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告示
觥籌交錯,嘉肴美馔。
席間定下書院教學管理運轉一應事宜,顧灼概不插手,只專心對付桌上的剁椒魚頭和酸菜魚。
這魚是大廚房養的,又鮮又嫩,被巧手輔以不同佐料,便成了愉悅舌尖兒的美味。
辛辣香氣刺激得人食指大動,似是将花廳內都蒸騰得熱鬧而紅火。
顧灼分外喜歡這酸酸辣辣的滋味,配上去歲初冬時新釀的桑落酒,清香悠遠,回味綿長。
辣和酒,在北疆的冷峭風雪中,總是受人青睐的。
她見傅司簡話少,也知曉他在這場合不好多話。
橫豎他都住在書院,有的是機會聽兩位先生傳道授業解惑,不急在這一時。
顧灼便有一搭沒一搭地與他聊着天,招呼他嘗嘗這兩道魚。
傅司簡見小姑娘吃得歡喜,早就不自覺帶上笑意,聞言夾了一筷子酸菜魚,在顧灼期待的目光下送入嘴裏:“嗯,還不錯。”
其實是有些不合傅司簡口味的,可因為是她喜歡的,他便也覺得是珍馐美味。
正巧鐘嵘倒酒時瞧見這一幕,暗暗咂舌,覺得稀罕。
這飯桌上別人不知,他可是知曉傅司簡飲食一向清淡,幾乎從不食辛辣重口。
鐘嵘可不覺得傅司簡會想不到法子拒絕,除非他不想。
他笑眯眯地掃過兩人,有些想看遠在江南的顧老将軍知曉這事的反應。
不過皇室和顧家真結了秦晉之好,朝廷上那幫人又得不安生了。
Advertisement
鐘嵘抿了口酒,覺得傅司簡想當顧家的女婿實在任重道遠,便又去與姚太守相談甚歡了。
杯盤狼藉,酒足飯飽。
宋老醉得有些厲害,有些站立不穩,還非要拉着姚太守下棋,捋着胡子時不時地念叨着:“我倒要看看,在北疆認識的這些人是不是只有老夫不會下棋。”
他其實連棋盤都看不大清楚,像個老小孩似的胡亂落子,還大聲喊着:“還是以前與顧老頭子下棋時暢快,我們兩個臭棋簍子誰也不讓誰。”
這話聽得衆人失笑。
顧灼嘴角抽了抽,她确定這個“顧老頭子”說得是她祖父。
趁宋老與姚太守下棋這空當兒,鐘嵘在一旁與顧灼提起:“小将軍,我與宋老先生商議着,到書院考試前幾日便搬去書院,這些時日叨擾了。”
鐘嵘來北疆後便一直打聽傅司簡的落腳處,想着既是顧灼與傅司簡相識,他住在将軍府說不準能遇見。
宋老問他何時搬去書院住,他尋了個借口,說住在将軍府顧小将軍有事找他們會方便些,搪塞了過去。
方才在席間知曉傅司簡就住在書院,鐘嵘一陣後悔,覺得自己頗有些“聰明反被聰明誤”。
顧灼聞言擺擺手:“您與宋阿翁來北疆,我自然該照料着。我着人去書院收拾兩個院子出來,過些時日安頓好,您與宋阿翁再搬過去。”
鐘嵘猶豫了下不知該不該開口,瞥見傅司簡給他使的眼色,還是應了下來:“也好。”
其實他是想盡早把從江南帶來的東西交給傅司簡,方才是想說,不如他明日與顧灼的人一道先行去書院,宋老年紀大了,等他安排得差不多再過去。
不過看傅司簡的眼色,鐘嵘也明白查案的事不急在一時,他這般前後矛盾地着急去書院,反而惹得宋老生疑。
賓主盡歡。
顧灼送走姚太守和傅司簡,回了自己的院子想着給皇上的奏折該如何寫。
十月初九,天寒地凍沒能阻擋告示牆前的熙熙攘攘。
『府衙補邦私塾,束修減半,益小兒讀書。
北疆三州協力于幽州立一書院,招徕來學,以廣栽培。
凡越隽生員皆可于十月十四入書院一試,取二十員正課生,不需一束,二十員附課生,減半之,均得入院肄業,按月觀課,作育人材,大公無類。
更欲立書舍,給膏火花紅,另刊其文,以勉之。
鄉試舉者得釋書及春闱,不中者次之書院須授額束帶以至鄉舉,或出田家塾處,當再歲師。
書院供赴京師會試之費,不中者續于書院得盤纏以一次之,猶不中則歸書院五年,自備以待時費之。
會試進士者,須于十五年還書院免勞讀書之費,或請外置北境,望入翰林者于利國利民上為北邊經略。』①
貼完告示的衙役瞧見圍上來的百姓,尋不到出去的路,只得大聲喊着:“來,讓一讓,讓一讓。”
終于艱難地擠到人群外圈,衙役被一旁佝偻着身子的老翁拉住,蒼老沙啞的聲音問道:“小夥子,告示上寫得什麽事啊?”
衙役瞧着老人顫顫巍巍的樣子,怕他被這摩肩接踵帶倒,便順手将老人扶到人群之外的寬敞處,說道:“家中有娃娃就送去私塾吧,束脩比原先少一半呢。”
老翁有些錯愕,聲音裏摻着将信将疑:“真的啊?”
“真的,您瞧——”
人聲鼎沸不知何時緩緩靜了下來,告示牆前一男子正大聲解釋着:“小兒入私塾讀書,束脩只用交以前的一半。咱們北疆在幽州辦了家書院,能去這書院讀書,不但有地方住,還給錢呢。”
有人揚聲問道:“還有這種好事?那人們不都去了?”
那男子又道:“可不是誰都能去的,得是過了童生試的人才有資格……”
男子還在滔滔不絕的回答着人們的疑問,老翁聽見男子與衙役說的一般無二,那雙飽經風霜幹裂粗糙的手顫抖得拍着正扶他的手臂,年邁的聲音似帶着無盡感慨:“有機會讀書是好事啊,讀書好……”
又過了兩日,去并州和涼州送信的侍衛帶着參加書院考試的名冊回了将軍府:“将軍,名冊上一共五十六人,是兩州生員的十之二三,其餘的多是由于年紀已逾三十才未報名。”
顧灼翻了翻,問道:“私塾如何?”
“屬下雖未走街串巷地去問,但并州客棧酒樓裏多是談論這事的。”
“涼州也是如此,肉鋪的生意都好了幾分,屠戶們說來買肉的大都是稱二斤,恰是私塾束脩之數,該是有許多人願意将家中小兒送進私塾的。”
顧灼點點頭,與這幾日幽州的情況差不多,将名冊遞給其中一個侍衛:“你去把這名冊——”
說到一半停住,宋老與鐘先生今早才去了書院安置,顧灼想了想覺得還是親自去送比較妥帖,遂擺擺手:“算了,你們先去休息吧。”
顧灼倒沒急着去,她得先把這奏折寫完。
既得言明顧家兵權無意幹涉北疆衙門之事,只是給書院牽個頭,又得将書院詳細事宜和三州責任分配說清楚,顧灼覺得這真不是個輕松的營生。
去書院時已是申時,顧灼進書房時,宋老正瞅着手中的寫得密密麻麻的幾張大紙,時不時勾勾畫畫。
她走近瞧了瞧,問道:“宋阿翁,這是……此次的考題?”
宋老聽見她問,随手遞給她:“嗯,我前晌拿去讓那傅司簡答了一份,這小子學問是不錯。”
顧灼看着紙上端正的小楷,筆力遒勁,她想起上次看他的字還是那幅大漠孤煙圖上鐵畫銀鈎的草書。
她大致掃了一眼,這文章字字珠玑,被圈出來的地方言簡意赅,一針見血。
又聽得宋老出聲:“你來得倒是巧,鐘嵘看過後剛離開,說是要去找那小子讨論為何要放開海疆商路,你來時未碰上他?”
顧灼搖搖頭。
不過她好像是看見另一條路上匆匆的背影,估摸着就是鐘先生。
她雖從未擔心傅司簡的學問得不到兩位夫子的認可,倒也未曾想到傅司簡只是答了份考卷便能讓鐘先生這般惜才地親自去尋他探讨。
她低頭笑笑,拿出名冊遞給宋老,談起來意:“宋阿翁,這是兩日後涼州和并州來參加考試的人。”
傅司簡的書房裏并沒有如宋老所說是在讨論開放海疆商路之利弊,三年前在江南時鐘嵘早與傅司簡聊過這事。
“老臣參見王爺。”
傅司簡快步走到近前,擡手扶起躬身的鐘嵘:“老師,我與您說過,您見我不用行禮。”
鐘嵘順勢起了身:“禮不可廢。”
落座後,傅司簡問道:“老師可是從顧老将軍處知曉我在北疆的?”
鐘嵘喝口茶,點點頭:“我此番前來北疆,主要也是受顧老将軍所托。”
“這些年我在江南一直沒查到關鍵的東西,不夠明朗。朝堂不穩,你要時時提着精神對付京城那些人,我怕因為混亂導致消息洩露,後來你又離開京城行蹤未定,我便一直未拿這事擾你。”
當年的事,時移世易,該有的線索早被抹去,只他剛到江南時那兩年查到一些,三年前都交給了傅司簡。
那時他見過傅司簡後,更不敢冒進,唯恐被人察覺到他來江南的真正目的。
他是傅司簡安放在江南唯一的棋,得小心翼翼。
聽完這話,傅司簡道:“顧老将軍這三年也未曾去信與我,想必也是這個緣故。”
鐘嵘又道:“是,也不是。”
“大半個月前,顧老将軍找到我,說你在北疆,希望我以書院先生的身份随将軍府的人北上,将這些東西交給你。”
鐘嵘從袖間抽出一封信和一本并不算薄的冊子:“這冊子我路上看過,顧老将軍查到的東西遠比我要詳盡得多,有些地方我明明查過卻毫無所獲。”
“不過顧老将軍這三年從未尋我,要我動用衡鹿書院的力量幫忙。我自然不是懷疑顧老将軍與當年的事有關,畢竟他肯将這些東西托我都交與你。”
“只是我猜測,顧老将軍許是查案時遇到過什麽危險,怕我也陷入險境才沒告訴我。”
聞言,傅司簡眉頭越皺越緊,忽得想起顧老将軍在江南時交代他的一句話。
作者有話說:
①參考古代書院設立、運行、招生情況,如白鹿洞書院、四川文昌書院等,引用《文昌書院記》中的兩句話,連續引用不超過20字。
告示那段文言文大部分是我自己編的,大家原諒一些語法錯誤、用詞不準、文白夾雜......(捂臉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