。
趙王對廉頗的作戰方略,是極為不滿的。把精于進攻的趙國騎兵龜縮在壁壘裏,這本身便是思想上的消極,老将軍怕敗于秦軍,愛惜自己的名聲,甚于愛惜趙國。
趙王沒換将,他只是連下八道王旨,督促廉頗出戰,盡快結束這場快要耗光了趙國糧倉的戰争。他有這個自信,這個天下,能與強秦一戰的,唯有硬趙。韓魏只剩骨頭了,全國的兵力,還不夠保衛王宮的;楚體大氣虛,十年前的楚秦之戰,到現在還沒喘過氣來;齊,呵呵,他的王躺在金山銀山上,天天在宮裏忙着與天通神識呢,沒長出雄霸天下的那個腦子。
但只剩骨頭的韓魏、體大氣虛的楚,還有那個養尊處優的齊,卻在趙國糧倉最後一袋糧食耗盡時,送來了數萬擔的糧草。
得到續命的趙軍,沒前世輸得那麽快,戰神白起,也沒前世贏地那麽輕松。
士兵的鮮血在朝堂的猜忌中緩緩流淌,廉頗這位一生沒有敗績的名将,在最後一戰中,不但輸掉了名聲,也搭上了性命。
持續兩年,四十萬趙兵只剩四十個十幾歲的少年回到王城,而四十萬秦軍,只剩不到二十萬。
白起傷痕累累地回到鹹陽,範雎奸笑着向他舉起了屠刀。
但戰傷流血的猛虎,總會迎來前來啄食的禿鷹。趙國在奄奄一息之際,北面的東胡和東面的宿敵燕,卻聯手來犯,數日這內,便打到了邯鄲。
趙王氣急敗壞地在大殿上跳了腳,趙國真倒了八輩子血黴,攤上這兩個窮瘋了的不要臉近鄰。但跳完之後,卻驀然發現,能幫上忙的,數來數去,只有齊國。
他派了朝堂上最重量級的藺相如使齊,在臨淄的王宮大殿上,這位從秦國要回和氏壁的千古名相,費了不亞于那次使秦時的口舌,才終于說服這位天天在宮裏與天神通意識的齊王,為難地答應出兵。
這是大齊的新軍第一次出現在天下人的面前:紅色的王旗,鮮明的铠甲,锃亮的箭弩,膘肥體壯的汗血寶馬,無條件服從将軍指令的士兵。
這是一支獨一無二的軍隊。
東胡這個外夷,聽到齊軍快到了,搶了幾座城便跑回了草原。後知後覺得的燕也想回撤,但齊軍的行進速度,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齊軍中有田單,但燕軍中沒了樂毅。數日之間,數次伏擊,燕國不但攻趙的五萬軍隊血本無歸,還引來了齊趙兩國的聯合追殺,不到一月,連下數城,聯軍兵臨燕都薊。
圍而不打,數月有餘,田單不問為什麽,只按王命行事。
十個月後,燕國終于發生了內亂,燕國的小公子殺了自己的父王和太子兄長,自立為王,捧着君印,跪地出迎,甘願為齊的附屬國。
齊抿王接受了他的請求,不但一切與往常一樣,還免費把燕國的貧瘠土地上,種上了各種耐旱的作物,齊國的水利專家鄭國,也匆匆趕到這片苦寒之地,開始修建水渠。
齊軍撤走後,東胡繼續對趙魏進行騷撓戰,這讓兩國的君王膽戰心驚,東胡,可不是一個原始的部落,而是一個擁立了王的外夷國家,有将近二十萬的軍隊。
此時,他們看到了燕國的幸福。
他們是不會把自己和苦燕放在一個檔次上的,但若是暫時成為齊的附屬國,借了他的兵,要了他的財富,利用他幫自己國家的農業發展起來,再一腳把他踹開,一舉多得,這叫謀略。
于是,諸王又在衛國進行了會盟,沒受東胡騷擾的韓王楚王也很自覺地來湊熱鬧,畢竟,誰也沒把當附屬國這事,當回事。
盟主齊抿王一如即往地好說話,不但答應了幾個小弟的所有要求,還很大方地每人送了一盒原産地齊國的丹。
***
十五年了,蘇秦先生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會盟回來的齊抿王,走到臨淄效外的時候,看到那一片野梅,想起自己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大年初一,就是在這裏,迎回了蘇秦。然後,在那個書房,一起解讀了“不立不破”那四個字,一起,擺下了一盤天下大棋。
但那個指導自己下棋的人,卻再也沒回來,在見到楊劍閣的時候,他數次想讓他轉告蘇秦,讓他回來。但每次,話到了嘴邊,卻就是出不了口。
十五年了,他才想明白了一件事,先生喜歡他,他,也喜歡先生。
但,他有點害怕,他掙紮兩千年,為的就是改變齊國的命運,給那些神佛看看,他統一的天下,不一樣。
他不想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