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捉蟲)

沈翠現在是半天用來完成任務,半天休息的狀态。

系統下線之後,她也沒了人聊天,悠閑歸悠閑,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麽。

到了快晚上的時候,系統突然自己彈了出來,聲音裏隐帶着興奮。端方的男神音莫名多了幾分少年感。

【我查閱了宿主所在位面的相關條款,‘發表權和使用權的保護期分別為作者終生及其死後五十年’。著書之人和出題人距離作者所在的位面,絕對不止五十年了!】

居然還真老老實實地去惡補藍星法律知識了!

沈翠不由彎了彎唇,複又強忍住笑意,面色不改地“哦”了一聲,【那他們的東西,到了我那個時代,肯定是不受法律保護,成了公用的了。】

【沒錯。】

【可我們現在又不在我那個時代,得按着這個朝代的時間線啊。你确定那些作古的出題人,距離現在去世都有五十年了?要不你查查?】

題庫是系統用類似大數據的技術生成的,去查哪道題是參考具體哪位出題人出過的題,那位出題人距今又去世多少年,其龐大的工作量所需能量巨大,無異于大海撈針。

系統連語塞的步驟都跳過了,沒打招呼就直接下線了,看來是真的被她氣狠了。

留下沈翠坐在躺椅上笑得眉眼彎彎。

晚飯時分,周氏過來送飯,衛恕卻起身告辭,說今日不在這裏留宿,下個月再過來。

今天一套題做下來,他感悟頗多。

像之前他看到出自《論語·泰伯》的那一題。

聖人稱贊堯的功績彪炳,那麽下頭答的,就該先頌揚古聖先賢的化育之功,細數一下堯的功績。再從堯的事跡中轉換視角,歌頌一下本朝皇帝的豐功偉績。

最後也該表表忠心,立下宏志,輔佐當今開創一個不輸于堯那時的開明盛世。

Advertisement

這題雖然言之有物,但學子的慣性思維大都是這般,衛恕和衛奚的作答就相差無幾。

反而是穆二胖,雖然他的試題和衛家兄弟倆的大多都不相同。

但《論語》他也在學了,更聽過勞不語講過堯的故事,所以這道衛家兄弟倆的第一題,也出現了他的試卷上,成為了最難的壓軸大題。

他沒正經寫過卷子,辭藻文飾不能和衛家兄弟相比。

但也正因為答題答的少,他思路沒有固定,寫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他只想到了堯舜禹的神話典故,說堯在位時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讨四夷,一統諸族,更禪位于有重視孝道的舜,為了天下蒼生,全然沒有一點私心。

但只要是人,就該有私心,更何況堯有十個兒子。

十根手指伸出來且有長短呢,十個兒子裏挑不出一個可堪造化的?

且堯的長子丹朱,更是發明了圍棋的棋聖。

時人常把棋盤類比沙場,一個能發明圍棋的人,自然是心思缜密,智計無雙。

難道當不得一代帝王?何至于皇權旁落到外人手上。

這所謂禪讓,倒是耐人尋味。

于是他答案的主旨就變成了帝王在治理天下之時,同樣也需記得皇家無小事,扶持培養皇嗣,同樣是國家大事。

科舉考試本就沒有固定答案,主要看上位者的喜惡。但穆二胖半只腳才踏進科舉一路,都開始操心國家立儲的事兒了,委實令人啼笑皆非。

談論這種事兒別說區區學子,就是當朝重臣,都得慎之又慎。

好在一屋子的幾人都是自家人,衛恕雖算不上,但衛奚和穆二胖是師兄弟,榮辱與共,衛恕為着親弟弟,不可能宣揚出去。

勞不語也看過之後,讓沈翠把他的考卷燒了,也沒批評他,轉頭給他們說起《竹書紀年》裏的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竹書紀年》的這一說法并非孤證,同一時期,《韓非子·說疑》中也有類似記載……”

于是光從這一道題發散開來,勞不語就講了快一個時辰。

衛恕做題的時候感觸不深,等聽過穆二胖的答題方向,勞不語的講評,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

他想的是另一個方面——

相傳舜的父親是個瞎子,其母去世後,其父續娶,繼母為人狡詐陰狠,一直想害舜,更蠱惑了舜的父親,一起偏疼小兒子,而苛待舜。

但即便如此,舜依舊能夠遵從孝道,愛護弟弟,孝敬父母,美名傳播天下。

後來舜被舉薦上去,靠的也是這個好名聲。

舜固然也是一代明君,但若是照着《竹書紀年》和《韓非子·說疑》來看,舜的皇位來路不正。

一個能讓皇權更疊、且美化為禪讓的人,幼時真的能那般純善嗎?

且舜的經歷,也恰好和穆雲川的經歷頗為相似。

不知為何,衛恕的心更亂了。

所以他沒留下用飯,懷着心事回了城裏。

更不知不覺的,走到了穆雲川的學舍外頭。

也很是湊巧,他剛過來,穆雲川起身開窗透氣,兩人打了個照面。

自打縣試放榜的隔天,兩人簡單地聊過幾句後,就沒怎麽再見面了。

穆雲川一心撲在後頭的府試上,而衛恕則因為對他生出一股莫名複雜的情緒,而選擇不去打擾他。

兩人熟稔非常,自然不用寒暄,穆雲川便直接詢問他:“去看過令弟了?他可還好?”

衛恕應了一聲,“能吃能睡,看着比從前在家時還豐腴了一些。”

說是這麽說,但衛恕若有所思的表情還是直接說明他心中藏着事兒。

上次穆雲川不欲多探究,但連着兩次,衛恕去過水雲村後回來就心事重重的,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他打開了門,請衛恕進去。

書院的學子大多愛去藏書樓看書,那裏燭火通明且更為安靜,所以學舍裏頭只有穆雲川一人。

“我看你心中似乎有事,不妨說與我聽。”穆雲川不動神色地打量他,“看我能不能為你出謀劃策。”

到底是多年的好友,衛恕猶豫了半晌,還是願意分享自己的心事給他知道。

可話到嘴邊,他又不知道從何說起,總不能直接問穆雲川是不是沒把他當至交好友,所以待他和待旁人一樣?

亦不能問他是否對沈氏心懷怨怼,那般大度不計較,只是為了博一個好名聲?

所以話到嘴邊,他眉頭緊鎖,越發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可是我母親做了什麽過分的事?阿恕顧忌到我,所以不好開口?”

這話倒是問的衛恕愣了愣。

盡管今天關于穆雲川的思考,确實來自考卷上的一道題。

但試題是沈氏“買”的,卷子是穆二胖寫的,評講是勞不語評的,而關于舜和穆雲川的聯想,更是他自己發散了思路想到的。

沈氏再厲害,還能一下子控制這麽多人的思想?

那她也不會讓那種宣揚她惡毒刻薄的傳言傳到外頭了。

想到此處,衛恕的疑問又多了一層——穆雲川從不說繼母壞話,穆家人口又簡單,并不多和村裏人來往,此時又不像在舊時族群那樣生活,大多都是管自家的事兒還來不及,那麽關于她的那些傳聞,到底是從哪裏出來的?

衛恕捏了捏發痛的眉心,否認道:“不是,穆夫人對衛奚極好,我雖和她不合,但她待我也十分客氣。一切都和之前無甚區別。今日确實有些煩心事,但也不是為她,是勞夫子給衛奚講題,我在那兒聽了一耳朵,有些地方想不通。”

“原是這樣。若是學業上的問題,不妨等明天請教山長。”

衛恕跟着點頭,眼神落到旁邊攤開的書本上,便很有眼力見兒得站起身告辭。

穆雲川起身送他,等衛恕走了,穆雲川依舊坐下看書。

半晌後,他慢吞吞地翻過一頁書,手指在書本上輕輕點着。

前頭衛恕稱呼沈氏,那是一口一個‘你那繼母’,稱呼勞不語,則會直呼其名。可見其對兩人都頗有些看不上。

但不過去了水雲村第二趟,如今衛恕再提起他們,則變味了‘穆夫人’和‘勞夫子’。

盡管只是稱謂上的一點變化,卻可見衛恕是對他們二人大大改觀了。

衛恕聰明正直,嫉惡如仇,并不是花言巧語或者小小手段就能糊弄的人,能讓他這麽快轉變态度,也不知道是誰的功勞。

不過衛恕不是會撒謊的人,沈氏應該确實是還和之前一樣安守本分,并未做什麽過分之事。

他目前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于是便不再分心,專心看起書來。

…………

三月底,穆雲川動身前往府城參加府試。

周氏跟衛恕打聽到了他出發的消息,再請示了沈翠,提前一天便進了城。

周氏自然是不方便進書院的,便請人代為傳話,請穆雲川到書院門口說話。

她到了大概兩刻鐘,穆雲川不徐不疾地從裏頭出了來。

兩人已經算得上許久未見,周氏的面容和打扮都和過去一樣,稱不上十分的好看,但卻讓人十分舒服。

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現在被讀書的氛圍熏陶,周氏的眼中多了幾分不一樣的神采。

穆雲川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兩人碰上了面,周氏便對他露出一個笑,“婆母前頭告訴我,她給了你三兩銀子,但府城裏頭吃住都要銀錢。我也不知道具體要多少,夫君就把這些都帶上。”

說着話,她就拿出一個錢袋子。

那是她這段時間為人縫補漿洗積攢下來的所有銀錢,因為沒來得及全部兌換,所以是一些小銀锞子和銅錢,裝了沉甸甸的一兜子。

再看她那一雙手,盡管已經到了春日,手上的凍瘡卻依舊沒消去,手背和手指都紅腫不堪。

察覺到穆雲川的目光落在自己手上,周氏略有些赧然地把荷包放在他手上,而後把袖子往前拉了拉,把雙手都遮蓋住。

穆雲川抿了抿唇,聲音裏難得地多了幾分真情,“我身上銀錢還有一些。你在家……”

“我在家很好,有吃有住,人還胖了不少,真用不上銀錢。”怕穆雲川拒絕,周氏破天荒在他面前連珠炮似的說了一大通。

說完她的臉也羞紅了,垂下眼睛道:“最近新學了一個詞,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夫君好了,我便也好了。”

盡管還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但周氏還是強忍住,輕聲說自己出來的時間不短了,該回去了。

這次說完她便掉頭就走,走出去十來步,依依不舍地回頭看穆雲川一眼,同他揮揮手,而後催促他快些回去。

穆雲川點點頭,也揮手示意讓她早些歸家,然後把那個灰撲撲的錢袋子貼身放了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