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初二,康熙已被淹地方米價過貴,生計艱難為由,命人截留漕糧10萬石,高郵、寶應、興化、泰州、鹽城、山陽、江都受災七州縣各留一萬,其餘地方各留5500石,然後又截留10萬石漕糧,揚州、淮安各收貯5萬石。
這也就意味着被運送到北方的糧食當中,有20萬石被截留在了江南,雖然穩定了江南一帶的米價,但是卻導致北方米價上揚,白米價從一兩三錢上漲到一兩半,雖然幅度不大,但是糧商而言,卻可以從中賺取不少的差價,對于大糧商而言,其中的利潤甚至是巨額的。
毓秀和七福晉沒有能耐提前購買江南的新糧,但是去年和前年的陳糧卻買了不少,本來只是試試運氣而已,所以總共也不過五千石的糧食,反正糧食這東西雖然豐年有可能被貶值,卻一定不會被爛在庫裏,頂多也就是賠點銀子而已,折不了本。
如今北方米價上漲,毓秀和七福晉鋪子裏的糧價自然跟着市場的價格來,陳糧倒手一賣,從收糧到賣糧,攏共都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便獲得了兩萬五千多兩的利潤,真的是暴利。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兩萬五千兩白銀,要知道親王的年俸也不過10000兩,像胤祺這樣的貝勒,每年的俸祿只有2500兩,當然文武大臣的俸祿那就更少了,正一品文官年俸只有一百八十兩銀子,也難怪那麽多大臣戶部借銀,實在是收入太少了,除非祖上有基業,或者有灰色收入,不然指望俸祿養家的話,那日子可就只能往清貧上過了。
毓秀和七福晉五五分成,每個人分得一萬兩千兩,剩下的就用來打賞了,畢竟就算賣糧是一錘子的買賣,之後她們又不是不做生意了,日子過得無聊,總得找些事情來打發時間。
其實紫禁城中的人,日子過得充實的沒幾個,康熙是手頭的事情太多,沒多少時間用于玩樂,宮裏的娘娘們,已經出宮開府的阿哥們,還有這些福晉、格格、侍妾,有一個算一個,都只能找事情消磨時間而已,打葉子牌、抄佛經,甚至勾心鬥角無一不是太過清閑的原因,就像阿哥參與奪嫡一樣,若真是忙得不可開交了,哪還有功夫做這些争權奪利的事情。
當然了,康熙并沒有讓成年的阿哥閑着,多多少少都有職務安排,只不過權不敢放大了,彼此之間又相互制肘,精力多用在內耗上了,真正俯下身子來踏踏實實辦事的沒有幾個,除非不怕得罪人,也不怕被猜忌。
四爺是為數不多的,真正踏踏實實做事的人,這一點胤祺深有體會,只不過過于較真的性子,再加上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四爺在群臣和兄弟當中名聲并不好,甚至有些不合群。
不過太子爺卻挺喜歡他這位四弟的性子,用的好了,無疑是一把好刀,像是這次監國,功勞是太子的,大局也是太子來操控,但是這其中細碎的瑣事,尤其是得罪人的事情,比如接駕的銀子,那基本上全都交給了四爺。
戶部沒有多餘的銀子,內務府就算有,那也早就進了太子的毓慶宮,誰讓內務府總管就是太子的奶公淩普呢,皇上此舉本來就是為了補貼太子,只不過淩普做的太過,幾乎把內務府變成了太子的內庫,哪還有銀子另作他用。
四爺雖然性子較真,又講究辦實事,但真不是容易犯軸的那種人,更不是沒腦子的人,戶部是他的大本營,他還不至于為了接駕的銀子,就把戶部的官員得罪死,更不至于跟內務府杠上,不然的話,就算真的把接駕的銀子給挪出來,那也是得不償失。
所以太子催的緊,四爺就來來回回的戶部、內務府兩邊跑,只不過态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強硬,喝喝茶、聊聊天,意思到了就成,再是耿直公正的人,做事情也不會一味的直來直去,更何況四爺本就是一個外方內圓的人,肚子裏的那些彎彎繞可不比誰少。
最終,在三方來回扯皮的情況下,太子不得不上奏康熙,詢問接駕銀子一事兒,直到康熙的批示下來,四爺才奉旨辦事,而且辦的利利落落、漂漂亮亮。
朝廷中的政事,毓秀就不清楚了,而且她也不關心這個,反正最後的贏家是四爺,就因為她們家這位爺,最後可是被封親王、壽終正寝的主兒,不需要擔心将來的日子怎麽過。
五月十七日,南巡的隊伍終于返回京城,而毓秀肚子裏的胎兒此時已經有七個半月了,本來身材就比較豐腴,如今更是胖成一顆球,又白又胖,像一個大肉包一樣。
Advertisement
胤祺第一眼看見自家福晉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去扶人,而是揉眼睛,說實在的,他之前也見過孕婦,像直郡王福晉連生四女一子,而且每次懷胎都萬衆矚目,想不看見都難,不過人家懷孕可不跟自家福晉一樣,人家是光胖肚子,四肢仍然纖細,甚至臉上都沒長多少肉。
但是到自家福晉這兒就不一樣了,胤祺沒有辦法形容到底有多圓潤,但是目測少說也得有160斤,比他都要重了。
長這麽大,胤祺不是沒見過胖子,只不過他見到的胖子基本上都是中年發福的官員或者管家,從未見過哪個女人胖成這樣,雙下巴都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