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山代有人才出

霍家有女伴君側,一朝做得縣令狼。

掌權二載貪萬金,青陽百姓多餓死。

醜事敗露又何妨,宮中有人可倚仗。

荒唐天子真荒唐,不愛江山愛美人。

一夜之間,坊間便出現了這麽一首打油詩,以燎原之勢從京城向周邊擴散。

流言這種東西,要的就是捕風捉影,順應民憤,稍加推波助瀾,便可激起千層浪。

再說能傳播這麽迅猛如此喧嚣塵上,豈是一家二家在發力。都不用串聯,有機可趁,蠢蠢欲動的各方勢力便自覺的添柴加薪。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一幢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稱之為破窗效應。

皇帝就是那幢房子,李氏打破了其中一扇窗,對其他勢力産生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十分強烈。

始作俑者喜聞樂見,你別小瞧流言,在我大天/朝,自己跑一個月辦不下來的事,一經媒體宣傳,一旦流言四起,分分鐘就給你辦了。在齊朝,概莫如是。

霍令東想通過謀害李曦破壞李江聯姻,這種事李昭會忘嗎?這女人可記仇了。

有本事你繼續保霍令東啊,那我佩服你不要江山要美人,真愛啊!等你沒了江山,霍令東還不是死路一條,真不差這點時間。

李昭欣慰地撩開手,轉頭就去研究怎麽讓自己臉上的傷快點好,幸好不深,不至于留疤。

皇帝就沒她這閑情逸致了,等皇帝聽到流言,已經是好幾天之後了,這種事向來是瞞上不瞞下。再想壓制流言徹查來源,卻無跡可查,流言更是難以壓制,越壓越洶湧。人一着急就容易犯渾,皇帝怒氣上腦,竟然下令,哪個議政抓哪個。

大齊民風開放,百姓議政實為常見,一下子就抓了不少人,以文人墨客居多。讀書人嘛,最喜歡指點江山,針砭時弊,就他們議論的最歡。

不抓他們抓誰啊,普通老百姓一看皇帝發飙都收斂了,可讀書人不會啊,皇帝一下令,他們就怒了,許你做還不許我們說了,你個昏君,大昏君。群情激奮,差點沒搞起了一個文人□□示威來,沒搞起來是因為他們在搞的過程中被抓了。然後就是捅了馬蜂窩,文人是有老師的,是有爹娘的,是有老婆的。

奏折雪片似的飛到皇帝禦案上,六相齊谏,百官求情。

禦史大夫曾春大聲疾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民怨郁積,必有大害。昔年厲王禁言,以致百姓憤而圍宮,厲王逃奔,前車不遠,陛下難道要重蹈覆轍嗎?”

周厲王那是有名的昏君暴君,最後還丢了皇位。

“一派胡言!”皇帝勃然大怒,“刁民诽謗君王,動搖民心,妄圖颠覆社稷,罪該萬死!朕就要抓他們,看誰敢再造謠生事,妄議君主。”

視線淩厲的逡巡滿朝文武,他就是要殺雞儆猴,真當他收拾不了他們,不敢動他們。

老先生傷心欲絕,他于窮途末路時為先帝提撥,在絕望中被人拉了一把,這種感激之情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體會的。也是曾春這幾十年對皇帝的一片赤膽忠心,才沒讓禦史臺徹底淪落于世家之手。

他又做過皇帝老師,眼見當年尚算聰慧的學生,一日比一日荒誕,一年比一年殘暴,只恨自己無能沒把學生教好。一時之間心神大恸,痛哭,“陛下您睜開眼看看吧,今日天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陛下真的無過嗎?聞過則改才是真善政,陛下不知悔改,反要将谏者下獄,這是要寒了天下人的心啊。”

皇帝怒不可遏,氣得站起來指着曾春歷喝,“放肆!來人,把這目無君上的東西拖下去。”

殿上侍衛應聲而出,朝着曾春走去。

曾春一把推開侍衛,怆然淚下,“陛下一意孤行,亡國之日不遠!”說罷,竟是一頭撞在臺階上,霎時,血花四濺。

如此變故,震得所有人都呆了,皇帝不禁後退兩步,癱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的可怕,逼死大臣,這名聲……

離得最近的李廷面露不忍,蹲下/身按住他的傷口,“曾老!”

頭破血流曾春嘴唇阖合,只留下一句,“老臣有愧于先帝囑托!”若他之死能令皇帝幡然醒悟,他死而無憾,哪怕不能,也能讓皇帝在這件事上有所收斂,他死得其所。

李廷一探鼻息後,伸手阖上他圓睜的雙目。自古文死谏、武死戰,大齊‘流行’罵皇帝,沒罵過皇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不畏權貴的賢臣,時至今日罵皇帝成了一種博名聲的捷徑,然能以死進谏的又有多少,他做不到,所以他敬佩這種人。

李廷下拜,“請陛下三思!”

謝、莫、方等五相一個接一個,“請陛下三思!”

滿朝文武緊随其後,“請陛下三思!”

還站在庭上的小貓三兩只,少得可憐,皇帝的臉赤白青黑輪了個遍。

皇帝不吱聲,又是一浪高過一浪的“請陛下三思!”

皇帝霍地站起來,伸出手指點着朝臣,尤其是方氏,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有幾個耿直的老大臣見皇帝如此冥頑不靈,開始引經據典“谏言”,那架勢分分鐘要效法曾春的節奏。

皇帝再混不吝,也知道死谏不妥,大大的不妥,死谏不成,‘兵谏’也變得情有可原了,憋屈的下令撤銷禁制,釋放學子。

曾春兩袖清風,家貧,喪禮卻十分隆重,蓋因皇帝,皇帝命禮部隆重治喪,人未親臨。忠君之士多少有點欣慰,皇帝這是知錯了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代表皇帝前來的方相嘴裏發苦,要不是他和方太後軟硬皆施,皇帝理都不想理這事,讓他來祭拜刷刷名望,一臉要他去吃/屎的表情。尼瑪,還敢怪我那天沒挺你,挺了你方氏就成奸佞弄臣,臭名昭著了。

方相非常懷念當年那個乖巧聽話的皇帝,他負責在後面吃喝玩樂睡美人生孩子,丞相負責管理國家大事,就是和其他五相針鋒相對都比跟這個皇帝歪纏輕松。

現在跳船都難,方氏和皇帝糾纏太深,和諸王衆皇子關系更差,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方相糟心壞了,還有更糟心的在後面。

這一日,百官齊祭,被釋放的學子也趕來送曾春最後一程,還有感念曾春的百姓,敬仰其人品的各種人,出殡沿途,萬人空巷。

這人一多就容易出事,義憤填膺的學子被煽動起來,要求皇帝誅首惡。

首惡是誰,所有事情都是由霍令東貪贓枉法引起的,再挖深一點就是霍昭儀。

學子們無法靠近皇宮,他們聚會的地方就是方相府前,誰讓他是皇帝舅舅呢。

哪個王八蛋在背後煽風點火。

方相,“………………………………………………”

這麽兩個玩意兒,我也想殺了啊!特麽皇帝舍不得啊!

方相正滿腦門子官司,突然一小厮跑進來,大聲喊,“蕭大人在門外。”

“簫铎?”此人一年前突然冒出來的,一出頭就十分活躍,深受帝寵,然又和皇帝其他寵臣不同,頗有些才幹,幾件差事辦得都不錯。皇帝身邊多了個靠譜的人,方相既喜又憂。

他不是被派去處理青陽的事了,方相心頭一動,“且去看看。”

沒等方相走到門口,又有一小厮飛奔而來,喘着粗氣道,“蕭大人對大家說,陛下早前便懷疑青陽之事不像表面上那麽簡單,恐怕還有惡徒逍遙法外。為了查清幕後之人,遂沒有馬上誅殺霍縣令怕斷了線索,陛下為防走漏風聲以調查霍縣令之名派他前去暗查案件,結果證實,青陽縣丞,還有當地公孫、何、梁三大世家都牽扯其中。這些人都被他押回來了,包括霍令東。”

方相腳步一頓,暗道一聲人才,心中平添幾分警醒,走到門口,就見一青年背他而站,長身玉立,蜂腰猿背。

“爾等熟讀聖賢書,日後都是國之棟梁,豈可人雲亦雲。世事豈能聽一家之言,看表面文章。”

鴉雀無聲,聚集的學子皆有些汗顏。

對于皇帝,正常人都是盼着他好,所以在心理上是偏向于相信簫铎所言,何況人家有理有據。像李昭那一撮就盼着皇帝犯蠢然後趕他下臺,那才是非主流!

非主流學子跳出來,被簫铎三言兩語打發,滿臉通紅的掩袖遁走。再有不服者,一一被簫铎駁得啞口無言,至此衆人帶着對簫铎的敬佩離去。

待人散走,方相擊掌而贊,“蕭大人舌戰群儒,好口才。”

簫铎聞聲轉過頭來,面容上布滿舟車勞頓的疲憊,然一身塵土不掩其風華,濃濃劍眉下的雙眼熠熠生輝,一拱手,“方相!”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