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枞陽老街的無名巷
18,枞陽老街的無名巷
18,枞陽老街的無名巷
枞陽老街,大小古巷子衆多,有幸福巷、康衢巷、廟巷裏、鳳凰巷、西寺巷、小學巷、東寺巷、無名巷等等。
老街正大街馬路的北邊,從東往西數,第一條巷子就是無名巷,長度不足300米。
從前,這條巷子兩邊店鋪,家家戶戶生意興隆,這裏可是黃金地段!
無名巷南邊入口對着正大街,東側是南貨商店和汽車站,西側是一家小店和縣糧食局。馬路對面,是枞陽縣運輸公司、萬商集(柳林)渡口、城關豆腐店和車站飯店。
無名巷北邊入口對着湖濱路,西側是人民飯店、蒲江飯店、縣車隊,中間有許多私人飯店和私人小旅館;東側,則是老車站的候車大廳和售票處。
無名巷湖濱路入口的馬路對面,是碧波蕩漾的蓮花湖和綠色蔥郁的龜山,還有一家大單位,縣供電局。可想而知,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無名巷是怎樣的繁榮昌盛。人來車往,熱鬧非凡,不亞于老百貨公司大門前的繁華景象!
早些年,老車站移走了,整個汽車客運站改建成枞川廣場商貿城。人民飯店、蒲江飯店也沒有經營了,但還有一些小吃部仍然經營着,分別有錢師傅、邵師傅、吳師傅開的飯店,方姨開的小吃店,還有黃師傅開的油條大餅鋪子,從早到晚,無名巷的空氣裏都彌漫着炸油條和炒菜的香味。
現如今,無名巷裏行人寥寥無幾,可這數家小吃店仍然顧客盈門。家家廚藝精湛,炒得一手好菜,一盤盤,一碟碟,都是美味佳肴。
尤其是方秀蘭小吃店,歷史悠久。方秀蘭女士,從1985年租無名巷老車站的門面房至今,開小吃店37年了。老板娘方秀蘭為人平易近人,淳樸善良,熱情開朗,她炒的菜,色、香、味極佳,口感好,價格實惠,數十年來,深得顧客的好評。
無名巷還有兩家加工白鐵皮制品的作坊,依舊在經營。兩家師傅長年累月地坐在無名巷路邊的小木凳子上,用小鐵錘敲打着白鐵,做一些白鐵皮制品。清脆的“叮當叮當”聲,在枞陽老街的上空萦繞。
從無名巷南邊巷口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巷子兩邊擺放着許多白鐵皮制品,有水壺、油壺、茶葉罐、茶葉桶、水桶、抽油煙機罩、鐵畚箕等。
兩家加工白鐵皮的師傅正在敲打着白鐵,一家是夏先祥師傅,一家是齊來田師傅。
夏先祥師傅,今年73歲,他夫人叫張雲英,今年60歲。夫妻倆都是桐城嬉子湖鎮上的人。夏師傅17歲開始學手藝,在枞陽縣城正大街,小東風飯店對面,糧食局大門前擺攤,打一些白鐵制品出售,也給顧客換水壺底、修補雨傘、配鎖匙等。
他的師父也是桐城人,老手藝人。修傘,那時的傘是紙傘,用桐油油過的紙傘;換臉盆底;配鎖匙等。
Advertisement
那些年,換一個臉盆底三四角錢,修一把紙傘二角錢,配一把鎖匙一角錢。沒有生意的時候,就打一些白鐵制品出售。或者,用扁擔挑擔子下鄉,擔子一頭是木風箱匣子和爐子,另一頭是籮筐,籮筐裏裝有工具、棉被和換洗衣服,走東串西。遇到好人家,就在這戶人家住一夜;遇不到好人家,就在野外的草堆邊睡一晚上。
那些年,爐子是用鐵做成的小爐子,用柴炭燒,拉風箱鼓爐子裏的火,用鐵鉗子夾着烙鐵,在炭火上燒紅,然後,用燒紅的烙鐵蘸上錫,補臉盆或者瓷缸的小窟窿眼。
有時候,一個月能掙到五六十塊錢,有時候,一個月跑下來,一分錢掙不到,白板!一年到頭,搞到二三百塊錢,高興一大跳。
1983年以後,夏師傅沒有挑擔子下鄉了,改為打白鐵生意。白鐵皮加工生意,忽冷忽熱,有時候有生意,有時候沒有生意,常常連續數天,一筆生意都沒有做成。
夏先祥夫妻倆一直在枞陽老街租房子住,手工制作白鐵皮的制品,夏師傅告訴我:這一行業漸行漸遠了,現在都是機器做出來的東西,手工制作鐵皮貨物,沒有人願意幹了,怕要失傳了。
夏先祥夫人告訴我:
我讀小學四年級,幫助丈夫開開發票,丈夫夏先祥不識字,但他大腦子好,記憶力非常棒,只要有圖紙,他就能做出來。現如今,他耳朵聽力下降,快要失聰了。
我父親叫張澤生,今年88歲,我夫妻倆上門給顧客裝廚房裏管道的時候,父親就幫助我們看看攤子。目前,無名巷子裏,就兩家白鐵加工的,一家是我夫妻倆,另外一家姓齊。
最近兩三年,有時候,一天能掙到百把塊錢。現在,我夫妻倆漸漸老了,帶做帶耍,考慮告老還鄉了。這一行業,如果購買一些機械設備,年輕人幹的話,可以做下去。
我見夏先祥師傅租的門面房的地上,散放着一些做白鐵的工具,有小鐵錘子、大小剪刀、老虎鉗子、圓規、角尺、卷尺、扳手、龍頭羊角鐵尖、槽鋼、烙鐵等,還有許多卷起來的花紋白鐵皮材料。
另外一家白鐵加工的老板叫齊來田,今年68歲,桐城孔城人,他18歲開始跟師父後面學手藝,當年,他師父在枞陽老街的老百貨公司門前擺地攤。
齊來田,18歲的時候來枞陽,跟師父挑着工具籃子走東跑西,一頭風箱,一頭工具籃子,有吃無工,每個月還要貼師父24斤糧票,糧票是父母親找人,用稻子在糧站裏換的。
人家學徒一般要幹三年,齊來田聰明伶俐,他當學徒,只幹兩年就出師了。那些年,生鐵補鐵鍋,生鐵在爐子裏熔化,或者,用黃銅在爐子裏熔化,補好的鐵鍋像圖釘壓上去一樣。那些年,補一個生鐵鍋,只收五角錢。
那些年,齊來田師傅下鄉,在枞陽至安慶之間的農村裏走東串西,1989年就不再挑擔子下鄉了。後來,補鍋這一手藝淘汰了,以修洋傘為主;1990年之後,以白鐵加工為主;1994年,齊來田師傅在無名巷子裏租了門面房,搬到無名巷經營,一直做到現在,至今,有近三十年歷史了。
齊來田師傅告訴我:
2000年之後,我們這一行業生意最興隆,茶葉箱子、茶葉桶、廚房設備、通風管道的白鐵皮罩子,最好賣,還做一些單位的生意。
最近幾年,白鐵加工生意不景氣,我再幹幾年,不會再幹了。這一手工制作技藝,怕真的要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