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湯溝老街
7,湯溝老街
7,湯溝老街
“湯溝鎮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鎮之一,是著名桐城派大師劉大櫆(祖居村人)的故鄉……”
從前,湯溝古鎮名叫雙溪,因水而繁榮昌盛。湯溝老街曾經鋪墊着麻石條,巷子縱橫交錯,有“九弄十三灣”的美譽!
一條蜿蜒曲折的湯溝長河(雙溪河),上通煙波浩渺的白蕩湖,下到湖東閘,綿延數十裏。湯溝長河把湯溝老街一分為二,長河北岸叫大街,長河南岸叫小街。
大街和小街在湯溝河的兩邊,現如今,從湯溝石頭橋開始,由西至東依次有湯溝老橋、新華橋、新橋。三座大橋連接着大街和小街。湯溝老橋最為古老,是單孔的石頭橋。
從前,無論是大街,還是小街,街道兩邊的店鋪鱗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家家店鋪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那時候,雙溪河上,大小木船來往川流不息,白帆蓋河面……特別是掌燈的時候,漁船上的漁火同雙溪河兩岸人家的燈火,交相輝映,恰似天上繁星點點,星光璀璨!
雙溪河兩岸人家,幾乎都是青磚小瓦屋。端午節劃龍舟,正月舞龍燈,前來湯溝老街觀看的人,可謂人山人海,大街小巷熱鬧非凡!
那些年,還未建造湯溝石頭橋,在湯溝河上架着一座浮橋。浮橋用四艘大木船停泊在河面之上,一邊各放兩艘船并排,船上鋪木板,跳板擔在兩邊船的中間,方便行人徒步過河。如果有大小木船通行的時候,用鐵鈎繩索拉起跳板放行……
湯溝鎮有五條街道:更新街、新勝街、新華街、豐樂街、造福街。其中,更新街最大。
湯溝老街的大街,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從吳愛文師傅開的錦元百貨商店拐彎進去的街道,就是大街的上街頭,裏面是更新街道。
在更新街道,我遇見一位八十多歲老年人,同他拉家常,他對我說:“從前,湖東縣縣政府的辦公樓舊址在老湯溝小學隔壁……”
現在,上街頭兩邊開的店鋪廖廖無幾,行人稀少,上街頭的街上空空蕩蕩,顯得上街頭十分的冷靜。
恰恰相反,錦元百貨商店對面的街道,就是湯溝大街的中街頭和下街頭,卻顯得十分的繁榮,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兩邊的店鋪,大多數是服裝店,其中夾雜着理發店,制秤店,小吃部等店鋪。
在中街頭,有一家理發店,叫老街理發店,這家理發店,光看店鋪裏面的老式理發椅子和木櫃子,木桌子,就知道這家理發店有些年頭了。店鋪裏有四位理發師。四位理發師的手藝相當的不錯,他們以顧客至上,精益求精,熱情周到地為大家服務……
Advertisement
從前,中街頭和下街頭的兩邊街道,有民生飯店、立新理發店、供銷社、棉百商店、湯溝飯店、生資門市部、湯溝照相館、裁縫店、茶水爐、山窯店、縫紉社、躍進商店、湯溝小學……
中街頭有一家服裝店,這家服裝店的大門旁邊,堆放着制秤的工具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秤杆子,我見到了,覺得挺稀奇,現在,商家普遍用電子秤了,做杆秤的确實稀罕了,尤其是制作杆秤的店鋪少之又少!這極大地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同這位制秤的師傅聊天,這位師傅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他耐心地告訴我說:
“做杆秤的杆子,人們常說是結實的檀木料制作的,其實是錯誤的,我們都用栗子樹和杏子樹的木材做秤杆子。從前,給栗子樹或者杏樹的木料鋸成一根根四方坯子,再用手工刨成一根根圓形的秤杆子,刨光後,先安好秤扭子,較對好,再釘星,安裝秤鈎、秤砣,這樣,一把杆秤算是制作完成……”
在中街頭,有許多條狹窄的巷道通往雙溪河,最著名的是浮橋弄和鹽弄。這兩條弄子的地面,仍然是從前鋪的麻石條,每根麻石條都已經磨得光滑如玉了。
浮橋弄只有一米多寬,它的盡頭是雙溪河。弄子裏住着一戶人家,這戶主人叫許五一,今年66歲,他告訴我說:“從前,過浮橋的行人都從這條弄子經過,人來人往,人們稱這條弄子為浮橋弄。在前面約五十多米的距離,有一家志祥煙酒店,那就是鹽弄的出口。過去,搬運工人從船上卸載鹹鹽,都從那條弄子裏走,久而久之,鹽弄由此得名……”
在鹽弄的斜對面,有一棟老房子。此棟老屋有三進,青磚砌牆,小瓦覆蓋,室內是立柱穿枋,榫卯結構,二層的木板樓。整棟房屋古色古香,現如今,後門樓依然氣勢恢宏!
從前,這棟房屋是程德記藥店。現在,房屋的前進是湯溝棉百三部;中堂無人住居,中堂的屋頂,擔的二層木板,已經坍塌了一些,小瓦、椽子、木板散落一地……後進是施五六師傅的家。
這棟房屋整體上保存完好,如果給中堂維修一下,這棟老宅子将會是湯溝老街一處很好的旅游景點啊!
在湯溝新橋旁邊,雙溪河的北岸,有一座聞名遐迩的水府廟。水府廟大雄寶殿前面的屋檐立柱上,有一幅楹聯:“水府慰忠魂香籠四海,雙溪供佛祖氤氲九洲”;大雄寶殿的大門對聯是“水府面九華鐘鼓相聞朝聖地,雙溪入長江浪濤互湧展新天”。這兩幅對聯,意境深遠,大氣磅礴啊!
我拜了水府廟裏面的佛祖後,徒步走過湯溝寶芝超市,走上水泥坡道,在坡道的上中間右側,有一條幽深狹窄的巷子,這條巷子口就是湯溝河南小街口,很不顯眼!從小街口進去,別有一番韻味,整條街道清潔幹淨,街道兩邊屋舍俨然,老宅子粉牆黛瓦,河岸上綠草如茵,雜樹掩映……
湯溝河南小街寧靜祥和,如詩如畫,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廟巷裏,讓我流連忘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