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章

第 24 章

魯僖公15年春,楚人伐徐。

三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盟于牡丘。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為救徐也。歷國是楚國北面的小國。

冬,楚敗徐。

16年夏,齊伐厲,不克,亦救徐也。

17年春,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英式,乃國名,為楚屬國,或曾助楚。

韓原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13年,晉饑,秦輸之粟;14年,秦饑,晉閉之籴,故秦穆公伐晉。

另外,夷吾出奔,秦國資助他;夷吾即位,秦國支持他,卻沒有收到回報。

新仇加舊怨等等原因,導致在晉惠公到達戰線時,晉國邊境守軍已經三敗。最後,晉國戰敗,晉惠公被俘至秦。

于是秦穆公把晉惠公安置在靈臺,靈臺在秦國國都之外。

秦國大夫請求把晉惠公帶進國都。

秦穆公問:“殺死晉君,與将晉君驅逐出晉國,與把他帶回秦國,與放他回國,哪一個處理方法對秦國更有利?”

公子絷說:“殺死他對秦國有利。驅逐他恐怕與諸侯構怨,把他帶回秦國則怕國內多事,放他回國就怕晉國君臣合作,成為憂患。不如殺死他。”

公孫枝說:“不可以。我們已經讓大國的卿士大夫在戰場戰敗蒙恥,又殺死他們的君主來加重怨仇,這樣晉君的兒子就會想着要為父親複仇,晉國的臣民就會想着要為君主複仇,這樣豈秦國感到憂患,天下哪一個諸侯國不以此為患?”

公子絷說:“我們難道是白白地殺死他?我們将以公子重耳來代替他。晉君夷吾的無道,無人不知,公子重耳的仁愛,無人不曉。戰勝大國,這是武。殺無道之君立有道之君,這是仁。戰勝之後沒有後患,這是智。”

Advertisement

公孫枝說:“羞辱一國的卿士大夫,又說我給你們送一個有道之君來統治你們,恐怕不可以吧?如果行不通,必定被諸侯取笑。戰勝而被諸侯取笑,不能稱武。殺死弟弟立哥哥,讓哥哥感激我們而忘記兄弟之情,不能稱仁。如果大家沒有忘記的話,這是秦國第二次施恩惠而沒有成功,這不能稱智。”

秦穆公問:“如此該怎麽辦?”

公孫枝說:“不如放他回去,我們與他們締結和約,放君主回去,讓他的嫡子來秦國做人質,使兒子與父親交替住在秦國,這樣秦國就可以不受害了。”

因此秦國放回晉惠公,惠公兒子子圉(夷吾在梁時,與梁嬴所生,另生一女名-妾)到秦國做人質,秦國開始管理河東五城的政務。

晉陰饴甥等人和秦穆公夫人都是想保全夷吾的。

十月,晉國的陰饴甥會見秦穆公,在王城訂立盟約。

秦穆公說:“晉國和睦嗎?”

陰饴甥回答悅:“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國君為恥辱,哀悼失去了的親屬,不怕籌集資金,重整軍隊而立圉為國君,說:‘必定報仇,寧可因此而事奉戎狄。’君子愛護國君而知道他的罪過,不怕籌集資金,重整軍隊來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無二心。’因為這樣才不和睦。”

秦穆公說:“全國認為國君的前途會怎麽樣?”

陰饴甥回答說:“小人憂愁,認為他不會被赦免;君子寬恕,以為他一定會回來。小人說:‘我們得罪了秦國,秦國怎麽能讓國君回來?’君子說:‘我們已經認罪了,秦國一定讓國君回來。有三心二意,就抓起來;服了罪,就釋放他。德行沒有比這再寬厚的了,刑罰沒有比這再威嚴的了。服罪的懷念德行,有三心二意的害怕刑罰,這一戰役,秦國可以稱霸諸侯。讓他回國而不使之安定,甚至廢掉他而不立他為國君,使恩惠變為怨恨,秦國不會這樣做的吧!’”

秦穆公說:“我正是這樣想的。”

于是改變對晉惠公的待遇,讓他住在館裏,以諸侯之禮相待。

晉惠公尚未歸國,蛾析對慶鄭說:“國君被俘,是您的罪過。如今國君即将歸來,您還等什麽?”這是要叫他逃走。慶鄭參加了韓原之戰,國君被俘跟他有很大關系。

慶鄭說:“我聽說:‘軍隊戰敗,可以為之死節;主将被俘,可以為之死節。’這兩條我都沒有做到,又加上誤導梁由靡,喪失了俘獲秦君的機會,我一共有三條大罪,還能逃到哪裏?國君如果回來,我将等待刑罰讓君主快意;國君如果不回來,我将獨自讨伐秦國。如果不能救國君回來,就一定戰死。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臣子得志出奔,而讓君主慚愧,這是犯逆。君主犯逆,尚且失去國家,何況是臣子呢?”

惠公來到绛城郊外,聽說慶鄭留在國內,便派家仆徒召慶鄭,說:“慶鄭有罪,你還在晉國嗎?”

慶鄭回答說:“我怨君主:您如果在歸國時就報答秦國恩德,就不會與秦國構怨;構怨之後如果聽我勸谏,賣糧給秦國,兩國就不會交戰;作戰時如果任用良将,就不會戰敗。戰敗之後施行誅罰,又失去有罪之臣,這樣不可以立國。我因此留在晉國等待刑罰,以成就君主的政令。”

惠公說:“殺了他!”

慶鄭說:“臣下直言勸谏,這是臣下的德行;君主公正用刑,這是君主的聖明。臣下有德行,君主能聖明,這是國家之利。國君即使不殺我,我也一定會自殺。”

蛾析說:“我聽說,國家有主動求刑之臣,不如赦免他,讓他為國複仇。君主何不赦免慶鄭,讓他去報複秦國?”

梁由靡說:“不可以。我們如果這麽做,難道秦國不能這樣做嗎?況且戰敗之後,用賊害的辦法來報複,這不能算威武;出戰不能勝敵,被放回之後不安分,這不能算智慧;與秦簽訂和約而反悔,這不能算誠信;失去用刑之道,攪亂政令,這不能算威嚴。慶鄭出戰不能用力,入國不能治民,使國家衰落,而且威脅到太子的生命安全,不如殺了他。”

惠公說:“斬了慶鄭,不要讓他自殺!”

家仆徒說:“如果有君主不忌恨臣民過失,有臣民主動請求死刑,這樣的好名聲傳出去,比殺了慶鄭要好。”

梁由靡說:“君主有政令刑殺大權,因此才能治民。沒有聽到軍令就擅自進退,這是違犯政令;只圖個人快意而喪失君主,這違犯了刑法。慶鄭賊害、擾亂國家,不能放過他!況且作戰時擅自撤退,撤退之後自殺,這樣使臣下得行其志,卻讓君主失去刑罰,日後政令、刑罰就不可運用了。”

惠公命令司馬說執行死刑。

司馬說召集三軍将士,歷數慶鄭罪狀,說:“韓原之戰誓詞說:失去行列,違犯軍令,處死;主将被俘而将士不割傷臉面,處死;散布不實之言而誤導軍心,處死。如今慶鄭失去行列,違犯軍令,這是第一項罪;慶鄭擅自進退,這是第二項罪;你誤導梁由靡,使秦君逃脫,這是第三項罪;君主被俘,你沒有割傷面孔,這是第四項罪。慶鄭來接受刑罰!”

慶鄭說:“司馬說!三軍将士都在這裏,世上有能夠坐等刑罰而不能自割面孔的人嗎?快動手吧!”

丁醜這一天,惠公斬殺慶鄭,然後才進入绛都。

晉惠公14年,惠公去世,懷公立為晉君,秦人于是從楚國召重耳而送他歸國。晉人在高梁殺死懷公,将政權交給重耳,這就是晉文公。

(以上對話基本為國語原文翻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