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章

第 34 章

今年比較走運,稻谷和玉米收回來後天氣不錯,沒有突然下雨,都曬得好好的,用麻布袋裝了放進屋裏。

黃豆、綠豆什麽的種得不多,也陸陸續續地都收回家。就是他們家沒有專門放糧食的倉房,只能每個房間塞上幾口袋,雖然占地方,但看着踏實。

總算是得了空,收了新谷子,總要嘗嘗新米的味道。這天傍晚李輕舟就背了四十斤谷子和月笙一起去了碾房。

清河村靠河,村裏水溝、小溪也多。碾房就在一小溪偏上游位置,是幾年前村長家出錢建的,平日裏都是村長和他兒子在照看。村裏人去用水碾子是要交加工費的,一般都是按照二十斤一個銅板,不夠一文的部分就扣些谷糠什麽的。

月笙和李輕舟走在路上,遠處的天邊泛着橘紅,頭頂時不時地有鳥雀飛過,小孩子們在路邊瘋跑、踢鍵子、扔沙包……

走着走着,月笙還瞧見了有個小少年牽了頭大水牛過來。黑色的皮毛看起來油光水滑,頭頂長着一對彎角,銅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粗長的尾巴一甩一甩,驅趕着蚊蟲。牛背上還坐了個紮着沖天辮兒的小童,正呵呵笑着,露出一口小白牙。

月笙盯着看了許久,想到李輕舟這兩天背谷子、玉米,肩膀上勒得很深的紅印子,就有些眼熱。沒忍住跟身旁的李輕舟說:“我們什麽時候也買頭牛吧,到時候收糧食就不用背了,春耕時也不用找人借。”

李輕舟也看到了那頭大水牛,鄉下人家沒有哪個不想要耕牛的,尤其那少年趕的那頭牛長得又壯實,李輕舟見了也很是心動。

“我覺得行,這兩日就可以先去瞧瞧,若是有合适的就買回來。正好也要刨菜籽、種小麥了,買一頭回來試着翻翻地,先熟悉熟悉,等明年春耕正好。”

“那我們是自己買,還是和大伯一起?”月笙娘家也是有牛的,不過是和他大伯家一起買,一家出一半的錢,每家輪着養一個月。村裏有耕牛的也多是如此,有些甚至是三四戶人家一起合買。鎮上一頭品相好的成年耕牛要八兩銀子,對絕大部分人家來說還是挺難拿出來的,合夥買就要輕松許多。

李輕舟仔細想了想,才道:“還是我們自己買吧,合買雖然花錢少,但日後麻煩也多,時間長了還說不準要扯皮。不如自己單買,大伯他們要用借給他們就是。”

月笙也不喜歡麻煩,便點了點頭,“那就自己買,反正日後用的地方多呢,想用就用也方便。”說完又笑了起來,“我昨天還數了呢,這幾個月擺攤兒加上你撐船、跑商賺的,去除抓藥和吃用的花銷,還攢了有小二十兩銀子,買頭水牛完全夠用了。”

“那好,趕明兒我們就去鎮上的牲口行瞧瞧,挑頭壯實溫順的回來。”

就這樣說着話,走了約摸兩刻鐘,兩人終于到了碾房。

他們來得比較晚,這會兒水碾子正空着,也沒人在前邊候着。

Advertisement

今日在碾房這邊守着的是村長的二兒子,名叫林常順。見了李輕舟二人,簡單打了聲招呼,就提了李輕舟背簍裏的米去過秤了。

“一共四十斤,兩文錢,碾完了再結。”林常順示意李輕舟看秤杆子。

谷子是李輕舟他們在家稱過了的,并沒有誤差,李輕舟點了點頭,“麻煩林二哥了。”

林常順就提了谷子,繞着碾槽均勻地倒了一圈,然後去外面開了水閘。

流水從高處落下,沖擊着水輪,從而帶動了石碾盤在碾槽裏轉動。一圈又一圈,谷殼慢慢裂開、脫離。

這個水碾子還挺大的,一次能磨差不多一百斤的谷子,月笙他們帶來的不多,不到一個時辰就磨得差不多。

月笙和李輕舟用木鏟子把碾槽裏的稻米和谷殼全部裝進木桶,拿到一旁用扇車把谷殼和大米分離開來。

白花花的大米“簌簌”地落入下方的木桶中,李輕舟和月笙對視一眼,都笑了笑。

明天就能吃到香噴噴的新米了。

—————————

起了要買牛的心思,就再按捺不住。這不碾了新米回去,兩人就跟家裏人說了這事兒。水牛雖貴,但好處多多,買一頭也能管許多年,自然沒人會反對,都期待起來。聊着聊着,竟是再等不了,決定第二天就去牲口行瞧瞧。

“堂哥,現在是不是就要去看牛了?”剛剛收完攤兒,李輕舟就過來了,李喬有些興奮地問李輕舟。雖說堂哥他們是打算自己單買的,但這也不妨礙他高興。堂哥說了,他們家要用說一聲就好,真要算起來,還是自己家占了便宜呢。

李輕舟看月笙和兩個弟弟都是滿臉期待地望着他,有些好笑,“對,我們先去牲口行看看。不過若是你們都想去的話,這些家夥什就得先托人幫忙看着。”

“這個簡單,我去跟旁邊攤子的大娘說一聲就好。”月笙說完就去了旁邊攤子,和那邊的大娘說了幾句話就滿面笑容地回來了。“好了,我跟馬大娘說好了,讓她幫我們看一會兒。我們把東西往那邊挪挪,免得她忙起來顧不上,明天給她送些魚丸、炸魚就好。”

幾人動作麻利地把東西往右手邊的攤子挪了挪,就迫不及待地去了肉鋪上尋江大柱。

他們這幾個人看牲口都是外行,江大柱對這事兒熟悉,家裏的驢子和水牛也都是他在牲口行買的,有他掌眼就不擔心上當受騙。月笙早上來出攤兒時就去和江大柱說了,可把夫婦倆高興壞了,這都要買水牛了,說明小兩口日子過得好呢。

去肉鋪上叫了江大柱,一行人就直奔西邊的牲口行。

牲口多的地方味兒大,地也髒,又容易招蚊蟲,所以牲口行離鎮中心比較遠,已經靠近山林了。

這裏劃出了一大塊地界,專門用來買賣各種牲口。一進去,就能聽見哞哞、咴咴等各種叫聲,還有小販和主顧們讨價還價的聲音,吵吵嚷嚷的十分熱鬧。

幾人一踏進牲口行,就有小販過來圍着他們說個不停。

“幾位是要買驢、騾子還是牛?我家都有,個個都是康健的,價格也公道,可要瞧瞧?”

“小哥們上我家看看吧,絕對童叟無欺。”

幸好江大柱和李輕舟都長得高高大大,小販們只敢在旁邊說說話,不敢上前來拉人。月笙看見前面有位獨自前來的年輕小夥,愣是被一小販硬拽到了自家棚子裏。

除了江大柱,其他幾個人都是第一次來這牲口行。李輕舟和重山還好,月笙和李喬卻都很好奇地四處瞅,這裏除了常見的騾子、驢和牛,還有不少馬匹。李喬挽着月笙,見到什麽長得特別好看又或是奇怪的牲口,都要搖搖月笙的胳膊,一臉雀躍地跟月笙分享。

就這樣笑笑鬧鬧,江大柱帶着他們到了牲口行偏裏邊的一處棚子。這個棚子比較大,打理的也很幹淨,地上沒有什麽明顯的污穢。棚子關的有驢有牛,還有馬,瞧着都很精神,皮毛也亮滑。

這裏的老板明顯與江大柱熟識,一見江大柱就笑着過來招呼:“江老哥今兒個怎麽有空過來?這回是想瞧瞧什麽?”

“給我兒子兒婿家挑頭水牛,要能耕地拉車的,你這兒還有沒有合适的?”

“有,還剩了兩頭成年不久的水牛,我領你們瞧瞧。”

月笙等人就跟在老板身後到了牛棚前,裏面果然關着兩頭水牛,看着長得都很壯實。

江大柱繞着兩頭牛看了看,着重觀察了下兩頭牛的耳朵、眼睛、角和蹄子,江大柱轉悠的時候,兩頭牛都有些不耐煩,但也只是噴了噴鼻子,并沒有其他動作,倒還算溫順。

江大柱看了一圈過來,沖着月笙點了點頭。老板一看就知道有戲,有些得意的對江大柱說:“我做生意老江你放心,這兩頭牛都康健着呢,一點兒毛病都沒有。而且都是訓過了的,買回去就能套犁套車。雖說年紀小些,但一個滿三歲,一個四歲了,也都是成年了的,買回去還能多養幾年呢。”

月笙和李輕舟看着兩頭牛也很滿意,最後幾人一商量,就定了四歲的那一頭。

“你也看了我這牛品相好,正是年輕力壯,原本是打算賣九兩的。但既是江老哥家的,就給你們算便宜些,八兩五錢,你們看成不?”

月笙見他爹對他笑了笑,就知道這價沒差,便開口道:“那就多謝老板了。”

老板笑得更燦爛,“不客氣不客氣。你看這犁和牛車你們是回去自己找人做還是在我這兒買?”

“都是什麽價?”

“犁有鐵犁和石犁,石犁便宜,只要四百文,鐵犁貴些,要一兩。板車的話有帶棚的和不帶棚的,分別是六百文和三百文。你們看要哪種?”

最後月笙他們還是在這兒買了鐵犁和帶棚的板車,加上水牛原本應該是十兩一錢,老板給抹了零頭,付了十兩銀子。又讓老板幫着套了牛車,教了幾人趕牛車的技巧才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取了擺攤兒的家什,李輕舟撐着船過河,月笙三人則趕着牛車坐了大渡船。

牛車一進村子就吸引了村裏人的注意,紛紛湊上來問情況,幾人都高興,也不覺得煩,那些酸言酸語也都自動忽略。

回了家,湯圓明顯對這個新來的大家夥很警惕,龇着幾顆牙“嗚嗚昂昂”個不停,大水牛煩躁地一甩尾巴就把湯圓吓得往月笙他們身後躲,把大家夥逗得不行。

陳秀雲看着大水牛不住點頭,還試探地摸了好幾下它的角,連說了幾個好,“好好好,這牛長得精神,看着就好。得給它搭個棚,好生養着才行。”

沒一會兒,李成林和李福貴帶着李小虎也過來,對大水牛也是贊不絕口。一聽要給水牛搭窩棚,興沖沖地就去給李輕舟幫忙了。

一幫人忙了一個下午,就在後院兒搭了一個寬敞的木棚,頂上用玉米杆子和稻草蓋上,棚裏也鋪上了厚厚的稻草,還用木頭給掏了個新食槽。

大水牛就這樣在這裏安了家。

月笙他們最高興的就是下午太陽落時出去放牛,連李福貴和李喬都搶着來幫忙放牛。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