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青州

青州

天氣熱當是會使人更加煩悶,皇帝看不下去奏折,便想着去明妃那裏坐坐。

明妃沒心機沒勢力也不多話,皇帝跟她待在一起,也會被她身上那股質樸的氣息給安撫到,她身上沒有功利心。

原本只是打算坐一會兒,後來安平和康平也過來了,便一直到了晚上,一起用了晚膳才回勤政殿。

皇帝前腳會勤政殿,後腳李婠南的奏折就又送來了。

陛下親啓

吾以厚福,而至生母不待,得太宗皇帝陳妃容氏于幼時護佑,而以至今日。

陳王攜容氏離安和數載,而為後嗣卻未曾關懷,已是萬分愧疚難安。

太宗駕崩,後妃漸漸凋零,此前只餘容氏。而容氏去,太宗不複。

吾以太宗幼女,得太宗寵愛數載,願以親眼見證容氏得見太宗,告慰先祖父皇。

以寬吾心。

特請陛下恩準!

李婠南一連三封奏折絲毫沒有叫皇帝動容,若是普通的皇子、公主,去就去,算不得什麽大事。

但李婠南是獨一份兒的存在,毋庸置疑。

第二日早朝,李婠南并沒有當面和皇帝提及此事,朝中和青州方面的關系一向微妙,畢竟青州那位曾經差點就當了皇帝。

但陳老太妃是太宗皇帝的最後一位後妃了,其品階地位在這兒,總不能漠視,一時竟确立不好一個明确的态度出來。

下了早朝,皇帝剛坐到禦案前,又有奏折送來。

一般的奏折都是先到議政殿,議政殿的輔政大臣先行分類,再按照輕重急緩送到皇帝面前。

一般只有像李婠南這種宗室皇族可以直接上書,不經議政殿。

或者是某些大臣直面皇帝上書,也是不用經議政殿的手。

皇帝看着小太監佝着腰端着奏折上來,已然在心裏以為又是李婠南的“陳情書”了。

皇帝剛接過奏折還沒有打開看,又一個小太監端進來一封。

皇帝疑惑,這未免太勤了些。

“啓禀陛下,此乃安陽朝林大長公主上書奏請!”

“啓禀陛下,此乃柳城平煙大長公主上書奏請!”

皇帝:?

連續兩日,先是太宗長女朝林大公主和太宗四女平煙大長公主上書,請奏前往青州吊唁容氏,而後就是惠州太宗皇帝的三子景王李承西上書請奏同樣的事情。

平嘉的瑞王,淩州的遠安郡主,恪州魏王……

這些人像是商量好了一樣齊齊的上書而來,全都要去青州吊唁。

他們這是要造反嗎?

皇帝被氣的頭疼。

李婠南這兩日在為陳老太妃抄經,長公主們和各位藩王的上書請奏她都知曉了,一開始也和皇帝一樣有些驚訝,但很快就想明白了。

先帝短壽,讓人還沒有完全适應已經進入了屬于他的時代,他就已經駕崩了。

但太宗皇帝不一樣,他高壽,在位五十多年,其影響深遠。

受人敬仰,臣民愛戴,他是堪比完美的君主,他的威望永不落幕。

但他終究不複天地間了,而現在與他并肩的最後一人也離開了。

他們彼此沒有商議,也并不知道其他人的決定,只是自己想要去告慰先祖父皇。

皇帝冷靜下來,召來了幾位皇子。

皇帝給他們看了各地大長公主和藩王的請奏,問他們都有什麽看法。

二皇子原本還在禁足,今日特殊情況,回去之後還是要繼續禁足的。即使如此,但太子不在,他最年長,便最先說來。

“兒臣以為,陳王勢大,這幾年雖然看似安分,但青州富庶,實力不可估量。若是此番準允這諸多藩王齊聚青州,怕是徒生隐患。故而提議駁回諸請。”

皇帝顯然也是這個想法,但如果按照這個想法去做,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才會問問他們的看法。

“兒臣倒是和二皇兄意見相左。”三皇子不慌不忙的說來,“陳王是有錢無兵,各地藩王一舉一動也都在皇城的監視下,若是父皇準允他們前往青州吊唁,他們自己便會惶恐,豈敢生出不軌之意!如此還要感念皇恩,得以收攏人心。所以兒臣提議準允諸請。”

三皇子自小就是二皇子黨,少有這種意見相背的時候。

三皇子的說法也有些道理,也算是有了新的思路。

皇帝又看了看四皇子和五皇子,五皇子年紀小、沒主見,本不做他的指望,但現在太子不在,既然要重新考察衆皇子,便也一視同仁的喊過來。

四皇子還沒有正式參政,平日裏也甚少發表政見,這次卻主動在兩個哥哥說完之後接下了話。

“父皇,兒臣有不同看法!”

皇帝、二皇子、三皇子都齊齊看向他,無非就是讓他們去,或者不讓他們去,有第三種意見?難不成是去一部分,不去一部分?

“二皇兄提議駁回藩王請求,三皇兄說準允藩王請求,都有不同的考量和側重點。但依兒臣所見,便是要他們去!”

衆人有些疑惑,那這不就是和三皇子是一樣的說法了。

四皇子繼續道來:“不是他們想去,而是父皇要他們去。”

皇帝、二皇子、三皇子:???

“陳王說是勢大,是誰在說?一直是皇城在說,皇城在忌憚!皇城忌憚是因為離得遠,生怕他在背後做什麽小動作,而我們發現不了,所以開始懷疑,但他實際上有沒有那個念頭,我們不知道,所以揪心、憂愁的一直是我們,陳王會憂心嗎?”

“青州是先帝自己做主給陳王的,皇城只能白白忌憚,什麽也做不了。如今陳老太妃去了,不正好給了皇城一個打探青州的機會嗎?”

“他們想去青州,不管是不是嘴上說的為了告慰太宗皇帝,都只能是!父皇乃太宗嫡長子嫡長孫繼位,比起他們的心情更甚。所以,父皇不是天恩在上準允他們的奏請,而是後嗣孝心,請他們去!”

同是答應他們去,但換了個說法,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允他們,倒萬般不至于生出反心,但肯定多多少少會有些意見;若允他們,怕是徒生隐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皇子的提議雖是有些冒險,但好像一下子把所有人都拿捏住了。

皇帝有些心動了,但還不至于一下拿定主意。

“兒臣聽聞,姑祖連上書三封,也是為了奏請去青州吊唁。兒臣鬥膽提議,不僅讓她們都去,便是姑祖也去!”

衆皇子不知道李婠南身負國運,但這麽多年的來,不可能一點苗頭都想不到。

皇帝聽聞,變了神色,但一瞬又掩蓋了下去。

複而聽四皇子接着說來:“姑祖身份貴重,本是不可輕易離開皇城,以免出現差池。但二皇兄的提議也在理,若是有人異心,以姑祖之身份地位可壓制所有人。姑祖一人,可千軍萬馬!”

“雖然當年陳王和姑祖最為親密,但當年,也是姑祖一手保着先帝登基!”

這是暗示皇帝,疑心誰都不能疑心李婠南。

皇帝是越來越動搖了,基本上已經認同了四皇子的那番言論。但同意李婠南也去,他可不會如此輕易的答應。

二皇子、三皇子眼瞧着皇帝比較滿意四皇子的想法,心下百轉。

三皇子道:“四弟的考量确實細致,我這個做兄長的倒是自愧不如,兒臣也贊同四弟的看法。”

二皇子心中意見未改,但不得不承認,四皇子說的在理的多,而且若是成了,李婠南心裏自然會對為她出言之人有所感念,他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便只得附和着。五皇子也打醬油的附和。

現在衆皇子的意見倒是統一了,皇帝心裏卻做不下這個決策。

“父皇擔心姑祖的安危,可派遣一支千人護衛軍随從,不若再指派一位皇嗣随行,一則可以侍奉姑祖,二則也好從不同的視角探看青州。”

二皇子這個提議是有私心的,太過明顯了。

皇帝一個頭兩個大,叫皇子們先退下了。

三年前,先帝駕崩李婠南昏睡半載,查不出病因;兩年前,老國師遇刺,慘死谏星殿,如今還沒有抓到兇手;半年前,傅津帶着八萬将士叛國,國家動蕩;不久前,太和寺燒毀大半,才開始修補重建……

回顧一開始自己的野心,立志成為太宗皇帝那樣的君主,可現實卻是,他好像連先帝都比不上,将來世人會如何評說他?待他百年之後,也會有那麽多後嗣,像如今這樣不顧君王疑心,想要告慰太宗皇帝一樣告慰自己嗎?

他忽然覺得很疲倦。

他做了重大的決定,他打算依李婠南所請,讓她離安和、去青州。

也如二皇子所言,安排了千人護衛軍,還挑選了一位皇嗣随行。

聖旨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從勤政殿頒出,快馬加急送往各封地。

時不待我,李婠南接到聖旨之後立馬叫星竹按照計劃出發。

皇帝和一衆皇嗣親自到城門相送,看着隊伍越走越遠,直到脫離視線,皇帝才回宮。

原本二皇子上書特請今日相送,但剛好司寇星野病了,皇帝怕總讓二皇子出來司寇星野心裏不舒服,便駁了他的請求。

剩下的皇嗣也随着皇帝回宮後,各幹各的事情去了。

四公主李青湘和六公主李青沅不回宮,都是要回自己的公主府,便同行了幾步路。

三公主語氣裏盡是不服氣:“父皇真是好謀略啊!一衆皇子偏偏不選,怕他們在青州拉攏勢力,就非得選個公主随行。公主之中,二皇姐乃貴妃之女,是為最尊貴,不選她!同姑祖親近,就數你,不選你!”

“偏選安平!父皇真是好偏的心!”

三公主未必希望選二公主和李青沅,但相比安平和康平,選她們還好讓人接受一些。

偏是安平,她也配得!

李青沅只笑笑,心裏想着,正是因為父皇偏心,你和你母妃才得寵多年,才能一直踩着那些不得寵的妃嫔和皇嗣,也不是一日兩日。

父皇沒變,一直都是這麽偏心的,只是從前偏心你,如今偏心別人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