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羅漢齋+豆腐羹+風波起……

應天府衙離顧希言的住處不遠, 他也不怎麽擺官架子,一向是步行回府。這天傍晚他行至府衙旁的一條小巷子裏,一名下人打扮的青年女子上前攔住他,低聲道:“顧府丞, 請借一步說話。”

顧希言看了她一眼, 沉聲問:“你如何認得我, 找我何事?”

青年女子低聲道:“婢子是方夫人的貼身婢女, 我家夫人有急事要找您, 煩請您明天下午過府相敘。”

“哦。”顧希言稍感意外:“你可知是為了何事?”

“婢子也不大清楚。”青年女子眉頭微颦:“不過, 家中舅老爺不久前去世了, 我家夫人這幾天一直心神不定的, 到了晚間更是難以入眠,瞧着實在有些古怪。”

青年女子口中的舅老爺,指的是便是左都副禦史方為仁, 此人是方夫人的胞兄, 亦是她在金陵的靠山。

顧希言随口問道:“方禦史猝然離世,方夫人悲痛失态亦是人之常情。這和她找我有什麽關系?”

青年女子越發壓低了聲音:“顧府丞有所不知,我們夫人最近總說有人要害她。”

顧希言眼神一閃, 沉聲道:“知道了, 告訴方夫人, 我明日申時過府拜訪。”

因方為仁的祖茔在江西,故暫時在清涼山上的清涼寺停靈,待到二個月後再遷回原籍。這日正值五七正五日上,明淨寺衆僧正忙着行香、放焰口,拜水忏,一衆親友亦前來哭靈。方府的下人實在忙不過來,便請沈瓊英來幫着準備齋飯。

時下辦喪事講究吃羅漢齋。正宗的羅漢齋三菇(口蘑、草菇、香簟)六耳(榆耳、桂花耳、銀耳、木耳、石耳、黃耳)九筍(蘆筍、風尾筍、冬筍、毛筍、吊絲筍、豬肚筍、甘筍、姜筍、菜筍)都要配全的, 合起來有十八種材料,正應了十八羅漢之數。不過這十八種食材要湊齊實在困難,沈瓊英做的是改良版的羅漢齋。

将香菇在圓面上切成十字花刀,草菇、口蘑、春筍切片,木耳、榆耳洗淨泡開。然後将它們分別用開水焯燙至熟,撈出後過涼水瀝幹備用。

起鍋燒熱後倒素油,加入鹽、白糖和提前用蘑菇煮好的鮮湯,将香菇、草菇、口蘑、木耳、榆耳、春筍和面筋放入鍋內燒至入味,再取少量藕粉兌水化開,稍微勾一點薄芡,上籠屜蒸一會兒,這道簡易的羅漢齋便做好了。

柳聰好奇地問沈瓊英:“姐姐,為什麽要用藕粉來勾芡呢?”

沈瓊英很欣賞柳聰的細心,笑着指點道:“做羅漢齋切記不要芡汁過濃,否則口感容易澀重,用藕粉調成的芡汁色澤清亮,還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最适合搭配素菜了。”

羅漢齋色彩清亮雅致,氣味清香宜人,春蘭忙活了一上午有些餓,試探着問:“姐姐,我們能不能先嘗嘗味道?”

Advertisement

沈瓊英笑了:“還真是個小饞貓,好吧只能嘗一點啊,客人都還沒吃呢。”

“哎。”春蘭答應着舀了一勺菜品嘗,蘑菇鮮嫩滑爽,春筍脆嫩入味,咀嚼之間既有菌類的清爽鮮美,又有肉菜的豐腴油潤,最好吃的是裏面的面筋,它無聲無息的吸收了菌類的鮮,春筍的潤,加上本身的面香與油香,竟然比肉還好吃,若不是沈瓊英叮囑她少吃一點,她還真想大快朵頤。

春蘭在一旁的柳聰只是含笑看着她,便招招手道:“柳姐姐,你也嘗一點吧。想做好菜光靠眼睛看是不成的,還得用嘴巴嘗。”

柳聰見沈瓊英點頭表示贊同,方小心地夾了一筷菜送入口中,她的眼睛頓時一亮,沈瓊英做的羅漢齋果然清爽宜人,甘香适口,不似坊間齋菜那般油膩厚重,除了藕粉的功勞外,看來最後一道蒸制的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喪事的宴席相對簡單一些,在春蘭和柳聰的幫助下,沈瓊英又相繼做了糖醋骨頭、佛手春筍、八珍和合、三彩素丸幾樣菜,便開始準備最後的湯菜——什錦豆腐羹了。這道菜食材簡單,但做起來卻難。因為要将一塊嫩豆腐切成上千條發絲大小的細絲,十分考驗廚師的手藝。

春蘭将香菇、春筍和泡好的木耳切絲,放在事先準備好的菌菇湯裏稍微煮一會兒去掉澀味。接下來便進入最考驗刀工的環節了。柳聰和春蘭都留意看沈瓊英是如何操作的。

只見沈瓊英先将廚刀用水浸濕,削去豆腐表面的一層老皮,再操刀豎切,将豆腐切成薄片,接着将豆腐片順勢用刀斜着一抹,令其成階梯狀,沈瓊英運刀快如疾風,不出片刻功夫,一塊易碎的豆腐便被切成便被切成細絲,放入清水中根根清晰,粗細均勻,不粘不連,不碎不斷。

柳聰忍不住贊道:“姐姐的刀功真是絕了。我想學也學不來。”

沈瓊英笑笑道:“好的刀功都是練出來的,你再過幾年自然也就熟練了。我自從會拿筆時就會拿刀,無他,唯手熟爾。”

接下來柳聰将鍋置火上,舀入一大碗提前熬好的菌菇鮮湯煮沸,投入香菇絲、春筍絲和木耳絲、豆腐絲,加少許鹽、胡椒粉、香醋,最後淋上一勺滾燙的花椒油,撒上少許芫荽,便可以出鍋了。

這道菜的品相極好,豆腐絲宛如一朵朵盛開的白菊鋪在湯面上,點綴以嫩黃的春筍、褐色的香菇絲、碧綠的芫荽,看上去就誘人食欲。

這一回不待春蘭提醒,柳聰先舀了一勺豆腐羹品嘗,豆腐軟嫩清醇,幾乎入口即化,回味起來有淡淡的豆香與醇香,而湯頭酸辣鮮爽,濃香四溢,與淡雅的豆腐形成鮮明的對比,二者相映成趣。

春蘭也急急地喝了口湯,露出滿意的笑容道:“這湯鮮爽又開胃,配米飯吃正好。”

沈瓊英做的這幾席素齋擡出去不久,便被來客一掃而空,連湯羹也沒剩下。清涼寺的典座特地前來道謝:“沈掌櫃做的素齋味道真好。下次若寺裏再做法事,還得勞煩您來捧場。”

沈瓊英客氣道:“好說好說,主要是清涼寺的食材好,這菌菇、春筍都是現摘的,豆腐也是自己磨的,自然容易做出好味道。”

典座親自沖泡了明前的龍井茶,笑對沈瓊英道:“清涼寺頗有林泉之盛,沈掌櫃若有興趣,小僧可陪着一起去逛逛。”

沈瓊英忙笑道:“不敢勞煩長老,我們在附近随意走走就行。”

二人又閑話片刻,典座便起身告辭。

清涼寺始建于南唐,是金陵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依山而建占地極廣。雖然窗外雨聲潺潺,但沈瓊英、春蘭、柳聰三人飯後無事,便冒雨去附近天王殿、迦藍殿、毗盧殿禮拜了一番。柳聰忽笑道:“我聽說清涼山上有一口南唐時期的還陽井,水質至今還很清澈,我們要不要去看看?”

沈瓊英此時也動了游興,笑道:“那就去吧。正好打些井水回去泡茶。”

三人打着傘,沿着毗盧殿向東走去,這座建于南唐的寺廟眼下已呈衰敗之勢,很多佛殿門窗緊閉,臺階上已經長滿了還草。她們沿西出了院落,又向向南走了一段路,果然有兩條石級山道。

沈瓊英正猶豫不定走那條路好,卻見一中年僧人迎了上來,仔細打量了她們片刻,上前笑問道:“三位女施主可是來找人?”

沈瓊英笑着說明來意,中年僧人眼神一閃道:“列位來得不巧,因連日陰雨,還陽井的水質進來很混濁,并不适合飲用了。”

見沈瓊英一行人面露失望之色,中年僧人笑着補了一句:“女施主也不算白來,沿着右側這條山路上去,便是崇正書院了,裏面的江天一線閣景致極好,列位可以去那裏看看。”

沈瓊英一行人又重新被鼓舞起興致,照着僧人指引的路上行至江天一線閣,臨高遠眺了一番,又參觀了東面的駐馬坡和翠微園,最終盡興而歸。

沈瓊英一行人正要離開清涼寺返回醉仙樓,卻見一衆衙役已經将清涼寺山門包圍,香客們想要下山都要被盤問一番。沈瓊英心下詫異,偷偷向一名老婦人打聽:“老人家,怎麽官差都來了,您可知道清涼寺發生了什麽事?”

老婦人向四周看了一眼,低聲道:“寺裏剛出了人命案子,官差剛剛把寺門封了,裏面的僧衆都不讓出去呢。”

沈瓊英心下一驚,随即問:“是誰在寺中身亡了?”

老婦人嘆了口氣道:“就是張侍郎的夫人方氏,她不是來清涼寺哭她兄長的靈嗎?結果剛才竟然在山上摔死了。張侍郎這一家子也夠倒黴的,前幾個月死了當家人,死因至今未查明,眼下當家主母也離奇身亡。這大概是張侍郎平日不積德行善的報應吧,阿彌陀佛。”

老婦人還在絮絮叨叨因果報應之事,沈瓊英內心一動問道:“老人家,您說方夫人是在山上摔死的,可知是在具體什麽地方?”

“這我老婆子那裏知道。”老婦人随即道:“不過我聽說她死得很慘,屍體都摔得不成樣子了,她的貼身婢女人都吓傻了,阿彌陀佛,真是造孽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