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章
第 42 章
張菊花還是不死心,之後又去了幾次李輕舟家,每次還備了禮。無一例外,都被趕了出來。鬧了幾次,清河村的人也生了厭,加上大部分人都有巴結李輕舟的心思,後來張菊花他們一進入清河村就會被人驅趕,李輕舟他們終于清淨了些。
鎮上正月初五就開市了,不過月笙他們一直到初八才重新上街擺攤兒。鎮上依然到處挂着紅燈籠,鋪子大門上都貼着桃符、年畫,新春氣息濃厚。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上午擺攤兒回來,一家人就開始做湯圓。月笙忙着和糯米粉做面皮,陳秀雲則站在竈前炒芝麻、瓜子,李輕舟他們也沒閑着,幫忙用石臼石杵把炒好的芝麻、花生搗碎。
碾碎的芝麻、花生拌上糖末和豬油,捏成一個個小圓球後用糯米皮包起來就可以下鍋煮了。煮好的湯圓白白嫩嫩,一個個圓滾滾的浮在水面上。
自家做的湯圓個頭都不小,六七個湯圓加上一勺湯就能湊一碗。
湯圓外皮軟糯爽滑,咬上一口就能嘗到裏面的芝麻花生餡料,又香又甜。
李輕舟不喜甜,吃了三個就吃不下了,見嫣嫣和月笙都吃得歡喜,便一人碗裏分了幾個。
一轉頭看見湯圓坐在門口搖尾巴,便樂了起來,笑眯眯地問月笙:“湯圓好吃嗎?”前兩個字刻意咬得重。
月笙含着一口湯圓點點頭,正想回“好吃”,就聽到湯圓在門外“嗚汪”叫,蹦蹦跳跳的十分高興。月笙這下也會過意來,忍不住笑了起來,嘴上卻還在數落李輕舟:“你就逗它吧,難怪它不喜歡你。”
“哈哈哈,湯圓,我們在吃湯圓哦。”反應過來的嫣嫣也笑出了聲。
小狗不能理解這些人在說笑些什麽,只聽到了“湯圓”二字,還以為是在喚它,在門外蹦跶得更起勁,屋裏的人也笑得更歡。
入夜,一輪圓月悄悄爬上樹梢。一家人收拾妥當,鎖好院門後向着鎮上去了。
元宵佳節,鎮上也很是熱鬧,到處張燈結彩。游人摩肩擦踵,小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這還真是熱鬧!”因為身子不大好,陳秀雲已經有幾年沒來逛過燈會,今日乍一見還有些驚喜。
Advertisement
“這會兒人多,可別走散了。重山,你和娘互相照應着點兒。”李輕舟一手緊緊牽着嫣嫣,另一只手則護着月笙,免得被來往的人撞到。
燈會燈會,自然少不了燈。街上到處都是賣花燈的小攤,有些是直接花錢買,有些則可以通過猜燈謎、射箭獲得。
月笙他們一路走來,就碰到了好幾處猜燈謎或射箭的,這樣的小攤兒前面人也是圍得最多的,且多是些穿着儒袍的書生郎或是穿着貴氣的富家子弟。
月笙他們雖然識得字,能打打彈弓,卻也不認為自己能比得過那些飽讀詩書、正經練過的,便沒湊上前去猜謎射箭。只跟大部分人一樣,站在外圍看看熱鬧。
看了一圈熱鬧之後,又在一處小攤兒上,花了四十文給嫣嫣買了個小兔子模樣的花燈。小兔子做得很逼真,耳朵和尾巴還能動,嫣嫣很是喜歡。
買完花燈,幾人就去了河邊。河邊有賣荷花燈的,還供筆墨,可以在上面寫下心願,放入河裏。
幾人來到一位老人家的攤子前,月笙問站在一旁的陳秀雲,“娘,你要不要也拿一盞?”
“我不會寫字兒,你們寫就好了。”陳秀雲看着幾個孩子臉上都挂着笑,就覺得滿足。她如今已經沒有什麽迫切想要實現的願望了。
最後月笙一共拿了兩盞荷花燈,他和李輕舟一盞,李重山和嫣嫣一盞。
“我們要許什麽願呢?”月笙看着荷花燈上并排的江月笙和李輕舟幾個字犯了難,他現在過得很好,還真的想不出要許什麽願。
李輕舟則十分清楚自己的心願,提筆就開始在荷花燈上寫字。
月笙歪着頭,李輕舟一筆一畫寫得認真,口中也不自覺跟着念了出來:“白,頭……”
只念了兩個字,月笙就已經知道李輕舟要寫什麽,他有些臉熱,沒有再繼續念下去
李輕舟卻擡頭看了他一眼,輕聲幫他念完了:“白頭偕老。”複又低頭繼續寫。
月笙看着李輕舟的發頂,呆愣了一會兒,才笑着道:“剩下的我幫你寫。”
李輕舟‘偕’字還只寫了一半,聞言也沒猶豫,直接把筆遞給了月笙,看着他補完剩下的字。之後兩人又一起寫了‘平平安安’四個字,才把荷花燈放進荷裏。
荷花燈順着河水越漂越遠,很快和其他人的荷花燈混在一起,分辨不出。
放完荷花燈,月笙站起身,就見不遠處張黎和他的相公陸思源也在放荷燈。黎哥兒手裏還提着盞鯉魚模樣的花燈,陸思源就站在他身旁,微微低着頭不停地說話。黎哥兒看表情有些煩,卻也沒制止,一直在聽着,過了好一會兒才點點頭。
然後就見陸思源原地小跳了一下,咧着嘴角蹲下身開始寫着什麽。
月笙看着看着就笑了起來。
李輕舟也認出了那兩人,“看來他們處得還不錯。”以前方奶奶對他們家幫助良多,如今黎哥兒找的夫婿還不錯,那些個煩人親戚也被威懾住,李輕舟也為他們感到高興。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休整了一冬的人又重新忙碌起來。
正月下旬,天還有些冷,但種玉米是沒什麽問題的。
二月初,下了一場大雨,天氣漸漸回暖,山上的樹木也開始抽芽,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着春種。
李輕舟家自然也不例外,這天飯桌上,他就說起了春耕的事兒。
“我跟大伯說好了,先幫着我們把地犁完了,再去給他們犁。”
“行,我們今年總算是能趕個早了。”陳秀雲笑着給嫣嫣添了一筷子菜。
往年耕地李輕舟他們都是自己拿鋤頭挖,等到別家都犁完了才能借到牛,如此一來就比別家慢了些。今年就不同了,自己有了牛,就可以早點犁完了。
“我明天也不去鎮上了,讓重山和喬喬兩個人去。我在家把菜地理理,辣椒、四季豆什麽的都可以種上了。還有秧廂、番薯廂也得提起收拾出來。”月笙也搭話道。
李輕舟補充道: “那明天中午飯也別做了吧,重山你在鎮上買幾個肉包子,再去買點兒鹵豬頭肉。”
李重山點點頭,“好,我記着了。”
第二日早早地吃了飯,李輕舟就和李成林、李福貴牽着大黑下了地。
旱地裏還種着油菜、小麥和土豆之類的,倒是不怎麽需要犁,關鍵就是水田。五畝水田需要從頭犁一遍,再下雨就好儲上水,等着插秧了。
到了水田,李輕舟走在大黑前面,李福貴就拿着細竹條跟在後面,李成林則拿了釘耙再把地耙一耙。
大黑一點兒也不躲懶,用不着李福貴拿竹條抽就能自己往前走。
李福貴看着大黑是越看越喜歡,“大黑真不錯,去年我們借了老丁頭的牛,犁起地來一點兒也不含糊。去年我們借了老丁頭家的牛,走兩步就停着不動了,又拽又打的也不管用,非得等它歇好了,自個兒願動了才行。”
李輕舟輕輕拍了拍大黑,也對自家大水牛很是滿意。他瞧着耕了一大半的水田,跟李福貴說:“這塊兒耕完就歇會兒,讓大黑也吃點草喝點水。”
另一邊月笙和陳秀雲等李輕舟他們下地後,便也拿了鋤頭去了院外的菜地。菜地裏這會兒就只剩了幾顆菘菜和蘿蔔,還有些蔥姜蒜。
兩人把菘菜和蘿蔔全拔了,反正一時吃不完也能做成酸菜、酸蘿蔔,總不會壞了扔了。之後就把菜地挨着翻了個遍,重新種上了辣椒、豆角、茄子、黃瓜、菘菜等各種各樣的蔬菜。不過這會兒都種得密,等苗大些了,還得分株才行。
秧廂和番薯廂也被劃了出來,攏共劃了六塊四方平整土地,裏面的石塊、草莖都被仔細挑撿出來。
忙了一天,月笙和陳秀雲可算是都弄好了,收了工回家做晚飯時,李輕舟他們也牽着大黑回來了。
幾人還順帶着割了牛草回來,每人都用背簍背了兩捆,跟大黑一起送到了後院兒才出來。
月笙早就準備好了茶水,連忙一人倒了一杯,“先喝點水潤潤喉,飯一會兒就好。今天犁了多少了?”
“一半兒多,明天再犁一天就能弄完了。你們外邊兒地裏都弄好了?”李輕舟咕咚咕咚就喝完了一杯茶,又趕緊給自己添了杯。
大黑雖然肯幹,卻也不敢累得太狠,後邊還有李成林家的地,還要辛苦一陣子。但就是這樣犁一塊兒,停一會兒的,也比往年要快得多。
“弄好了,今晚上就把谷種泡上,明個兒先把秧苗育了。”
“嗯,你看着弄就行。”李輕舟見月笙在收揀背簍,又道:“背簍裏還有把蕨菜和刺苔,我忘了拿出來。”
月笙這才注意到,果然從背簍底掏出一大把蕨菜和刺苔,嫩生生的,“這麽多呢!不過今兒的飯菜都要做好了,是吃不成了。等會兒我拿水焯了泡上,明早再炒了吃。”
這時節地裏的菜雖然沒什麽好吃的了,但山上卻不缺野菜。蕨菜、香椿、刺苔、魚腥草、荠菜什麽的到處都是,只要不懶,就不愁沒菜吃。
有牛耕地就是快,五畝水田只花了兩天就犁完了,李成林家的水田要多兩畝,便多花了一天時間。之後便有村民陸陸續續地上門借牛,李輕舟他們也沒吝啬,都借了,也沒收村民的銀錢,只讓借牛的人家每日幫着打兩捆牛草送來。一時間,村裏人對李輕舟他們态度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