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石溪老街

9,石溪老街

9,石溪老街

我的家鄉枞陽縣,有一個煙波浩淼的白蕩湖,一年四季湖水潋滟,波光粼粼。白蕩湖的北端連接着蜿蜒曲折的石溪河,清澈的石溪河東岸,有一個石溪古鎮,曾經,石溪老街有着輝煌燦爛的歷史,商鋪鱗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滿目,生意興隆……

八月裏的一天,緣于記憶裏的期許,我想去那千年的古鎮石溪,領略和尋覓一些歲月的印痕,盡管烈日灼灼,爍玉流金,酷暑難耐!我拎個茶杯,買頂草帽,同文友們一起,從枞陽縣城客運中心站乘坐快8公交到項鋪鎮路口下車,再包一輛柴油三輪車,直達項鋪鎮石溪村石溪街。

枞陽縣項鋪鎮石溪街道,有着悠久的歷史。其上可追溯至漢朝陰安侯國,至今白柳鎮的山河村與項鋪鎮的石溪村兩地尚有陰安古城舊跡遺存;兩宋時期,古桐城設九鎮,石溪居其一;至清乾隆年間,石溪仍在桐城清淨鄉八鎮之列。

從前,石溪古鎮名聞遐迩,素以“江淮水路之命門,東西陸路交通之要塞”而著稱。歷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文人墨客彙集之所,又是商賈雲集之鎮。1954年前,石溪鎮在水路上至廬江、舒城、六安、合肥,下通長江至大通、貴池、銅陵等地。其地為羅珦(昌)河、麻溪河、石溪河、竹節湖、白蕩湖彙聚的重要碼頭和避風港。鼎盛時期石溪通浮山華嚴寺有六條義渡(免費)。陸路是東鄉通往桐城縣城、枞陽鎮的樞紐。在陸路交通很不便利的年代,水運交通顯得特別重要,石溪河中的大小船只之多,宛如地裏的芝麻杆子,可以想見從前的石溪河水運多麽繁忙。

石溪老街長約數百米,寬約五米,東西走向。據傳,石溪街上過去有孝子牌坊一座、貞節牌坊六座、字紙樓、戲樓、龍王廟、藥王廟、放生庵等。其中孝子牌坊和字紙樓尤為巍峨壯觀,氣勢恢弘!

從前,石溪周邊四鄉八裏的村民外出,大多是乘坐木船的。客船和貨船在石溪河上川流不息。石溪鎮的先民們依着石溪河水而居,世代靠水吃水,白蕩湖邊河汊縱橫,湖灘星羅棋布,天然富饒的魚米之鄉,造就了富庶的石溪古鎮。

石溪河對岸是浮山,那些年,石溪街道西邊的盡頭,石溪河岸邊有碼頭,還有一個渡口,渡船方便了石溪河兩岸的村民外出旅行,三年前,這條渡船才停止擺渡。

從前,石溪街道是用麻石條鋪成的青石板路,每天,石溪街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可以想象出從前古老的石溪街道輝煌鼎盛時期,曾經擁有的繁華和喧嚣。

烈日下,我和文友們行走在石溪街頭,古老的石溪街不見了從前的麻石條路,一條水泥混凝土路改變了昔日的喧嚣,老屋的殘垣斷壁在新建的樓房之間,顯得格外的滄桑。烈日下的石溪街道冷冷清淸,很難見到行人,我們尋覓着石溪街頭的一棟棟古舊宅子,只見一棟青磚老房屋,在老房子木大門的上方牆壁上,用白漆書寫着“白雲食品公司鮮肉供應”幾個粗大的字,依然清晰可辨。這行字将所有人的思緒帶向那曾經的白雲區的石溪鎮。現如今,石溪街頭的土坯砌成的牆壁和青磚小瓦屋,留存下來的并不多了!

石溪街道的居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我們同81歲的鄭澤方、62歲的胡四友、四十多歲的鄭龍勝聊天,他們很自豪地講述着石溪街曾經的繁華。鄭澤方老人告訴我說:“以前的石溪街道有一個石砌的字紙樓,字紙樓的樓頂是用整塊的岩石雕鑿而成的,完整的一塊四方形蓋頂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圖案,鑿石穿空成八根石柱子,內四根外四根,這個四方字紙樓蓋頂,長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高約60厘米的樣子。那邊還有幾座牌坊,牌坊和字紙樓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拆除的,我給字紙樓蓋頂擡回家,做新房時,我給字紙樓蓋頂埋在房屋的地下了……”

我聞聽此言,暗自思想:如果衆多的牌坊還在,沒有被拆除呢?現如今的石溪老街怕要游客如雲吧,可能不遜色于黃山歙縣棠樾牌坊群喲!

我們告別了三位好心人,向街頭西邊走去,遇見站在老屋大門旁邊,69歲的許友進老人,他夫妻倆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坐坐。走進老人家的穿枋老屋,我和文友們驚喜萬分,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老屋青磚砌成的牆體,居然有許多古青磚!許友進家的大堂牆壁拐角處,有一塊斷石碑,石碑上還有文字記載,可惜看不出完整的內容了。我們和許友進夫妻談論着石溪老街的從前……

辭別許友進夫妻,我和文友們在石溪街道兩邊的土地上,發現了不少古老的物件,有石磨、石碾子、石柱子等,這衆多的發現令我們驚喜。

走到石溪老街盡頭,站在小圩塘的塘口,眺望石溪河的對岸,巍巍挺拔的浮山就在眼前。我們站在圩邊的水塘旁,微風拂面,瞬間,人感覺格外的涼爽舒服,心曠神怡。項鋪鎮的石溪老街,山美水美,簡直是世外桃源吶!

Advertisement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