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既種因

既種因

巴蜀之地,有個地方叫慈樂山,與慈樂山隔湖相望有一座緣起山,緣起山下有一個小鎮,取兩座山的其中一字,喚作緣慈鎮,鎮子裏有一戶農家,姓于。家裏人并不多,丈夫于氏,妻子于李氏。

夫妻兩人老來得子,快生産的時候。兩人去湖對面的慈樂山腳下禮佛,祈盼生一個兒子。禮佛回來,到了湖心的時候,于李氏突然下腹不适,回鎮上路途較遠,船夫便忙劃船回了慈樂寺,寺中老和尚心善,為于李氏騰出房間生産。

在佛祖庇佑下,于李氏順利在寺廟裏誕下一男嬰,因為是船至湖心感受到孩子,遂取名于湖心。

不知這于湖心是因為在寺廟裏出生還是其他什麽原因,對佛經有其他孩子所沒有的領悟能力。自會說話,就能熟背《華嚴經》,若是遇到僧人,更是能跟人在佛經上探讨一二。

于湖心八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去山裏砍柴,途中經過慈樂山下的湖泊,這孩子居然說看到那石佛笑了,可常人站在湖邊,是連對岸佛像的輪廓都看不清的。

于湖心十歲的時候,鎮上來了個老和尚,那老和尚得佛祖庇佑,已經兩百多歲了。他來到鎮上,就說要找一個叫于湖心的孩子。

找到于湖心的時候,喜歡得不得了,在于湖心家裏一連住了數日,軟磨硬泡,勸說這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同意他帶這孩子去出家。

于氏夫婦老來得子,況且就這麽一個兒子,自然舍不得。說什麽也不同意這老和尚帶于湖心走。老和尚見于氏父母如此堅決,便不再強求。

只是在臨走前,對于氏夫婦千叮咛萬囑咐,說:“這孩子與佛祖有緣,你們若是舍不得這孩子成佛,就要讓他離佛遠一些。切記,莫要誦經禮佛,早些娶妻生子。成了家,這孩子與佛祖的緣分也就散了。”

說罷,老和尚惋惜地嘆了口氣,只身離去了。

自此,于氏夫婦收了于湖心的經書,不讓他參與任何與佛有關的活動。慈樂山上的禮佛活動,更是讓他避而遠之。

眼看于湖心年歲見長,于氏夫婦便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給于湖心尋一門好親事上。才十一歲,就開始給他相姑娘,比任何一對父母都着急讓孩子成家。

可這于湖心一副孩子心性,怎麽也不同意父母說的那些親事。父親想着孩子興許年紀還小,也不着急,加上父母又寵愛有加,便一直這樣拖着。

時光如梭,眼下于湖心就要到加冠之年,于氏夫婦有些按捺不住了——孩子都已經這麽大了,高低得給他說一門親事了。

可是于氏夫婦家境貧寒,很難找到門當戶對的姑娘,托媒婆說了幾家,都沒能成功。

Advertisement

正巧這年山上桃花開得特別好。鎮上有名的媒人王婆說,讓這孩子常去山裏逛逛,沾一沾桃花的仙氣,說不定能說個好人家的姑娘。

于是于氏夫婦常吩咐于湖心去山裏砍柴,多去山上桃花林裏逛逛。還一再囑咐,砍柴範圍僅限于緣起山,千萬不要到湖對岸的慈樂山上去。

于湖心倒也聽話,每天都去山裏砍柴,砍完柴下了山,在湖邊歇腳的時候,順便去桃花林裏逛。

可日日如此,也沒了什麽趣味。

這天于湖心坐在湖邊,遠遠看着湖對岸那座大石佛,那石佛面容慈愛,一時讓他移不開眼。

石佛腳下桃花盛開,比湖這邊的桃花要茂盛得多,石佛腳下也比這邊熱鬧得多。方圓百裏的人們,都來這慈樂山禮佛。

緣慈鎮上的人也都信這慈樂山上的佛,總有幾家婦人定時結伴來慈樂山上禮佛。于湖心常能偶遇湖上的小船載着幾位婦人來回。

這天于湖心坐在湖邊休息,剛好有幾位緣慈鎮上的婦人要去湖對岸禮佛。見于湖心在這裏,有一個愛說話的婦人便道:“這不是湖心嗎?這是剛砍完了柴在休息?”

于湖心點點頭說:“我娘叫我多在桃花林裏逛逛,沾沾桃花仙氣,說不定能尋一位好姑娘。”

“這邊的桃花哪有仙氣?開得這麽沒精神,你看湖對岸的桃花開得多好,在這老遠都看着眼花。走,去湖對岸,肯定比這邊沾的仙氣多。”婦人撺掇着,要拉于湖心一起上船。

于湖心站起身來,有些猶豫:“不行,我娘說不能去湖對岸,我與佛祖犯沖。”

“你就去看看那桃花,又不是禮佛,哪來沖不沖?走吧。”說着,那婦人就拉着湖心的手上了船。

一直好奇的湖對岸慢慢清晰起來,桃花林裏花兒盛開,香氣悠悠地飄遠,粉紅的桃花把沿岸湖水都染成了粉色。

石佛的面貌也清晰起來,微笑的佛祖看得湖心心裏微微蕩漾,原來這石佛,近看更好看。

石佛腳下,是來禮佛的香客,圍成一圈又一圈,虔誠地跪拜着。

再近了看,那石佛腳下,還有一個打坐修行的俊美和尚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