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針鋒(下)
洛陽城裏仍是一派春意融融,皇宮裏奏着祥和的禮樂,響着經久不變的更漏聲。建始殿外鋪着燦金的日光,風也是暖的,可這并不能緩解殿內凝重的氣氛。
侍臣宣讀完了前線送來的求援書,曹芳在丹墀下的衆臣間搜尋了一圈,不甚确定地詢道:“車騎将軍,淮南一線可是你在典兵?”
前趨幾步,王淩禀道:“回陛下,正是末将。”
點點頭,曹芳繼續道:“大将軍受困興勢,你且調遣幾路人馬前去支援吧。”
“陛下,不可。”不等王淩表态,司馬懿上前阻谏道:“諸葛恪新敗,然野心不減,盤桓虎視我國邊境,若此刻分兵前往漢中,難保賊軍不會乘虛而入。何況,即使王将軍即時馳援,也未必能救大将軍于維谷。”側身看向王淩,他似笑非笑道:“王将軍帶兵多年,應該明白遠水難救近火的道理吧?”
“是。”在他蘊着壓迫感的注視下,王淩不自覺地伏低了身子,據實向曹芳分析道:“太傅所言甚是,荊揚之地遠距漢中,只怕末将所領援軍未到,駐紮涪陵、成都的蜀軍就先一步到了,興勢困境仍不得解。到時,萬一吳軍再發起突襲,末将恐怕回師不及,邊陲震動。只是……”偷眼瞥了下司馬懿,王淩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替曹爽說兩句話,“大将軍兵陷漢中,我等袖手旁觀未免有失妥當。”
面無表情地站在原地,司馬懿不做反應,但許多話,早已不需他親自開口。那些在近年的改革中備受打壓的世族老臣聽說曹爽戰場受挫非但不以為憂慮,反而紛紛跳出來指責他出站前的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殿上的參奏聲此起彼伏,司馬懿聽着,在心裏冷嘲了一番曹爽的境遇。半柱香的功夫過去,他開始對這種毫無意義的落井下石感到厭倦,于是咳嗽一聲打斷了衆臣嗡嗡不休的竊議,“臣以為,當務之急不是追究孰是孰非,而是及早想出應對之策,以打破我軍在興勢戰場的不利僵局。”
聽了半天讓人頭大的抱怨,好不容易有人肯出來解決問題,曹芳豈能放過,趕忙追問道:“太傅可有良策?”
長嘆一聲,司馬懿沉吟道:“依臣拙見,為今之計不過急還而已。”
“這……”曹芳面露難色,猶猶豫豫道:“大将軍揮兵十萬直指漢中,取蜀之心可見一斑,想是斷不願輕言退兵的。”
“戰不逢時,徒有雄心又為之奈何?善戰者亦善敗,止損于未敗時,後圖可期,何必拘泥一時勝負?”有意無意地掃了眼身邊的幾位出身名門的大臣,司馬懿不再言語。
對于他的暗示心領神會,與曹爽積怨已深的世家大臣們紛紛應和,表示贊同司馬懿的退兵提議。曹芳任憑他們衆口一詞,卻遲遲不能拍板。
看出了他的顧慮,蔣濟同司馬懿對視一眼,拱手請道:“臣願修書奉勸大将軍及早回師,以免折損更多兵力,望陛下準奏。”
王淩本想再替曹爽說幾句話,可沒想到蔣濟一呼百應,眨眼的功夫,殿上便有半數大臣在跟着他請命了。手足無措的呆立了片刻,王淩深深垂下頭,退回了原位。
讷然地望了他們許久,曹芳又下意識地看了看司馬懿,終是緩慢地點了下頭,“準。”
Advertisement
退朝後,蔣濟和司馬懿一起出了建始殿,外面的暖陽照在身上說不出的怡人。不緊不慢地走在殿前階上,蔣濟看着前面的人群,長籲道:“朝臣一邊倒的唱衰調,我看曹爽這下是徹底頂不住喽。”
半冷不熱地牽了下嘴角,司馬懿沒有做聲。
踏下最後一級臺階,兩人剛好和司馬師、鐘毓會合到了一路。見司馬師像是有話要跟司馬懿說,蔣濟很是識趣地打算借故離開,“我差不多也該回去草拟送往漢中的勸退書了,就此先行一步,改日再去太傅府上拜訪。”
笑了一笑,司馬懿仿佛并不急于去聽司馬師要轉達給自己的消息,“一封勸退書而已,就交給他們這些後輩去做吧。”目光在鐘毓身上停了一下,又回到了蔣濟身上,“總該多給他們些歷練的機會不是?”
蔣濟是個心如明鏡的人,一聽就知道他的弦外之音,“話雖如此,但曹爽到底不是一般人,有些事只怕他們應付不來,我還是上點心的好。”說完,他轉身對鐘毓道:“你跟我來。”
朝司馬懿略施一禮,鐘毓二話不說便和蔣濟遠遠走開了。
低下頭随意地整着有點褶皺的袖口,司馬懿重新邁開腳步,頗為漫不經意道:“說吧。”
走在輸他肩側一拳的位置,司馬師的眉宇間有幾分輕松的神色,“子上傳書來報,王平夜襲我軍,剛好選中了由他鎮守的營地。”
“還真是巧了。”好笑地挑了挑眉,司馬懿來了興趣,“他是如何應對的?”
按照信上所寫,司馬師一一禀告,“堅守不動,不戰不退。”
“這就對了。”輕輕撫掌,司馬懿臉上流露出贊許之色,“涪陵救兵未至,王平哪裏敢大舉來襲,不過是想要恫吓我軍。昭兒不退避亦不應戰,在無損部曲的情況下增加了駐軍的恐慌,可謂一舉兩得。”
聽到他不常給予司馬昭的誇獎,司馬師不禁彎起了眉眼,“有子上在軍中動作,再加上稚叔的勸退書,想來曹爽再怎麽不情願也該退兵了。”
“進無可進,退無可退,他能撐到現在未嘗不是他的本事。”眸中的森然一閃而逝,司馬懿高深莫測道:“既然這樣,老夫就再幫他添把火吧。”
暗自觀察着他,司馬師漆黑的眼折散着明光,一成不變的表情那樣平靜,只有他自己明白,心底潛藏的蠢動正在預演一場怎樣的驚濤駭浪。
“竊以為廟勝之策,不臨矢石;王者之兵,有征無戰。誠以幹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納原寇,不必縱吳漢于江關,騁韓信于井陉也。見可以進,知難而退,蓋自古之政。願公候詳之!”聲音發顫地念完了鐘毓的勸退書,李勝已是冷汗涔涔。
奪過書信親自過目了一遍,曹爽面色嚴峻道:“區區散騎常侍都敢寫信來勸退本将軍,看來朝中呼聲不低啊。”
“不能退兵啊大将軍,萬萬不能啊!”看出了他內心的動搖,李勝胡亂抹了把頭上的冷汗,搜腸刮肚地編起不宜退兵的理由來,“您想想,在皖縣對司馬太傅的那一役,諸葛恪不戰而走,外面是如何風傳的。他身為孫武威北将軍、都鄉侯,身份自不必大将軍尚且飽受譏嘲,何況您聲名遠播在外,倘若臨陣怯敵不更要贻笑大方?”
心頭一凜,曹爽竟不知該作何回應。
抱臂站在沙盤後,楊偉冷冷盯着李勝的背影嗤笑道:“一派胡言。”
聽到有人唱反調,李勝立刻質問道:“你說什麽?”
“我說你根本不懂用兵之道。”對他的怒目相向絲毫不感畏懼,楊偉邊朝前踱步邊厲聲道:“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将之過也。不知你要等到那種敗法扣在大将軍頭上才願罷休?”轉而把視線投向曹爽,他緩和了語氣,“大将軍,兵家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力合于主,國之寶也。真正的成敗、榮辱全在一念之差,望您千萬三思。”
在兩種相反的聲音間搖擺不定,曹爽幾度開口欲言,卻總也下不了決心。
生怕情勢倒向不利于自己的一方,李勝一連扯了幾下鄧飏的衣袖,示意他說句話。
“楊參軍此言差矣。”會意地眨了眨眼,鄧飏大略打了個腹稿,假笑道:“為将者,重在立威。今大将軍擁兵十萬,不進反退實在有損威名,日後又當如何統兵服衆?”
“沒錯,你倒是說說看,退走解了這一時之憂,以後該怎麽辦?”仗着自己這邊多一張口舌,李勝顯得氣焰頗高。
“別以為沒人知道你們那點龌龊心思。”矛頭再度指向他二人,楊偉半點客氣都不講,“駱谷之役,計出于汝。我看你們不是怕大将軍顏面掃地,而是另存私心。”
“你胡說!”痛處被戳中,李勝極力反駁道:“玄茂與我對大将軍忠心耿耿,你莫要從中挑撥。”
見狀,鄧飏眼珠一轉,急忙跟着幫腔,“是啊大将軍,我等對您絕無異心,天地可鑒,您萬勿聽信讒言見疑于忠信吶。”
“忠信?”森然地重複了一遍,楊偉面色陰沉道:“你們擔得起這兩個字嗎?”
話說到這個份上,鄧飏、李勝索性豁出去了,大有撕破臉皮的架勢,“我們擔不起,難道你就擔得起?”
坐在帥案後的曹爽聽他們一來一去吵個沒完,只覺頭大,心裏壓抑的怒火越積越旺,幾乎要噴薄而出。
與此同時,夏侯玄那邊也不清淨。自王平夜襲後,軍心愈發動搖得厲害,身為主将之一,他不但要盡力安撫手下的兵士還要分析接下來的作戰方略,着實是忙得焦頭爛額。
經過幾天的觀察,司馬昭如願看到了全軍鬥志有如散沙般的潰散。估摸着自己開口進言的時機已經成熟,他便一刻也不願耽擱地出了營帳,氣定神閑又滿腹興奮地前往了夏侯玄的駐地。
離主将營地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司馬昭剛好瞥見一道身影縱馬馳入了夏侯玄所在的營地,看樣子應是傳送文書的驿卒。有些好奇的加快了腳步,司馬昭在營帳門口攔住送完信出來的驿卒,壓低聲音問道:“你方才送進去的文書是哪裏來的?”
突然被攔住去路的驿卒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擡頭見他一身副将戎裝便還是老老實實答話道:“禀将軍,小人只知是洛陽來的密劄。”
心中大概有了數,司馬昭做了個了然的表情,給驿卒讓開了路,“行了,你去吧。”伸手撩開帳簾,他在門口咳了聲,公式化地行禮道:“屬下參見征西大将軍。”
背對着帳門,夏侯玄聽出是司馬昭的聲音,迅速合上密劄收好,轉過身道:“你來所為何事?”
目光狀似不經意地掃過他手裏握着的密劄,司馬昭回道:“王平夜襲之事過去數日,軍中将士仍舊惶惶不可終日,有幾句話,屬下不吐不快。”
拇指在密劄上摩挲着,夏侯玄大致能夠猜到一二他要說什麽,但還是不動聲色地吩咐道:“且講。”
吸了口氣,司馬昭一氣道出了醞釀已久的話,“敵軍以據險距守,我軍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
捏着密劄的手指驟然收緊,夏侯玄蹙眉思忖良久,郁郁道:“當真是窮途末路了嗎?”不等司馬昭作答,他又兀自苦笑道:“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應聲退到了帳門口,司馬昭似乎不甚放心,複又回身叮囑道:“如今形勢不利,撤兵遲緩一日,則危急一日,還請夏侯将軍勸告大将軍再莫遷延不決,置數萬将士性命于險地。”
隔着數十步遠,夏侯玄靜靜聽完了他的陳述,沒有給予任何反應,只是眼底有幾絲不明的情緒轉瞬而逝。
不知他究竟聽沒聽進去自己的勸言,司馬昭也不好反複贅述,正要擡腳離去,只聽身後傳來了夏侯玄飽含無奈的低笑,“子上。”他這樣叫他,“此役我軍千裏興師,耗資巨億,卻要落個兵不血刃,不戰而返的結果,個中緣由還有誰比你更明白?”揚揚手上的密劄,又道:“你和太傅勸退的理由何其堂皇,卻是以多少無辜将士的死傷作為鋪墊。蜀漢國力虧空,我軍戰将千員,雄兵十萬,若上下齊心,再得郭淮将軍鼎力相助,蜀地一舉可定,又何來今日田地?”停了一歇,夏侯玄緩步行至他跟前,深長一嘆,“你扪心自問。”
面容冷肅地盯着他看了一刻,司馬昭面不改色道:“夏侯将軍說笑了,我一個小小的雜號将軍如何能左右得了大将軍的伐蜀大計?至于勸退之言,屬下不過就事論事罷了,想是将軍多心了。”
本就沒奢想讓他承認什麽,夏侯玄自不會擺出尋根究底的逼人作态,只垂下眼簾,輕描淡寫地道了句,“或許吧。”
一時半會兒沒能明了他上一番話的用意何在,司馬昭表面來看雖無異狀,可心裏多少還是犯起了嘀咕。站在原地,他能夠清楚的感覺到自己因緊張而繃得僵硬的背部肌肉以及發緊的喉頭。
等了半天沒聽見回音,夏侯玄下意識地擡眼去看他,四目相接,有的只是生疏與戒備,往昔的親密根本無處尋覓。怔了怔,夏侯玄開解道:“你我素日無仇,也談不上什麽私怨,之前那些話出我之口入你之耳,權作笑談而已,你大可不必當真。何況我很清楚,有些事不可以力争,不可以智競,本無怪他人。”
心知他這幾句話堪稱肺腑之言甚至可算得上是在偏頗自己這邊,可司馬昭見慣了官場虛情假意,饒是如此,也難以為其所動,頂多好心提醒道:“這話若傳到大将軍耳朵裏,恐怕有損于夏侯将軍,屬下還是當做沒聽見的好。”
終究是回不去了啊。夏侯玄默默感慨,旋即釋懷般一笑,“也好。”
司馬昭想,談話停在這裏該是恰如其分的。但說不清是何來由,他對夏侯玄總是有種隐約的惋惜和同情。眼神避開面前的人在帳頂飄着,他磕磕絆絆道:“其實……家兄曾對我說過,以将軍之……”
“且止。”平和地打斷了他的話,夏侯玄神情淡漠,無悲無喜。但眸眼中深刻的抗拒卻讓他內心曾經千瘡百孔,血流不止,後來層層包裹,日漸冷硬的傷處暴露出來。
生生把到了嘴邊的話咽回肚裏,司馬昭倒是不怎麽介意,當即收斂好了他自認不該示于人前的心思,重回正軌,“屬下告退。”
呆望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帳簾後,夏侯玄自嘲地彎了彎唇角,低頭又看了一遍密劄上的內容,終于下定決心動身往曹爽的帥帳去了。
還沒見到曹爽,夏侯玄隔着老遠就聽到帥帳裏傳出的争吵一聲高過一聲——
“戰有死傷,事有不測,古今一理。楊參軍輕言撤兵,沮我軍心,喪我鬥志,其心可誅!”略高于常人的嗓音,不用多想就知道是李勝。
“大将軍,屬下請調一隊人馬為先鋒,誓擒蜀擄,以報朝廷。”這慷慨陳詞的調子,聽來像是鄧飏。
“信口雌黃,虛言誤國。”一聲冷喝傳來,即使身處帳外,夏侯玄也能清晰地感覺出楊偉正在極力抑制的憤慨,“大将軍明鑒,此二者好大喜功,将誤國家事,可斬也。”
止步于帳門外,夏侯玄幾乎可以想見帳內是何等混亂的場面,正考慮着要不要進去,只聽裏面響起巨大的拍案聲,緊跟着就是曹爽忍無可忍的怒斥,“夠了!都給我滾出去,滾!滾!滾!”
“大将軍——”這次三人的口徑倒是出奇的統一。
“滾!”可惜曹爽誰的帳也不買。
首先從帥帳中出來的是鄧飏,緊随其後的是李勝,夏侯玄沖他們點了下頭,沒有多言,任他們交頭接耳地走遠了。
“唉。”最後一個走出來,楊偉站在夏侯玄身旁看着那兩人的背影,萬般痛心道:“國事去矣。”
側目對他尴尬地笑了笑,夏侯玄面帶慚色地與他錯身進了帥帳。
這廂曹爽耳根子剛清靜下來,擡頭一看又有人來,瞬間就垮下了臉,“你又怎麽了?”
并未被他的沒好氣吓住,夏侯玄穩步上前把密劄遞了過去,“屬下剛剛收到的,請大将軍過目。”
“司馬懿?”展開密劄,曹爽一眼就看到末尾的署名。狐疑地看了眼夏侯玄,他方才把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密劄上,“春秋之義,責大德重,昔太祖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駱谷路勢極險,蜀人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路斷絕,覆軍必矣。将何以任其責!”頹然地埋首掌中,曹爽甕聲甕氣道:“你也是來勸我退兵的?”
垂眸立在一旁,夏侯玄直陳形勢,“我軍身陷險境,若真如太傅所言全軍覆滅,大将軍回朝何以對天子?又何以謝國人?”
“這些我豈能不知?”手重重拍在椅扶上,曹爽歪坐着身子蔫頭耷腦道:“可就這麽無功而返,我不甘心吶。”
沉默半晌,夏侯玄提出了一個足以令曹爽心神震動的假設,“屬下只怕有人趁機在朝中發難,禍起不測,屆時大将軍鞭長莫……”
他話音未落,就聽外面一片嘈雜,緊接着一員副将神色慌張地闖了進來,“大将軍不好了,前方探馬回報,涪陵、成都方面蜀軍已在漢中集結了!”
“什麽?”腦袋嗡的一炸,曹爽嚯地站起了身,差點撞到夏侯玄的下巴。
緊抿着唇,夏侯玄面如霜打,揮退了那戰戰兢兢的副将,他艱澀道:“退兵吧大将軍。”
拳頭抵在帥案上,曹爽盯着前方遲遲沒有做出定奪,似乎還是不肯放棄,只是,他眼裏的光芒已漸趨暗淡。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