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第三十八章:朕一刀砍了和太子厮混的下人

康熙見他這個樣子,心想胤礽如今是年紀不大,酒量也不行,抱起他就放在床榻上了,“梁九功,你去跟太子那邊的人說一聲,太子今晚睡朕這。”

魏珠見皇帝給他使眼色,便跟着皇帝出去,一板一眼地将今晚太子與胤禔的對話跟皇帝說了。

康熙聽完,看在胤禔如此乖覺的份上,覺得給胤禔封爵的事也不是不行,讓胤礽全權做主便是了。

福全奉命監國,得知皇帝回京,直接率領群臣出城五十裏候着康熙與太子。

皇帝這次出征,一連幾個月都在外頭。如今好不容易回來了,又靠近年關,也放松不了,還得忙着聽福全的奏報。

胤礽倒是記得他說出口的話,除了他阿瑪的論功行賞,又親自拟了诏書,封了胤禔為固山貝子。

貝子爵位,是皇子爵位裏頭最低的,胤禔也不介意,分別去乾清宮和毓慶宮謝了恩。

如今戰事停歇,四海安定,康熙打算讓百姓休養生息幾年,待國庫充盈後,他自己便早早退位。于是康熙時常帶着胤礽,讓他兒子在澹寧居處理政事。

胤礽天天在他阿瑪眼皮子底下晃悠,這一晃便到了康熙三十年。

四阿哥胤禛在這一年夏季出生,康熙便給德嫔提了位分,封為德妃,讓她自己去養兒子。康熙不想交給皇貴妃或者貴妃養,就是怕把這兩人的心給養大了。

胤礽如今的歲數,也有十七八歲了,康熙估摸着是時候該娶親了,卻不想胤礽不願意。

康熙難免有些疑惑。

不應該啊!他兒子在男女之事上一向子放得開,氣得他後面弄死了好幾個。

因此康熙只當胤礽是臉皮薄,“年紀不小了,先挑個側福晉。”

胤礽便跟康熙說了他的長子與嫡子論,“阿瑪,我不想我的長子将來和胤禔一樣,我做不到。”

Advertisement

他這話,讓康熙無法反駁,只能說道:“那就直接娶太子妃?”

胤礽見他阿瑪如此通情達理,當下便說:“阿瑪,今日的奏折我來批吧?你歇一天。”

康熙擺手,指着那堆奏折說:“去,都在那。”想着胤礽愛偷懶,康熙又說道:“不準只寫一個‘閱’或者‘準’。”

胤礽聽到這話,嘟嘟囔囔:“我才沒有這麽懶。”但有些折子也确實是廢話連篇,除了寫“閱”與“知道了”,他還能寫什麽?

胤礽的太子妃石氏,康熙是從名門望族挑的。石氏除了容貌上差了些,其他都很好。管理後宮那些年,也從來沒出過什麽錯。

康熙這輩子也沒打算讓胤礽早早成親,年紀太輕,生出來的孩子也容易早夭,沒有必要讓胤礽遭受喪子之痛。

但他還是提前下了旨意,讓梁九功去石府傳旨,直接定下了這婚事,安排在康熙三十四年完婚。

胤礽對這樁婚事沒有意見,康熙敬重他皇額娘多年,言傳身教之下,胤礽自然而然期盼他與太子妃琴瑟和睦。

婚事一定,康熙覺得只要胤礽再磨煉幾年,他就能安安穩穩退居二線。

他想得好,卻不想事情總有些波折。

靳輔在黃河折騰着賣地,他本意很好,說是把涸出來的田地或賣或租,交給百姓,讓他們有良田。

康熙因為河道銀子花費得多,雖然知道有人反對,但還是準了整個事,畢竟能少花一點是一點。

然而如今這地,賣着賣着,倒是賣出來個是非來。

有人圈地了!

京裏的豪門去買了許多良田,又強迫兩岸百姓租種,佃銀也十分高,搞得怨聲載道。

康熙接到密報的時候,下意識就懷疑到了明珠、索額圖身上,這倒不是他不信這兩人,而是單純因為這兩人有前科。

這事不小,胤礽得知此事後,第一時間就來和他阿瑪商議。

康熙有意給胤礽練手,便說道:“保成,此事不小。你身為太子,要不要親自審理?”

“阿瑪,你确定要我來處理嗎?”胤礽沒想到康熙會把這個事交給自己。

“是啊,交給你練練手。你放手去做,不管有誰攔,後面都有阿瑪為你撐腰。”康熙覺得這案子背後牽扯的利益頗多,甚至能攀扯到胤礽身上。

他兒子如今也快二十了,總不能被他一直護在背後。這些年,他去哪,就把胤礽帶到哪,他偶爾都怕這輩子自己把兒子養廢了。

然而胤礽早晚得獨當一面,因此康熙才會語言間試探于他。

胤礽答應了最好,他也能略微放心。

若是胤礽膽怯不應,也沒關系,他再慢慢教就是了。

康熙話都說這個份上,胤礽自然應了。這幾年,他心裏也清楚,只要他擔得起這江山,他阿瑪當即就能退位。

這案子,估計是開胃小菜。

想到此,胤礽給康熙保證:“阿瑪,你放心,這件事我會處理好的。”

康熙見他這樣有自信,笑了笑:“好,都交給你。”又提點胤礽:“不要太依賴你的那些伴讀,指不定他們家裏就買了田。”

康熙這次沒打算給胤礽派人手,讓胤礽自己規劃調度去吧。

胤礽接了差事,和詹事府的張英、湯斌幾人一商議,率先去了戶部。

太子駕到,戶部的人自然不敢有所隐瞞,直接将近些年來的存檔全部交給太子。

自太子入朝以來,所提議的幾項事均在皇帝的支持下辦妥了。如今太子主審此事,在戶部尚書看來,那就是皇帝親審。

胤礽本以為查案子挺順利的,該打打、該罰罰,他阿瑪一向是這麽做的。

卻不想這案子查得十分不順利。

胤礽心裏苦悶,覺得無從下手,又不想在康熙面前丢臉,因此咬着牙往下查。

康熙在一旁瞧着,覺得這是朝臣與太子的一次博弈。

若是太子輸了,那自己便要出來收拾殘局了。

然而太子不能輸。

他兒子要是什麽都查不出來,他們父子倆就得和崇祯皇帝一樣,一起吊死吧。

康熙臉色難看,心裏煩悶,梁九功便在清溪書屋點了靜心香。

“去叫太子來。”

他兒子手段嫩,不是還有他支招嗎?

大晚上的,胤礽正和手底下的侍衛喝酒玩鬧。他此刻在興頭上,聽見他阿瑪叫他,想着估計也沒有什麽正事,便沒去。“梁九功,你就跟阿瑪說,孤有事,一會再過去。”

康熙聽見這話,有點生氣。

好嘛,他在這邊擔心胤礽破不了案,他兒子還和底下人玩。

康熙忍了又忍,到底還是沒親自去抓胤礽。

罷了,明日再說。

翌日,胤礽一大早就來他阿瑪這裏蹭了頓早膳。

康熙此刻見他有些不順眼:“以後大晚上的,就別和侍衛們、宮人們胡鬧了。你還小,晚上要早些歇息。”

胤礽聽着這話,自然明白他阿瑪心氣不順,“阿瑪,昨晚的事,我也是偶爾一次。這幾天查案子不太順利,心裏苦悶才找了他們喝酒。”

康熙擦過手,在胤礽腦袋上敲了幾下:“要是有下次,罰你去抄書。這回不抄《太史公書》了,改抄《資治通鑒》。”

他這話,讓胤礽心一顫,“阿瑪,怎麽總是抄書啊。”胤礽感覺自己手腕都開始疼了。

康熙冷哼一聲,“不抄書,你怎麽長記性?這都多久了?還沒審出來。”

見康熙說到了正事,胤礽悄悄吐了吐舌,“阿瑪,我懷疑有人給我使絆子。”

“傻兒子啊,你才知道啊?”

胤礽不自覺地啊了一聲,“阿瑪很早就知道了嗎?”

康熙在胤礽身邊放了那麽多人,又不是擺設,那麽多只眼睛都盯着太子呢。

昨日胤礽在宴席上,酒意上頭的時候吐槽康熙偶爾管得多。今日天沒亮,他這話就已經放在康熙禦案上了。

康熙心裏對胤礽這話毫無波瀾,他兒子這一點挺像他的,兩人氣頭上撂過的話比這狠多了。如今胤礽不痛不癢地吐槽兩句,康熙一點感覺都沒有。

太子這案子查了一個多月了,抓了些小喽啰,大頭的一個都沒逮住。康熙自然有點心急了,“半個月前,阿瑪就知道了。”

胤礽聞言,頓時明白了,當即就向康熙請教,“阿瑪,你教教我吧。”

康熙指了條路,“擒賊先擒王。”

胤礽若有所思,“阿瑪,我若是選了赫舍裏一族,旁人會不會說我忘恩負義?”

“放心,不過殺雞儆猴而已,會有人誇你大公無私的。”康熙拍了拍胤礽的肩,“況且,也談不上什麽忘恩負義,你這太子位是阿瑪給你的,又不是他赫舍裏一家子給的。”

“皇後走得早,他們自己放肆了,也不能怪我們父子二人薄情。”

“當然也別太過,你和他們到底是一榮俱榮。日後你登基,要是有人眼力見不夠,赫舍裏家要出力的。挑個索額圖或者常泰,處理了便是。”

康熙這話說得薄情,胤礽到底有些不忍心,“阿瑪,要不選別的家?像明珠或者佟家?”

聽到佟家,康熙難免垂眸,前幾世佟家都是他的母族,這一世情況變了。

康熙覺得他兒子還是舍不得動自己天然的勢力。

因此康熙勉強安慰自己,這都是人之常情,他能理解,也要理解胤礽。

輕嘆了一口氣,康熙說道:“都可以,一個是文臣,一個是勳貴之家,你看着辦就行了。”

胤礽覺得他阿瑪有些舍不得,便問:“阿瑪,你是舍不得明珠還是舍不得佟家?”

康熙不自覺地握緊了手,試探胤礽,“阿瑪想問你,若是佟家是阿瑪的母族,你今日還會如此說嗎?”

胤礽眨了眨眼,幾乎沒有多做思考,“會。”他不會自斷一臂,親手廢掉自己的勢力。

康熙神情不變,“既如此,那你便去做吧。”

胤礽擡腿出了澹寧居,辦事去了。

康熙叫了好幾個人去打布庫,他覺得自己得緩緩心情。今日胤礽這話,多少刺激到他了。

他得發洩發洩。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