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屈支公主篇07
琴師:
屈支向康國送了無數珍寶,答應送兩個貌美義女作為公主嫁到康國做王妃,且一并送去歌姬舞姬若幹,才終于協調好了與康國的婚約,讓兩國關系有所轉圜。
大唐那邊,一開始是要求屈支公主立刻動身前往大唐的,可是屈支國王舍不得妹妹,請求過完這個年再讓妹妹啓程。協商再三,大唐還是同意了,與屈支約定明年開春後,大唐将派儀仗與軍隊,在玉門關外迎接屈支公主大駕。
碧眼舞姬已經蹲在水井邊哭了一上午了,我問:“怎麽了,難道是因為不能和屈支公主去康國了而難過嗎?”
她說:“我好後悔!我好後悔!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和崔使君做那些事!如果我還是清白之身,憑我的美貌,我必定能被選做國王義女,嫁去康國做王妃!明明現在選上的兩個人長得都不如我!憑什麽!我好後悔……哇啊啊啊啊,明明我可以做王妃的,明明我離登天只有一步之遙的,明明我可以離開這個肮髒的位置的,為什麽,為什麽……”
我不免嘆息:“你有時間在這裏哭,在這裏後悔,不如多去屈支公主面前露露臉,讨好她,就像龍司藥讨好大唐公主一樣。如果你有本事在明年開春之前,讓屈支公主喜歡你、離不開你,你就能跟着她嫁到大唐了。去大唐,不比去康國做什麽王妃好麽。”
她的哭聲頓時停止,一副幡然醒悟的樣子,對着我再三道謝,自己打了水,洗了臉,匆匆跑去廚房,做了點心,又匆匆向屈支公主寝殿跑去。
女官:
近來教坊司那邊熱鬧得很。
陸校書郎寫了一首塞外詩,徐琴師特意為其譜一首曲,一個叫銀蟾的舞姬則為其編舞一段。
教坊司的伶人、王宮內的侍人,就徐琴師之曲和銀蟾之舞哪個更能表達陸詩意境産生了不同意見。支持徐琴師和支持銀蟾舞姬的人各自成一派,每日互相表演、彈奏,互相叫板,在他們的帶動下,整個王宮都顯得熱鬧很多。
公主特意陪屈支小公主去看過教坊司互相較勁的表演,屈支小公主眼含留戀,對公主說:“真好!在我離開屈支之前,還能圍觀這種盛景!”
而我跟在公主身邊,也終于能夠一睹那個名叫銀蟾的舞姬真面目,原來竟是個碧眼胡姬。
我奇怪一個西域女子怎麽會有“銀蟾”這種名字,屈支小公主羞赧一笑,說:“這是我在漢陽姐姐帶來的大唐詩書中找出來的一個名字,也不知道在大唐算不算一個好名字,漢陽姐姐不要笑我。”
據屈支公主所說,那碧眼舞姬原本是沒有名字的,是西域最底層最卑微的舞姬,屈支公主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她,心生歡喜,便想給她起個名字。至于為什麽要起一個東土風格的名字……
屈支公主說:“銀蟾為人機靈,有活潑愛說話,讓我的日子有趣了不少。更奇妙的是,她跳的舞非常傳神,讓我好像看到了屈支的王宮、屈支的大漠、屈支的瓜果、屈支的天氣……總之,她跳起舞來,就擁有屈支的一切。我想要把她帶到大唐去,這樣,等我想家的時候,就可以看她跳舞,假裝自己還在屈支,來麻痹自己。既然要帶她去大唐,總要起個唐名,才容易在那邊生活啊。”
Advertisement
我懂了,屈支小公主要帶個舞姬去大唐,就跟公主帶了幾箱大唐的山水畫來屈支是一樣的。
臺上的表演還在繼續,屈支小公主的眼神卻不再看臺上了。她說:“漢陽姐姐,你說神不神奇,你嫁來了我的國家,而我即将要嫁去你的國家,我們真是有緣分……”
公主說:“我的叔父趙王,為人固執而暴躁,但只要你順着他的意思說話,不要和他硬碰硬,他就會變得很乖、很聽你的話……對了,如果他說你哪裏不好,你可別和他吵架,只要軟綿綿地說‘對,是我不好,我配不上你’,他就會過來哄你了……還有啊,我記得他不愛……”
臺上裙裾飛揚,樂音铮铮;臺下溫情軟語,句句叮咛。
這幅畫面其實很不搭,就像是你問“吃早飯了嗎?”,我說“天氣真好。”
而我站在一旁,看着這幅奇怪的畫面,竟覺得感動異常。明明臺上臺下似乎分成了兩個世界,然而這兩個不相通的世界,卻互相之間能透過彼此的回音。
那是一種,“即使你不回應,我也知道你在”的感覺。很奇怪,不知道我為什麽會想到這些……
屈支公主:
我在屈支生活十六年,從來沒有覺得時間如此快過。
我越是想抓住手裏那些所剩不多的日子,日子就跑得越快。我不禁懷念往昔那些,有大把的光陰可以在屈支荒廢的日子。
屈支的時光,将是我心中最珍惜最珍惜的回憶。
我度過了屈支最後一個冬季、觀賞了屈支最後一個新年夜宴、聽了屈支最後一次雪水融化的聲音。春天到得那樣快,快得我猝不及防。
我穿上禮服、踏出寝殿大門的那天,我看到整個王宮都為我肅立。望着那些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宮人,我心裏很是難受,眨了很多次眼睛,淚水卻消退不了。
這都是我以後再也見不到的場景了。
拜別王兄、拜別大唐公主,我被銀蟾攙扶着,一步一步,向前走遠,走出宮門,走上馬車。
我知道王兄和大唐公主和所有宮人都在背後望着我,默默送我,可我不能回頭。一回頭,他們就會看見我哭花了妝的狼狽模樣。我不能那樣,我會做一個像大唐公主一樣端莊又堅強的人。
我聽到車隊行駛的聲音,我感覺到了馬車在向前行進,我閉上眼就能看到,我的屈支王宮、我所熟悉的一切景色,都在漸漸倒退,漸漸遠離,直到被高山阻隔、被河流阻斷。
我将在玉門關,與大唐迎接我的儀仗隊相會,此後便一路向東,一直向東,故鄉從此便成詩中的景、臺上的舞、杯中的酒。
我終将埋骨他鄉。
琴師:
再見了,屈支國的小公主。
再見了,舞姬銀蟾。
再見不是永別。
山高路遠,我們大唐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