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朕的兒子們都喜歡一個奉茶宮女

第八章:朕的兒子們都喜歡一個奉茶宮女

康熙自己20歲左右的時候,言不由衷的樣子也是這模樣。他也不點破若曦的心思,只覺得回頭直接下旨将她指給老八做側福晉就行了。瞧着這兩人也不是沒有情意的,畢竟偶爾還鴻雁傳書呢。

眨眼就到了康熙四十八年。

康熙決議要給胤礽留一個幹淨的朝堂,因此有意用胤禛來整頓吏治。然而康熙又不能完全放心胤禛,便将胤禟、胤祯等也留在京與胤禛互相牽制。可謂是一手平衡術玩到了極致。

老八在朝臣之中頗有賢名,康熙擔心所謂的八爺黨在後面拖後腿,便讓胤禩伴駕去塞外。同時想着胤俄、胤祥的嫡福晉都是蒙古格格,便讓他兩也跟着去。

胤礽想起自己上一次在塞外惹出的一系列事情,暗暗告誡自己此行可不能再飛揚跋扈,同時也記起康熙的教誨,因此打算借着這次關系和老八他們緩和緩和。

這是若曦第二個去塞外,遠比第一次放松,又有八阿哥在旁,可謂是十分舒心。

六月,皇帝帶着胤礽、胤禩等一幹人就抵達了熱河。

剛一到,康熙就帶着諸位阿哥和蒙古各部的王爺進行會面,直言要盡情盡興。

胤礽瞧着康熙高興,當下也表示道願與蒙古各公同樂。

康熙正準備應下,卻聽到下面有個蒙古漢子說喝酒也要找對對象,一下子指出胤礽不是他的知己,更是與胤礽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話算是當衆下了胤礽的面子,胤禩、胤祥看着情況不對,忙出來打圓場。

胤禩、胤祥一打圓場,那漢子倒是與這兩位相談甚歡。

胤礽被幾個人弄得頗為尴尬,今個兒這局面追究起來便是他上次擅自騎了蒙古敬獻給皇阿瑪的禦馬,下了蒙古的面子。雖然原先是他的錯,但皇阿瑪都不計較,這些人計較什麽。

康熙也琢磨出蒙古各部這是派了個年輕人出來讨公道,他若是罰了,不合适。不罰,胤礽心裏不痛快。同時也覺得蒙古各部當着他的面,都敢下胤礽的面子,擺明了是将當朝太子不放在眼裏。自從葛爾丹被滅和多倫會盟之後,蒙古諸部哪個膽敢造次。

在心底裏記了一筆,康熙才臉色一緩,當下便将本次出行的目的改成了閱兵震懾。

Advertisement

康熙這邊恩威并施檢閱蒙古,胤禛在京按着康熙的旨意處理了太子黨與八爺黨。

胤禛心裏猜測康熙的意思,覺得按照皇阿瑪的想法,太子和八弟門下凡是仗着太子和八弟之勢魚肉百姓的全部抄家革職查辦。若是有正正經經辦差的,八弟那幫人要麽調任出京、要麽明升暗貶,太子那幫人不必管。

可憐老八塞外一行回來後,勢力大受打擊,別說太子之位了,手底下都沒幾個能用的。他又想想自己,瞬間覺得還不如八弟呢,手底下的人全是皇阿瑪安排給太子的人,哪裏有自己人,離太子之位更遠。

更何況,根本看不出康熙有廢太子的意思。除了太子,康熙這幾年對弘皙的教養十分上心,那架勢一看就知道是在培養皇太孫。

就譬如整頓吏治這事,皇阿瑪怕太子得罪人,因此将太子帶在身邊,而他卻要在京城幹着苦差事。萬幸太子對他還不錯,至少以後太子登基還能得個親王爵。

留在京裏的胤祯看着情形越來越不妙,當下就喬裝打扮出了京城,一路快馬加鞭趕到熱河,想着把京裏的情形告訴康熙。

胤祯到熱河之後,與胤禩還沒說上幾句話,便被帶到了康熙面前。

原來是胤礽手底下的侍衛聽着太子吩咐,一直盯着胤禩。一發現胤祯與胤禩會面,當下就禀告胤礽了。

胤礽一聽,原本是打算自己處置了這事,但想了想還是去禀告康熙了。

康熙大晚上被胤礽禀告這事,只覺得不可思議。萬佛啊,十四有沒有腦子?當即讓李德全帶人在不驚動旁人的情況下,将胤禩與胤祯悄悄帶來。

兩人一到,康熙就一碗茶盞朝着胤祯砸去,胤禩擋了,誰料直接砸在胤禩的額頭上,頓時那血就下來了。

當下幾個人都愣住了。康熙沒想到胤禩用額頭,當下罵道:“蠢貨,那是茶碗,你腦袋是鐵的?”又朝李德全:“叫太醫,給胤禩包紮。”

胤祯一看胤禩連頭的都破了,當下求康熙:“皇阿瑪,都是兒臣的錯,與八哥無關,求皇阿瑪息怒。”

胤祯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康熙就更氣了,“與他無關?你私自出京不是同他說京中的事嗎?”

胤祯一聽這話,“皇阿瑪,四哥在京城仗着您的旨意肆意妄為,兒臣不服。”

胤祯性子單純,非黑即白。胤禩對他好,他自然會加倍對胤禩好。康熙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但有些話不能對胤祯說,看着胤禩的腦袋被包好了,當下便對帳內所有人說:“你們都下去,胤禩留下。”

胤礽想留下,但康熙不想增加胤礽與胤禩之間的芥蒂,執意将他轟走了。

康熙不說話,胤禩除了跪下請罪也不敢說別的。

一時間,圍帳內竟是靜的連根針掉下來都能聽到。

康熙有意晾着胤禩來敲打他,直到看見他臉上都開始泛着白才叫還跪在地上的胤禩起來,“坐吧。”又瞧了瞧他腦袋上的一圈白布,“朕力道大,你好仔細留神,別有什麽後遺症。”

胤禩難得聽到康熙關心他,當下謝恩:“兒臣謝皇阿瑪關心。”

康熙瞧着他的臉色,覺得還行,繼續道:“老四在京裏的動作都是朕的意思。胤禩,你從小聰慧,什麽事能做,什麽事不能做,你都明白。”

“朕兒子多,但真正能猜透朕心思的人,只有你和胤禛。但有一點你比不上胤禛,那就是胤禛知道朕疼寵太子,所以從不會跟太子對着幹,但你會。”

康熙目光冷冷盯着胤禩,結合這話裏話外的意思,胤禩立馬跪下說不敢,“兒臣自幼尊重太子二哥,不敢與太子爺相争。”

他這話連弘皙都不信,更別說康熙了。

胤禩這幾年是沒有明着争,但不是不争。

康熙不想把話說的太明白,但瞧着他腦袋上的傷,想起從前為了徹底斷絕胤禩争儲位的心,罵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還說與胤禩父子之恩斷絕。

“你有沒有這想法,自己心裏清楚。朕知道,你也是皇子,不想混吃等死可以,想辦差往上走也可以,哪怕想争也可以。從貝子、貝勒、郡王乃至親王爵,只要你差事辦得好,朕都可以封。但唯獨不能争太子位。”

“更何況,你争得過嗎?”

“太子雖然為人焦躁,但是大錯是沒有的。對你們兄弟,縱使沒什麽太大的情分,但也不會記恨你們。你現在跟他争、跟他鬥,你覺得他繼位以後你能有什麽好下場?”

康熙這話裏的意思幾乎是在明示胤禩,皇帝什麽都知道,但皇帝不在乎。

對康熙來說,這些不怎麽安分的兒子要争太子位,那麽他也不介意将這些兒子當做太子的磨刀石。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太子這把刀磨斷了就行。至于其他人什麽下場,他也不是很在意。

胤禩聽懂了康熙的意思,但這一刻他寧願他沒有聽懂。

康熙又安撫性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朕疼愛太子,對你們雖不及太子,卻也算是一視同仁。老九、老十、十四都與你關系很好,你對他們也是一個稱職的哥哥。今天你可以為胤祯擋朕的怒火,明天你也會為老九、老十求太子饒了他們。他們幾個聽你的,所以朕希望你別帶着他們落得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朕是你皇阿瑪,朕在位,你和他們可能不好過,但朕不會要了你們的命。日後換了胤礽在位,你覺得他怎麽看你們這些致力于拉他下馬的弟弟?”

太子處事,有時候不周到,所以他希望胤禛、胤禩兩人與太子關系和睦,共同輔助太子。

“朕言盡于此,你好自為之。也去跟胤祯說,讓胤祯不要回京了。”

康熙說完就出了門去找胤礽,怕胤礽心裏對胤禩、胤祯這些人有芥蒂,想着去安慰胤礽。

這想法一出,康熙真覺得自己每天除了朝政還要處理兒子們之間這些事情,能活到這麽久,都是他身體好。

胤礽在帳篷內正在感慨皇阿瑪下手真狠,又忽然想到先前被康熙打了一巴掌的事,頓時覺得康熙對他還是手下留情的。

胤礽想完康熙,又想到胤禩與胤祯,哎,他的這些弟弟真是不省心。

康熙的到來打斷了胤礽的思考。

“兒臣給皇阿瑪請安。”

康熙握着胤礽的胳膊,扶起他,“起吧,胤禩和胤祯的事,你不要放到心裏去。朕來處理。”

“蒙古各部,你怎麽看?”

胤礽的妻妾裏沒有蒙古各部的勢力,康熙本次塞外之行還打算給胤礽挑一個蒙古貴女。

“啊?”

胤礽沒想到康熙的話題轉的這麽快,當前便說:“皇阿瑪,您都看見了蒙古王爺是怎麽對我的了。”

胤礽心裏能對他們有好感才怪了。

康熙估摸着也是,“聯姻而已,朕的後宮也有蒙古來的後妃,你不喜歡放那當個擺設也行,就像鹹福宮的博爾濟吉特氏。那個蒙古将軍,你瞧他不順眼,回頭尋個事降職就是了。”

康熙怕胤礽體會不真切,“對蒙古,你要拿出太子的氣度。恩威并施。就像朕對葛爾丹那樣。”

胤礽剛想說,您對葛爾丹只有威,哪有恩?您只會和葛爾丹打仗,最後活生生把人逼死了。但又怕康熙聽了這話罵他是哪頭的人,也就閉嘴了。

康熙說到葛爾丹,又叮囑胤礽:“準噶爾始終存在不臣之心,葛爾丹死,準噶爾仍在。。”

胤礽聽懂了康熙的意思,“那您為何不繼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