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這還是這段時間以來, 汪嘉跟蕭绮說過的最多的一次話,她們已經很久沒聊過未來規劃和人生了,更不要說交心。

汪嘉的意思是, 她現在每天做的事都是完成命題作文, 為了之昀的風格而設計、創作, 而不是為了她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一點國內外的設計環境是非常不同的,國外的設計師被品牌聘請,會由設計師發起一場颠覆的革命, 這也是國外大牌最流行的“起死回生”的方式,比如Dior、Gi、Celine、Kenzo等等。

或許在一些人眼裏, 這些牌子過去也沒有“死”, 但不可否認的是, 新人總監率領的團隊,給品牌進行的大換血,确實擴展了市場。

品牌尋求的是穩定發展,但如果長年穩定,長年不該換風格, 又會面臨用戶越來越少的窘境, 這個時候在原有的風格上做調整,已經是換湯不換藥, 意義不大了,非得傷筋動骨,不破不立。

這樣的窘境投射到設計師身上也是一樣,設計師也會遇到瓶頸,也會面對命題作文而逐漸失去生機。在品牌的大風格面前, 小設計師只能自我調整, 讓自己去适應品牌, 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發揮。

這就像是伴唱、合唱做得再出色,也永遠不會成為舞臺中央的主角,因為伴唱、合唱這個職業就是去個性化的。

這兩年,汪嘉已經逐漸感知到自己正在被同化,甚至開始麻木。

她也萌生過,算了,不如就這樣吧,做個大品牌的小設計師也挺好的,躺平就行了。

可是每當這樣的自我說服出現,緊随而來的便是強烈的不甘心,她還想再搏一搏,沖一沖,去外面的世界經歷一下風吹雨打。

汪嘉說:“其實我知道再這樣下去,終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新人設計師更有活力、幹勁兒,靈感充沛。我仗着和你的關系,仗着在之昀的資歷,只要用心維系,大概還能多茍延殘喘幾年。可我不甘心啊……”

聽到這裏,蕭绮終于明白了症結所在。

她也是有點大意了。

汪嘉的情況應該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或許她是有感知的,卻沒有當回事。

蕭绮問:“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刺激你生出這個念頭的,還有任熙熙,對麽?”

汪嘉有些怔忪,卻沒有回避問題,只是驚訝于蕭绮這麽快就猜到她最不願意正視的事實。

汪嘉十分艱難地說:“任熙熙,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有我沒有的天分。設計真是需要天分的,後天努力也可以做到一些成績,但天分沒有就是沒有,這個真的比不了。”

或許,汪嘉對于任熙熙還有一點嫉妒的成分,這也是難免的。

別說是汪嘉,就是蕭绮如今什麽都有了,有時候看到任熙熙的設計草稿,心裏都會忍不住感嘆。

而最主要的是,任熙熙比她們年輕,雖然現在的設計風格還不成熟,但假以時日,必會大放異彩。

蕭绮甚至可以“看到”未來,如果說之昀有一天也要迎來一場革命的話,任熙熙就是主導的人。

蕭绮問:“所以,你想趁着自己心裏還有一團火,趁自己還沒有完全放棄的時候,出去再搏一把?”

汪嘉點頭:“雖然你經歷過創業失敗,但我相信,你還是想再嘗試的。”

蕭绮又問:“那要是你和我一樣,也失敗了呢?”

汪嘉自嘲的笑了:“那也是我自找的,我沒有遺憾了。”

……

對話之後,蕭绮和汪嘉一起返程。

在路上,汪嘉還反過來勸蕭绮,這波輿論的實質傷害應該不會有之前的嚴重,所謂的“性騷擾”更是無稽之談,只要網友們知道蕭绮和姜禹是前夫前妻,如今複合了,謠言便不攻自破。

蕭绮聽了只是笑笑,随即說:“你啊,還是小瞧這件事的威力了。文章題目不大,但內容卻可以指向很多東西,就看有沒有人趁火打劫了。”

汪嘉不懂。

可蕭绮并未多說。

事實上,她已經嗅到了“麻煩”的味道。

設計部的其他人自然不會明白,蕭绮所謂的“麻煩”根本不在外界。

事實上,就算她和姜禹沒有結過婚,她也不怕這些謠言,職場性騷擾就更可笑了,還不知道是誰占便宜。

很快,就有之昀的設計師上網澄清,說之昀內部都知道,蕭總監和姜總的關系是前夫前妻,兩人最近複合了。

而且蕭總監才不是靠美色上位,她本來就是“上位者”,她家裏和姜總是門當戶對。

這些話一經流出,很快就渲染擴散,此前因為到底是職場性騷擾還是靠美色上位的讨論,仿佛瞬間鬧了個大烏龍,合着兩者都不是,就是人家小兩口“半推半就”。

這下,網友們的口徑也統一變了。

有的說,散了吧,都散了吧,人家夫妻情趣,咱們起什麽哄?

有的說,這黑子太不專業了,都知道蕭總監創業失敗了,竟然不知道人家自己就是資本?

還有的說,所以說資本也會失利,我心裏突然平衡了,市場是公平的。

下面有人回,哪裏公平,可能是人家根本沒好好玩,也可能是開個公司洗洗錢,娛樂圈就有的是這樣的“玩票”公司,拿大老板的投資,找個管事的,聘幾個員工,“努力”幾年,做出來幾部票房一日游的電影。

當然,也有人說,原來這麽年輕就坐上總監的位子,不是傳說故事,也不一定要靠美色,說白了還得會投胎,我等凡人就不要做夢了,還是洗洗睡吧。

最後還有人提到之昀的衣服和售價,說難怪之昀的标價基本在四位數,有的五位數,原來是一群有錢人在操盤,在他們看來錢就不是錢啊。

就這樣,事态又有了新一步的變化。

盡管任熙熙和程堯東的消息,因為蕭绮的背景而淡化,但就因為蕭绮的身份浮出水面,又令這場輿論出現新的走向。

網友們讨論的重點,很快就變成了普通人努力到底有沒有用,如果比你有錢比你有背景的人比你還努力,那你努力做什麽,你躺平吧,反正不管你努不努力,你都會成為“奴隸”。

努力=“奴隸”。

這聽上去真的心塞。

還有人拿出一個比喻,還提到一個歐洲冷門電影,說電影篇幅不長,前面二十幾分鐘沒有一句臺詞,表現的就是一個老漢在惡劣天氣裏趕驢,驢的眼睛被蒙住了,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它看到四處望不到盡頭的“無望”,就不會前進了。

等到老漢回家,就和女兒一起啃土豆,一人一個,這是他們一天當中唯一一頓正餐。

附近的城鎮距離他們太過遙遠,而他們就住在陋室裏,臉上沒有一點笑容。

跟着,這個網友提出疑問,請問我們普通人是那頭驢,還是這對父女?

有人說,我寧可做那頭驢,起碼不用面對現實。

也有人說,年輕時候是那頭驢,年紀大了看明白了,就是那對麻木不仁的父女。

那麽,又是誰蒙住了驢的眼睛呢?

有人說,資本圈其實很小的,按照二八定律來說,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資源,他們當然不希望擴展到百分之二十一,很有可能上來一個人,就要擠掉一個位子,所以這些資本是很怕普通人上位的。

接着就有人提到韓國和美國的貧富差距,分析說為什麽美國對于普通人的教育是玩樂教育,把每個人都養的跟大傻子一樣,這樣那少數受到精英教育的人,才好管理下面的人。

不過美國的政治不符合國情,便有人提到國內。

京城有圈子文化,你再努力,也要先學會混圈,好資源早就被圈子壟斷了。上海是“留洋”一般的小資文化,外來的想要融入會很艱難,你要從觀念上去打破一些東西。可能适合年輕人創業的也就是廣深了,特別是深圳。這裏幾十年前還是個漁村,所有來這裏奔前程的都是外來者。這裏有的是資本,他們是來找人才的。這裏也有的是人才,只要你夠出挑,就有機會拿到錢。但反過來說,這裏也很內卷,你努力,有人比你還努力。可你努力了,或許還能看到一絲希望。

其實話題聊到這裏,已經和之昀沒什麽關系了,但因為之昀的內部結構而引發的一些讨論,卻在短時間內迅速蓋過了此前“民族企業”的形象。

網友們對“民族企業”的肅然起敬,也漸漸變成了資本多做善事回饋社會是應該的。

加上天然的“仇富”心理,以及人們更願意相信負面的東西,很快就有人說,這應該是幹虧心事幹多了,怕遭到報應。

當然,這些讨論并非全都出自純網友的自發,裏面帶節奏的占了三分之一,水軍的力量無孔不入。

什麽是輿論的力量?為什麽說造謠的成本和辟謠的成本不成正比呢?謠言的輻射力會非常廣,一旦印象或認知坐實了,那麽此後十年都會被人提起。

……

蕭绮在家休息了半天,自然看到了網上的留言,也回了家人的電話。

面對這些有人可以扇動的輿論,她很快就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造勢者絕不止一家,而且有的是為了抹黑品牌而來,有的則是沖着內部結構而來。

抹黑這一點,她倒是不驚訝,之昀經營的有聲有色,穩坐一線品牌市場,下面的弟弟們以及對家肯定都想把它拉下水。

走好運的時候,人家知道拉不動你,就按兵不動,可任何人都有走背字走黴運的時候,一旦時機來了,那就是牆倒衆人推。

至于內部結構……

單從蕭绮之前接到的陳可那通電話,她就明白了一二。

陳可的意思是,就算她和姜禹感情再好,也沒必要繼續留在之昀蹚渾水。要是複婚了,那還說得過去,也算是夫唱婦随,一起經營小家的買賣,可如果她堅定不複婚,那就沒必要賠了面子和裏子瞎折騰了,又不是蕭家的産業,犯不上啊。瞧瞧,這被潑了髒水,還被人扒了底,連老爺子都過問了。

蕭老爺子的脾氣蕭绮是知道的,他在乎名譽、名聲、名氣,就像在乎場面、情面、體面一樣,蕭家做事一向低調,不走外放路線。

哪怕是蕭家最“高調”的蕭歆,投資了經紀公司,也只是做個幕後資本。

這層道理蕭绮明白,你的存在感越低,越透明,你做事的危險和風險就越小,如果對手都不知道你的存在,那就談不上害你。

蕭绮已經有了預感,在陳可之後,很快她就會接到蕭家的消息。

只不過将消息帶給她的,倒不是蕭家其他人,而是姜禹。

當晚,蕭绮在別墅裏見到姜禹。

兩人還沒有對話,只對了一下眼神,她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她知道,姜禹開了一天的內部會議,他忙着平衡各方面的聲音和意見,他應該很累了。

蕭绮率先開口:“不管你要談什麽,都要先洗個澡,吃飽肚子。宵夜在鍋裏熱着。”

姜禹扯出一抹笑,上前在她唇上印下一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