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軍饷案歷經兩旬畫押定罪,何炳榮除力證陳知鶴清白之餘,亦千方百計保全賀任淵性命。他知劉尹必将賀任淵所犯“罪證”做得真真切切,故而不費無用之功,根本不談其無辜,只逐一列舉賀任淵為官以來的諸多建樹,唯望将功抵罪,法外開恩。

宏宣帝為之動容,免其死罪,将賀任淵削官流放至西南邊境,服役三載。

賀任淵僥幸撿回一條命,陳知鶴卻分外自責,想當初若非自己引他入仕,又何至于令他遭逢此劫,于是散盡重金,收買沿途監押隸卒,為他求來一路順暢。

萬事安置妥當,陳知鶴才鄭重其事地拜會何炳榮。

官途險惡,陳知鶴心知肚明,斷然不敢在這結案關頭堂而皇之地造訪何府,乃算準時辰,有心于京中文齋同他來了一場偶遇。

每月十五,東寧街錦墨文齋總會新進墨寶,何炳榮貫來按月采買,多不攜友同往,獨一人沉溺在那墨色山水間。這日前來卻不知陳知鶴已在此恭候,仍似平常那般賞鑒民間畫作,正展卷看着,忽聞身後足音,何炳榮回身望去,見陳知鶴身着常服,俯低肩背向他深深作了一揖。

何炳榮頓感驚訝,忙将手中畫軸放下,上前将他扶起。

陳知鶴為人不善巧言,滿腔感激未可說得萬千浮誇,僅道:“何大人之恩,陳某來日必報。”

何炳榮感慨萬千。

之後往來朝中,兩人依舊尋常交際,正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然而風浪未止,軍饷案雖已終結,劉尹卻仍借題發揮,谏言宏宣帝應當防範未然,除禍避患,清查舉朝上下可有渎職之行、私相授受之罪。宏宣帝聞之有理,下旨交由刑部嚴辦,一時間風聲鶴唳,上至朝廷下至郡縣,人人不及自危。

何炳榮恍然大悟,至此才徹底明白,原來軍饷一案不論他插手與否,劉尹都會行下這步棋。

也正是此棋,方為關鍵。

劉尹使得好一招隔山打牛,以區區一名歧桑太守激怒宏宣帝,加之朝中更有兩位大臣落馬在前,宏宣帝不會接連兩次掉以輕心,必會如他所谏,以令他出師有名。待聖谕在手,劉尹再将鋒芒轉向他這身居高位的尚書令,先前暗中查探沒能揪出他身之把柄,便不信這回大肆清查還能讓他僥幸躲過。

風過留痕,在朝為官數千個日夜,劉尹不信何炳榮半步腳印也沒留下。

何炳榮自覺光明磊落,但不知緣何暗感彷徨,眼皮沒由來地抽跳不停。他夜夜難眠,披衣而起,伴着孤燈一盞坐至黎明,如何也想不及還有何疏漏之處,記憶深處卻始終有着不甚明晰的一縷虛影。

Advertisement

恍惚間寒冬即逝,正月初來,旭安殿的灰喜鵲忽然沒了蹤跡。

京外官道上一騎絕塵揚蹄踏泥,帶着一卷舊畫疾馳入京。

平懷瑱夜半遭人擾醒,睜眼便見蔣常躬身立于床側,壓低嗓音向他惶恐喚道:“太子,何小爺出事了!”

殿外雷聲滾滾,落下開春第一場驟雨。

何府舉家收監,只因兩幅毫無二致的畫卷,一幅自西南邊陲而來,另一幅出自何府書房。畫中邊域壯闊,巍巍城牆之上,兩人比肩而立,放眼萬裏疆土。

劉尹趁夜帶人搜府,打了何炳榮一個措手不及。

那時畫卷展于眼前,何炳榮原還未想起此畫為何,直到親眼得見畫中所繪,前塵往事才盡浮心頭,好笑當初無心之舉,如今竟成他人手中罪證,實在荒謬!無奈後悔不及,劉尹不留餘地,當即下令将何家老小盡數收押,一個不漏。

平懷瑱深夜闖入鳳儀殿,跪在寝院之中求見皇後。驚雷炸裂蒼穹,暴雨當頭,蔣常撐傘在旁護着,眼見着一紙油傘愈漸遮不住風雨,生怕太子淋出個好歹。

院裏動靜不時驚擾入殿,皇後披着厚重錦袍起身,聽聞太子在雨裏跪着,唯恐他在外面凍壞了膝蓋,連忙召他入內,格外痛心疾首地斥道:“本宮只慶幸你是闖來了鳳儀殿裏,而非擾你父皇清淨!”

平懷瑱由她斥責,但管訴道:“求母後洗何家冤屈!”

深夜裏的叩頭聲清晰可聞,皇後聽得心如刀絞,卻狠心坐直身子不肯扶他,還是雁彤瞧不下去,跪到一旁以手護住太子額頭。

皇後沉聲勸誡:“在本宮心裏,何家舉足輕重。今夜之事,本宮尚不知前因為何,若能救下何家,斷不會置之不顧,但若不能……周遭狼犬伺伏,太子如今已不再年幼,理應明白不可意氣用事之理,又怎可似今夜這般沖動妄為!須知你一舉一動,皆在旁人眼中。”

“兒臣絕非意氣用事,”平懷瑱雙目猩紅,咬牙切齒道,“劉尹妄圖以一卷舊畫污何家清白……觊觎江山、密謀造反,條條皆乃死罪!何大人為官多年,忠心可鑒,絕不能背這莫須有的罪名,望母後明察!”

“太子一句莫須有,可皇上信嗎?”皇後一掌拍在案上,不期然狠咳幾聲,緩了緩氣終将語氣放輕幾分,無奈又道,“區區一卷舊畫,劉尹便敢将何家收押,此畫分量如何,太子還料不到麽?想來劉尹蓄勢已久,一朝發難,豈可不奪命而歸?太子啊……劉尹這是要削了你的臂膀!”

平懷瑱喉結顫動,在朦胧燭光裏擡眼望着皇後。

兩相無言,片刻後平懷瑱雙手緊握成拳,颔首應道:“兒臣明白……所以兒臣更要救何家,兒臣不可不義,也不可失了臂膀。”

皇後無力閉眼。

“罷了,”她點了點頭,“你且回去,答應本宮的話,切莫去皇上跟前嚷鬧。待本宮查明真相,必當盡力而為……值此關頭太子更該沉心靜氣,任誰都不能将你撼動分毫。”

“母後!”

“還不給本宮回去!”皇後轉而怒斥蔣常,“帶太子沐浴更衣,堂堂太子,豈可如此狼狽!”

蔣常聞聲一顫,忙要将他扶起。

平懷瑱再說不出話來,凝望皇後許久,用力一拜,起身退離鳳儀殿。只可笑那句“豈可如此狼狽”,殊不知若沒了何瑾弈,堂堂太子又豈止如此狼狽。

鳳儀殿重歸寧靜,皇後嘆出一口濁氣,招手喚雁彤至身前交代:“遣人出宮,替本宮傳話哥哥,教他近些日子常伴太子左右,無論如何也要看緊了太子……如今多事之秋,切莫令太子正中敵人下懷……”

“是,”雁彤颔首記下,當心扶她起身,“夜裏風涼,娘娘快些回床歇下罷……”

雁彤吹熄燈燭,寝殿內複又寂然無聲。

一夜之間諸事并起。

宏宣帝盛怒之下派人将京中元府圍得水洩不通,昔日将門家眷,轉眼盡遭軟禁,皆因那畫中兩人,除何炳榮之外,另一位正是數年來忠君報國的元将軍。

一為開疆拓土的英勇猛将,一為安邦定國的朝之重臣,原該俯首盡忠的二人,竟敢比肩臨他城牆,指他江山。

自古為臣本就忌諱功高蓋主,元家世代為将,早在章光年間便手握軍權,割城收地,屢立奇功。雖說現如今元将軍已年過半百,宏宣數年無戰事,但元家地位依舊穩如泰山,不可動搖。

宏宣帝年歲越長越易猜疑,不止疑這武将元家,也疑那朝堂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尚書令,何炳榮。貴為九五之尊,他卻也曾多次揣度權衡,太子自幼便與何家親近,究竟是能得賢臣相助,還是終被傀儡束縛。

從前無解之惑,眼下倒不必徘徊了。

江山姓了百年的“平”字,決不允許換作其他!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