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百萬貫

王雱離開之後沒多久, 蘇轼就到了。

明遠還挺慶幸的,畢竟蘇轼是舊黨,不止一次上書反對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如果蘇轼與王安石的大衙內面面相對, 尴尬的就是他這個主人。

然而蘇轼與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相處起來卻毫無壓力, 笑眯眯地稱贊起蔡卞在殿試上得到狀元的那篇文章。這讓明遠和蔡氏兄弟都舒了一口氣。

蘇轼晚到,自然是因為開封府推官要忙的公事繁多, 不似王大衙內的經義局那般清閑。他一到明遠家中,就拍着肚子嚷餓。

天氣兀自熱着,明遠就又讓人把事先準備好的冰粽取來。

這冰粽其實就是煮熟的粽子,但是這個時空裏沒有冰箱, 而汴京城中各家冰窖也還沒有開窖售冰。明遠家中的仆從就把粽子盛放在小木桶裏。然後吊在井中,和浮瓜沉李是一個做法。

浸涼的粽子取出,明遠便親自為蘇轼剝去粽葉,然後在白嫩的粽芯上淋上蜂蜜。

蘇轼吃得頭也不擡。

一旁圍觀的人們也大多沒想到,文章動天下,名滿汴京城的蘇轼蘇眉州,竟然是這麽一副吃相。

蔡卞望着蘇轼,又在發呆;蔡京臉上的招牌笑容并未更換。

倒是種建中與賀鑄相互看看, 都覺得蘇轼的吃相很對他們的胃口。

這兩位原本都是武職出身, 對“吃”也有着一致的認識:大塊吃肉、大口喝酒, 見到喜歡的吃食就大快朵頤, 蠍蠍螫螫的做什麽?

明遠卻只管問蘇轼覺得他的冰粽怎麽樣。

蘇轼只答了四個字:“饑——火——全消!”

即便只有四個字, 也有“雙關”在裏面。蘇轼在誇這冰粽, 既解了他腹饑肚餓,又令他暑意全消。沒有比這更好的餐食了。

明遠頓時嘴角上揚, 露出好看的笑容, 仿佛聽到了這世界上最好聽的贊賞。

Advertisement

蘇轼望着食盒中盛放的白色冰粽, 忍不住感慨:“同樣是白米飯,做成粽子,便美味如此。想蘇某當年入京趕考,身無長物,囊中亦羞澀,只住在小客棧裏溫習,每天兩餐,飯桌上只有白米飯、白蘿蔔和鹽,便是一天混過去了……那時某每天自嘲,說某吃的是‘三白飯’。”

三白飯?

衆人都是一愣:這又是什麽特別的飲食?

但随即回想起蘇轼剛才說過的:“每天兩餐,白米飯,白蘿蔔和鹽……”

原來竟是這“三白”呀!

衆人一時唏噓:原來名滿天下的蘇轼,在取中進士之前,竟然過得也如此拮據。

明遠見氣氛有點沉默,突然伸手一拍額頭,道:“哎呀,原本今日我也該請蘇公吃‘三白飯’的才對!”

咦?——衆人一聽,怎麽明遠家又能拿出一個“三白飯”了呢?

只見明遠匆匆而去,自去廚房取了一樣物事——是一只小缸,看樣子是家常陳放腌漬小菜用的。

這一只小缸擺到蘇轼面前,這位生性開朗的性情中人探頭一瞧,突然指着明遠哈哈大笑:“好!好一個‘三白飯’!”

明遠也笑着點頭,将缸裏的物品展示給衆人。衆人一看,卻是一小缸醋漬的藠頭。

蔡京這時也已經想明白了:“原來是這樣的‘三白飯’。”

“藠”這個字中就有三個“白”字,再配上飯,可不就是“三白飯”了?

明遠和蘇轼,都能給樸素無華的餐食起上同一個別致的外號,偏生還讓人浮想聯翩,以為是什麽頂頂新奇的美食。

“我來之時,各位似乎正在讀着幾張仿單?”

蘇轼待衆人笑過,轉移了話題。

“對!”

明遠趕緊将剛才大家翻看的,各家瓦舍的“節目單”拿了出來。

“子瞻公不妨替我們參詳參詳,今晚該去哪間瓦舍。”

蘇轼拿來那些節目單,頓時哈哈一笑:“難為遠之,竟收集了這麽多瓦舍的仿單。”

“只不過,某可不願每天去街面上讨來仿單,一家一家地翻閱。如實有什麽人,能将這仿單都收集全,編成一本印出來,遞到某手裏,那我蘇某人,就舒服喽!”

“這怎麽可能?”

聞言,其他人一起笑了起來。

“如今這些瓦子的‘節目單’可是每天都印。據說是前一天晚上送去刻印坊,第二天早晨再印出來了。若是按照蘇公所說,豈不是每天都得有人等在瓦子門口,等那節目單一出來,編成一本,再送去刻印?”

賀鑄一看就是個往娛樂場所跑得勤的,對這些事門清。

“等到印出來,恐怕也已是兩三天後,瓦子的‘節目單’又換過了。”

“也未必要刻印。”

蔡京淡淡地說。他此前剛飲了湯茶藥,此刻用手巾子輕輕在嘴唇上按了按。

“只要在汴京中有權,或者有錢,那些瓦子每天會派人把這‘節目單’直接送到府上來。”

“據在下所知,馮京馮樞密家中,王珪王參政家中……”

蔡京轉過臉來望着明遠:“當然還有我們遠之兄這裏,都是不需要每天自己去收集這些仿單的。”

明遠微笑着點了點頭。

的确,各家瓦子每天都會把節目單送來他家裏,而且人人都盼望着明家的管家通知他們一聲:今晚去你們家的閤子。

然而,他也确實不需要自己去收集各家瓦舍的“節目單”。這些東西都是他的刻印坊印出來的。

蘇轼聞言頓作愀然不樂狀:“某每次去勾欄,連賞錢都不肯多給一文,确實也不值得瓦子專門給某遞來仿單一看。”

明遠卻笑着起身,去了書房,取出一張比尋常書頁和仿單都要大上兩三倍的紙張,遞到蘇轼手中。

“子瞻公請看這個,是不是就是您想要的?”

蘇轼接過來一看,只見最右側印着四個油墨淋漓的大字:“汴梁日報”。這四個字一旁,正寫着今日的日期,熙寧三年庚戌年五月初五。

蘇轼只掃了一眼內容,便驚奇地出聲:“咦,真的有!”

只見那紙張的版面下方有一方欄目,欄目最右印着一行加粗的文字:“今日瓦舍節目一覽”。然後是小字,列出了各家瓦子在晚飯後觀衆最多的“黃金時段”裏上演的主打節目。

一時間人人都來了興趣。蘇轼将一家家瓦舍的名字報出來,蔡京等人就去翻看“節目單”核對,一張張對下來,竟然一個不錯。

“這我就不明白了。”

賀鑄指着蘇轼手中的《汴梁日報》,問:“這各家瓦子的仿單,都是今天一早才印出來的。這張東西,卻又要人去整理,編排,再送去刊印,這……怎麽這麽快的?”

種建中在一旁已經想明白了:“這刻印仿單的,和刻印這張‘報紙’的,是一家呗!”

明遠頓時嘻嘻一笑。

一下子整個院裏的人都明白了。

敢情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既印出各家瓦子的“節目單”,又能印出彙總所有信息的“報紙”,這樣的刻印坊只有一家,就是明遠名下的。

蘇轼托着這份他生平頭一次見的“報紙”,飛快地閱讀上面的內容。

“今日前往孫羊正店用飯,奉送雄黃酒與時令粽子。”

“遇仙正店開售冷淘②……”

“宣德門外太平坊某戶丢失貍奴③一只,戶主願償二貫求送還……”

讀慣了各種聖賢文字的蘇轼,從“報紙”上擡起視線,用懷疑人生的眼光望着明遠。

“遠之兄弟,這……”

蔡卞已經直接從蘇轼手中接過這張“報紙”,匆匆掃過,塞給身邊的蔡京,笑着說:“這就是市井文字。”

“對,這就是市井文字!”

明遠豎起大拇指,給年輕的狀元公點了一個贊。

蘇轼還是沒能從他的震驚中醒過神來,問明遠:“遠之,你又為什麽要刊印這個?”

他指着蔡京手裏的“報紙”,喃喃地道:“日報日報,難不成日日都要印?”

“對,日日都要印。”

明遠斷然答道。

“這就是市井小報,是為升鬥小民傳遞信息之用。上面刊登的,也都是一些雞零狗碎,雞毛蒜皮的小事。哪裏開了新店,哪裏招工人夥計,瓦子晚上上演什麽節目……”

“但只要裏面的消息對本地百姓有用,這報紙辦來就有意義。”

蔡京這時已經将報紙讀完,随手将報紙遞給身邊正翹首等候的賀鑄,用波瀾不驚的聲調問明遠:“遠之難道不考慮在上面刊登一些朝中大事嗎?”

“沒有這個必要吧!”明遠雙手直搖,“朝中大事,難道不是有朝報、邸報就夠了嗎?”

“市井中升鬥小民,識字的也不算多,就算拿到了這種‘日報’,恐怕也讀不來吧。”蔡京還是覺得明遠多此一舉。

旁邊蘇轼卻插話了:“不然!市井之中如今識字的人也很多。否則尋常店鋪也就沒有必要挂招牌、招幌之類在店門外了。市井百姓就算讀不了聖賢書,這些日常見到的文字,多半還是能認得的。”

有蘇轼幫明遠說話,明遠頓時笑成一朵花,連連點頭:“就是,就是!”

蔡京說不過蘇轼和明遠兩人,也不動氣,反而問明遠:“遠之這‘日報’,打算公開出售嗎?定價幾何呢?”

明遠笑着搖頭:“不要錢。”

不要錢,免費在汴京的街上派送。

這個答案将院中所有人都震住了,蔡卞依舊在發呆,蔡京的笑意終于不見了,種建中扶着額頭,賀鑄望着他,似乎在問:“種彜叔,你給我介紹了一位什麽樣的朋友啊!”

唯有蘇轼,聽到這個答案之後笑嘻嘻地接話:“可見遠之你是真的有錢!”

明遠:……我這個“免費”策略可是跟1127讨論了半天,好說歹說,才被算成了是“等價交換”的。

他面對一院子驚訝不已的眼神,也不賣關子,慢悠悠地将打算以“廣告”養報社的主意說出來。

“廣告?”

“憑廣告就能養活一家刻印坊?”

每個人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但明遠淡定從容的神情證實了這确實是有可能的。

畢竟明遠又不是個傻子,明知是虧錢的生意還去做。

幾個人都将信将疑着,屬蘇轼最先拈着胡子點起了頭。

“難怪,這‘日報’既然兼有‘廣而告之’的功能,難怪遠之不肯售賣換錢。這不要錢的東西,接受的人自然多。”

明遠雞啄米似地點頭,暗暗感慨蘇轼的反應就是快。

“遠之既然這麽篤定……那麽某便拭目以待。”

蘇轼微笑,給後輩送去寬和而鼓勵的模樣。

明遠也說:“就盼着蘇公哪天也能為小報題上一幅字,或者賦詩一首。小報好借蘇眉公的名氣,在汴京城中推而廣之。”

“元長兄,元展兄,兩位的書法造詣小弟也是仰慕已久,将來《汴梁日報》求字求到兩位跟前,萬望兩位勿要推辭。”

“還有方回兄,若是有新的詞作,不妨也交給小弟刊印,保證一夜之間能在汴京傳唱!”

賀鑄伸手摸摸胡子,有點納悶:初次見面,這位明郎君怎麽知道我會填詞的?

“當然了,各位的潤筆之資一定會按時奉上。”

聽說有潤筆費,院裏坐着的人們相互看看,紛紛笑了起來。

蘇轼笑得尤其不好意思:上回他賣出的全套文集,已經都補貼了家裏,如今明遠又指給他一條賺家用的明路。

座中就蔡京一人還在沉吟。

他斜眼看了看明遠,突然開口問:“遠之兄,辦這《汴梁日報》可是有深意?”

明遠笑笑,沒有答話:當然有深意,只是不能告訴你。

蔡京也只能讪讪地作罷。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