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章
第 43 章
這段時日天氣暖和,傍晚的風也很是舒服,風裏都夾雜着青草和野花香。
李輕舟和月笙已經割了幾捆茅草,大黑卻依然卧在水溝邊的泥潭裏不肯動彈。
“大黑這些日子辛苦了,這下總算能休息一陣兒了。”月笙坐在草地上,剝了根茅針塞進嘴裏。白白的茅針軟綿綿,嚼起來有淡淡的清甜,月笙割草的這會兒功夫已經嚼了好多根了。
李輕舟走到大黑身前,試着拽了拽繩子,大黑只對着他噴了個響鼻,沒有一丁點兒要起來的意思。李輕舟放下繩子,對着月笙笑了笑,“這是還不願回家呢。”
月笙遞了根茅針給李輕舟,“罷了,就讓它再泡泡吧,反正這會兒回去也做不了什麽事兒。正好我看看有沒有嫩蒿子,割些回去蒸飯吃。”
“我去,你就在這兒看着大黑就成。”李輕舟彎腰拿了鐮刀就去水溝對面尋蒿子了。
月笙在原地坐了會兒也背着背簍站起身來,沿着水溝尋蕨菜和魚腥草。不過他沒敢走太遠,保證自己始終能看見泥潭裏的大黑。這水溝邊還挺多蕨菜和魚腥草的,而且一長就是一片。
蕨菜是吃新發出來的嫩莖,只需要直接用手掐就行。魚腥草則要挖下面的根,不過這地兒土質松軟,挖起來也不費勁兒,拿個小木棍掏掏就能扯出來。月笙蹲在地上挖的興起,這裏的魚腥草葉片還沒怎麽長開,藏在土裏的根不算長,但白白胖胖的,這樣兒的才正好吃。
等月笙弄了一大堆魚腥草和蕨菜塞到背簍底裝好,李輕舟也提着一大捆蒿子和一把香椿回來了,一只手還揪着短褂下擺,不知道裏面兜了什麽東西。
月笙幫着接過蒿子和香椿,伸手掐了掐,果然嫩生生的,這麽多蒿子,足夠明天蒸一甑蒿子飯了。月笙樂滋滋地把蒿子和香椿放進背簍裏,一轉頭見李輕舟還揪着短褂,有些好奇:“你這兜的是什麽啊?”
“你猜?”
“唔,難道是野果子?”
李輕舟搖了搖頭,也沒繼續賣關子,小心地打開捏在手裏的衣擺,只見裏面躺着十多個小巧圓溜的鳥蛋,有綠有紅,顏色漂亮的緊,看着起碼得有三窩。
“哇,你在哪兒掏這麽多鳥蛋啊?”月笙一個個拿在手裏摸了摸又重新放下。
“在水溝對岸靠上面些,我本來是想去掐些刺苔的,沒想到發現了好些鳥窩,就掏了幾窩回來。不過就沒摘刺苔了。”
Advertisement
“那也不打緊,鳥蛋也很不錯呢,明兒早上就煮了吃了。不過沒帶布兜子來,放背簍裏怕磕壞了。”
“沒事兒,我就這麽兜着回去就成。你去看看大黑,拉着它去水裏把泥沖沖,我們準備回家。”
這會兒已經看不見太陽的身影,天色越來越暗。大黑估計也知道不早了,是時候回去了,沒再耍性子,月笙去一拉,就十分乖順地從泥潭裏站起身。跟在月笙身後去了水多的地方,任由月笙拿草葉幫它擦洗泥垢。
回到家,卻只有李重山一人迎了出來。
“娘和嫣嫣呢?”月笙幫着把牛草送進後院,出來還是沒見着陳秀雲和嫣嫣,便問了李重山。
“下午去關雞籠時,娘發現又有只母雞在抱窩,她和嫣嫣出去買雞蛋了。”
月笙一聽就高興了,“真的?我看這麽多天都沒動靜了,還以為不會再有母雞抱窩了呢。”
家裏如今就只剩下一公三母共四只雞了,确實有些太少了。做魚丸、炸小魚都少不了雞蛋,多養些雞,他們就能少從外邊買些,自己吃起來也沒那麽心疼。
“又有母雞抱窩了呀,之前那一窩還有多久穿?”李輕舟也在一旁插話。
母雞孵蛋一般要二十一天左右,月笙在心裏回想了下上蛋的日子,默默算了算才答:“應當還有五六日就該破殼了,也不知道能穿多少個呢。”
“雞蛋不都是在公雞多的人家買回來的,按理說應該不會差。這幾日我再重新搭個雞圈,到時候好養小雞。”
“那你順便把豬圈也搭了吧,一晃也該滿月了,差不多能捉回來了。”
江大柱養的母豬正月二十三下了窩小豬,一共十一只,最後活了九只。江大柱跟月笙說了,等滿月之後再劁,到時候他們再捉回來養着。
“成,我明個兒就拖些石頭和黃泥回來,就挨着牛棚壘個豬圈。”
沒多久陳秀雲就和嫣嫣回來了,還帶着二十枚雞蛋。回來後也沒多耽擱,就和月笙去了後院上蛋。
抱窩的那只母雞正卧在它們平日裏下蛋的那個窩裏,得把它移出來放到藍子裏才行。母雞很兇,月笙一靠近,它就張開了頸毛,撒開翅膀,作勢要啄人。
“你小心着點,別被啄了。”陳秀雲把挑出來的十六枚雞蛋碼在鋪好幹稻草的籃子裏,瞟見母雞的兇樣,小聲提醒月笙。
月笙點點頭,小心翼翼地靠近,迅速伸手抓住了母雞的翅膀,惹得母雞“咯咯”直叫,腳也胡亂撲騰。
“這下面還有兩個蛋呢。”提起母雞,月笙才發現雞窩裏還有兩枚雞蛋,摸起來熱乎乎的。
“今兒下午的雞蛋還沒撿呢,也拿過來一起孵着吧。”
安頓好這只剛開始窩的母雞後,月笙和陳秀雲又給前一只喂了些谷糠和水,才回了前院兒。
第二日一早,趁着李輕舟他們還在處理魚肉,月笙就開始着手蒸蒿子飯。
這種蒿子直接吃是有些微苦的,得先用水焯過一遍才行。焯完蒿子,月笙又把昨天掐的蕨菜和香椿也焯了,蕨菜等會兒切點臘肉一炒,香椿則直接涼拌,也用不着準備別的菜了。
所有野菜都焯好之後,月笙才淘了米煮上,不用煮幹,一開就舀出來瀝上。然後把切碎的蒿子、肥肉丁、玉米面和米拌勻,加鹽調味後裝進甑子蒸上就行,估摸着等魚丸煮好正好能吃。
蒿子嫩生,蒸出的飯也香軟。再配上蕨菜炒臘肉、涼拌香椿、涼拌魚腥草和甜米湯,一頓早飯就能吃得滿足。
五日後,第一窩小雞果然開始破殼。過了三日,穿出了十二只小雞兩只小鴨。
最後只剩下兩枚雞蛋一直沒動靜,月笙放在水盆裏試了試。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晃動,“這兩個是沒用了。”
李輕舟雖也覺得有些可惜,不過這樣的結果他也很滿意,個個都能成功破殼原本就不易實現。他把已經破殼的小雞一只只撿到糠篩裏,對月笙說:“只剩兩個,已經很不錯了。”
月笙看着十來只毛茸茸,啾啾直叫的小雞和小鴨,又高興起來,“也是,我看穿出來的這些還挺有勁兒呢,趕緊拿艾草熏一熏了放進籠子裏,讓母雞帶着。”
說完,月笙就拿了把幹艾草過來點燃。李輕舟把裝着小雞小鴨的糠篩高高舉起,方便月笙拿艾草熏。
熏完之後,李輕舟就立即把小雞小鴨放進了新搭的雞圈。受了驚吓的小雞小鴨唧唧叫着靠近了母雞,被母雞護在羽翼下。李輕舟又給食槽裏添了些用水拌好的谷糠和粗玉米面,見母雞領着一群小的,啄得歡快才和月笙放心離開。
三月初五下午,李輕舟和月笙趕着牛車去了青山村江大柱家。昨天江大柱特意來月笙攤子上說了,留的小豬已經劁了養好傷,讓他們抽個時間捉回去。
因為江大柱他們要在鋪子裏等錦書散學了才會回去,所以李輕舟他們走得也晚。到了江家,江大柱他們也都已經回來。
“你們來了。”何芳蘭笑着接過月笙提在手裏的兩尾魚和一捆香椿。“怎地又帶東西來,家裏都有呢,不用往家裏帶。”
“我們天天都弄,也吃不完那麽多,過來就順帶些。”
江大柱則和錦書樂呵呵地圍着大黑轉悠:“你們這水牛養得挺好,費了不少心思吧?”
李輕舟把錦書抱起放到牛背上坐着,“也還好,大黑脾性好,什麽草都吃也不挑。我們每日牽着去外邊吃吃草泡泡水,也費不了什麽事兒。”
“什麽時候出門定了沒?”江大柱又問。
“定了,這個月二十七。”
時候不早,月笙他們只喝了杯茶,和江大柱夫婦說了會兒話,就去了後院捉豬仔。
小豬仔已經和母豬分欄,圈裏就只有三只小豬仔,正窩在角落睡得香。肚皮一鼓一鼓的,發出小小的呼嚕聲。豬圈裏收拾的很幹淨,下面墊了一層青草,幾只小豬還是白白胖胖的,看着就讓人心生喜愛。
“其他的都賣出去了?”月笙四處看了看也只見到三頭小豬仔。
提這個江大柱可就高興了,“都賣出去了,剛滿月就有人來買了,剩的這三頭都有人來問了好幾回呢。你們看看要哪只,我去揪出來。”
三只小豬仔都長得挺好,月笙也沒挑,“随便哪只都行,爹你看着捉就行。”
江大柱翻身進了豬圈,動作利索的就抓了一只小豬仔的後腿提了出來,放進李輕舟早就撐開的麻袋裏裝上。
“小豬仔能吃,不過每天也不要喂太多,免得脹壞了。現在還小,就多喂些粗玉米面、麥麸、新鮮草料,等大些了再喂糠。若是拉稀也不要慌,燒點玉米棒子泡水或者煮些地枇杷根葉喂喂,還是不行就來找我……”江大柱知道李輕舟他們家是第一次喂豬,便說得細致了些。
李輕舟和月笙認認真真地聽着,一一記下。江大柱的豬仔都是賣三百文一頭,這回幾人也沒再推來推去,月笙給數了三百個銅板,就和李輕舟回了家。
豬圈早就搭好,李輕舟拖了石頭和黃泥回來花了三個半天才砌好的。頂上搭了棚,蓋着稻草,圈裏昨日還割了好幾捆茅草回來鋪上。小豬仔剛放進圈裏還有些不适應,月笙拿了玉米面過來放進木槽裏,喚了一會兒,豬仔就試探着靠近了,确認沒有危險,便呼嚕呼嚕吃了起來。
“這小豬仔還挺能吃,好養。”陳秀雲見豬仔很快就把玉米面吃的幹幹淨淨,又轉頭去啃青草,眼裏盡是滿意。
“可不,岳父說要想豬養得壯,得費不少糧食呢。我打算明個兒就去村長那兒問問,再買兩畝荒地,今年多栽些番薯,還有南瓜也多種些。”
“是該多種些,要好好養着才行呢。”村子裏荒地并不算太貴,看地肥與否,一畝在一兩到三兩不等,而且前三年還免稅。家裏現在還有餘錢,是以家裏人都覺得李輕舟這個提議不錯。
第二日李輕舟就去找村長說了買荒地的事兒,村裏荒地不少,開荒越多于村長也有益,村長沒多猶豫就給李輕舟劃了兩畝中等地,收了李輕舟三兩銀子。之後李輕舟又和村長一起跑了躺縣衙,把契書給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