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掃帚溝老街

19,掃帚溝老街

19,掃帚溝老街

去枞陽縣山鎮破罡老街旅游,如果沒有拜訪胡氏宗祠,此趟旅游就不完滿,就像一幅優美的圖畫缺少色彩一樣。去年底,今年春,我兩次走進破罡老街,胡氏宗祠大門都關了,我無緣進入破罡胡氏宗祠。

2022年7月9日,熾熱的陽光炙烤着大地,上午九點多鐘,我第三次走進原破罡中學。偌大的校園內,已經人走樓空,學校的場地上,灌木叢生,衆鳥在樹林裏啁啾,蟬鳴陣陣,顯得十分的幽靜。

原破罡中學、松元初中、新開初中,這三所學校均已并入山中學。山中學位于枞陽縣山鎮大港村,于2010年遷址新建,2012年9月投入使用。

原破罡中學,前面教學樓的一樓,有錢六葉老師一間住房。頭天,我同錢六葉老師相約,去破罡老街走一走,去看看巢山官泊梢、躍進圩、三角圩,最想去的地方,還是胡氏宗祠。

族譜研究造詣深厚的胡昌奇老師曾告訴我說:“從前,胡氏宗祠裏設有小學。”胡昌奇老師的這句話,我銘記于心,故而十分渴望進入胡氏宗祠參觀一下。

我和文友在錢六葉老師的陪伴下,走進破罡新街胡壽山老師的家。胡壽山老師,1950年生,在破罡小學讀書,後到永中讀初中、高中。畢業後,1973年在破罡小學任民師,考試轉正後,2000年調到唐崗小學任教,直至2014年退休。

胡壽山老師為人豪爽仗義,他學識淵博,著有詩集和電影劇本。胡壽山老師出面,打電話給掌管胡氏宗祠大門鎖匙的宗親,他頂着酷暑,冒着熱浪,陪着我們一起,徒步走向破罡老街,終于,機緣巧合,我和文友榮幸拜訪了胡氏宗祠。

破罡胡氏宗祠于2003年5月8日、農歷四月初八在原址隆重奠基,主體工程次年清明前完工。

胡氏宗祠為三進樓體結構,中帶二個天井,左右長12.88米,前後長18.88米,氣勢恢宏,飛檐翹角,蔚為壯觀。

大門兩側石礅為舊祠所留,上有石鼓一對,上方“胡氏宗祠”四個大字熠熠生輝,大門聯:“官泊世澤安定家聲”。字體遒勁有力,進入大門,照壁上方《瞻依堂》三字潇灑飄逸,中門聯:“瞻祖錫恩綿世澤依德弘善振家聲”。

前廳右上方的牆上鑲着為宗祠重建捐資的大理石功德榜,後廳正面的神龛上,自前而後供奉着先帝舜、始封祖滿、始遷祖念八公康,以及三房至九世祖的列祖列宗牌位。

據胡昌奇老師、胡壽山老師告訴我說:“瞻依小學(1921年),校址在破罡浦水咀,問源堂(享堂)內辦的小學,第一任校長胡文早。

1947年,破罡胡氏老祠堂內,辦了一所小學,校長胡熙伯;1950校長王芳;1951年至1953年,校長胡滌非。

1954年拆了破罡胡氏老宗祠,學校遷移到巢山敦睦堂建湖東縣第七小學。

Advertisement

1955年小學從敦睦堂遷移出去,改為破罡鎮小學。

1971年各村建校,這所小學改為唐崗小學。”

我們參觀了破罡胡氏宗祠後,錢六葉老師熱情好客,邀請我們去他岳父母家奪一杯,錢老師岳父母的家,在白蕩閘排灌站職工宿舍樓,在這酷暑難耐的天,錢老師夫人在蒸籠似的廚房裏,汗流浃背,整一桌美味佳肴,招待我們,讓我感動不已。在此,誠謝錢六葉老師及其家人!

錢六葉老師告訴我和文友說:“長江老街一條線,石矶頭,掃帚溝,湯溝,三座古鎮都在一條線上,寫湯溝古鎮,不能不寫山鎮的掃帚溝老街,從前,掃帚溝老街的繁榮昌盛僅次于破罡老街,掃帚溝老街也是青石板鋪蓋的路面……”

錢六葉老師提供的消息,讓我心馳神往,我牢記在心,于2022年7月23日,獨自一人,頂着大太陽,走進遠近聞名的山鎮掃帚溝老街。

掃帚溝老街在山鎮的東北邊,在天空中俯瞰掃帚溝老街,像漢字的“丁”字,豎街道南北走向,橫街道東西走向。真正的掃帚溝古街就是東西走向的這條街道,是從何宏斌師傅開的掃帚溝商店拐彎進去的街道。

這條東西走向的掃帚溝老街,進街口靠北側,第二家就是51歲張小忠的家,他家裏的地面,居然是青石板鋪蓋的地平,這撩起我的好奇心,我走進張小忠師傅的家,前面店鋪開食品煙酒店,二進三進為住房,最後的房子是後來搭建的小披,做廚房用。

張小忠師傅正在同他父母親、妹妹在第三進堂屋喝酒吃飯,對于我的到來,張小忠師傅全家人很客氣,搬凳子給我坐,泡茶給我喝,搬臺扇給我吹,我同張小忠師傅聊起掃帚溝老街,親切,舒服!

張小忠師傅告訴我說:“枞陽縣,在100多年的老屋裏吃飯,可能僅僅我一家了。

1954年大水,沒有淹掉掃帚溝老街,掃帚溝老街地基高,坡陡,那些年,三輪車都爬不上坡。

掃帚溝老街兩邊老房都拆掉了,重新建造磚混結構的樓房,就我家沒有拆掉老屋。”

張小忠47歲的妹妹張曉惠告訴我說:“從前,掃帚溝老街,有200多米長,裏面有合作社、藥店、裁縫店、油條店,掃帚溝老街裁縫最有名氣,一家裁縫店做的長褲子最出名,一家裁縫店做的短褲衩最有名氣。”

張小忠師傅繼續告訴我說:“我16歲學裁縫,拜師學藝三年,做了八九年裁縫,沒有幹了,到外面打工,在工廠上班。

從前,我家門面有七米寬,半個門削成兩扇門,說明我家從前的店鋪木大門好寬!現如今,哪家屋裏有青石板鋪的地面?我家鋪地的青石板光滑如玉,看一眼就知道光滑的程度,走來走去,顧客的腳底板磨出來的,那些年,早上進店喝茶的顧客,談談白,喝喝茶,現在,來的人少了,我家還是從前的青磚小瓦,穿枋構建,樓板都沒有換過。

我結婚的新房,就在這第三進的這間房間。老二結婚的新房,在樓上的房間。

隔壁人家做早點,餐飲業,炸油條,做包子、饅頭,他同我家共牆壁,如果我家要拆房子,他家的老房子也就要拆了。

掃帚溝老街,再也找不到第二家100年以上的老屋了,唯獨我家的房子!如果給我家屋裏的地挖出來,下面是水道。過去,沒有水泥,下雨天的水,都是從石頭砌的下水道走。

掃帚溝老街,澆水泥路有20年時間了,大青石板還在路的底下。”

我準備告辭張小忠全家人,眼睛卻看上牆壁上挂的相框,看相框裏的老照片,相框上方的牆壁上貼着大紅顏色的“最美婆婆”獎牌。

原來是枞陽縣婦女聯合會、枞陽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獎給張小忠慈祥的母親、71歲陶複華老人家的。

看到這大紅吉祥的最美婆婆獎牌,暖心。張小忠父母親樸實善良,張小忠大家庭團結友愛,溫馨和諧。

在掃帚溝老街,一位老人坐在巷子裏乘涼,我同他聊天,這位老人精神飽滿,健談,他今年74歲,尊姓大名叫王士福,他談許多故事給我聽,有陳友諒追殺朱元璋,朱元璋躲進山腳下護國庵的故事,有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會宮城山的故事……

這位老人對我講了掃帚溝唐家藥店的神話故事:掃帚溝唐家藥店,從前,他的祖上住在松元,藥店在掃帚溝老街,白天在藥店裏,晚上回松元家裏睡覺。一天傍晚,回松元家裏,路過小路旁邊一座廟,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妙齡少女在廟前燒香拜佛,唐家老祖上感到奇怪,這大傍晚抹黑的天,怎麽一位孤零零女子燒香拜佛呢?遂走上前問這位白衣女子說:“天快黑了,你一個人不害怕嗎?”

這位白衣女子責怪他說:“你走你的路,別管人家的閑事!”

唐家老祖上,也沒有多問了,繼續往家裏趕,回到家裏,打開房間門,那白衣少女,居然在房間裏!原來白衣少女是黃鼠狼精變成,專門做好事,行醫治病。唐家老祖驚吓萬分,白衣少女對唐家祖上說:“池州烏沙,弟兄幾個,幾房共一脈,只有一個獨子,得一種怪病,多方醫治無效,現在,這位公子的命奄奄一息了,你趕快救他一命,有一味中草藥,在古塔四層樓上,長着一棵草,用這棵草熬水,給公子喝下去,病就痊愈了。

唐家祖上醫好這位公子的病,公子家裏的人,給許多的錢給唐家祖上,唐家祖上婉言謝絕了,這家人為了感謝唐家祖上,制做一塊匾,敲鑼打鼓,從池州烏沙,送到掃帚溝唐家藥鋪。從此,掃帚溝唐家藥店救死扶傷,中藥治絕症,聲名遠播。

王士福老人家繼續告訴我說:“從前,來山最早的姓氏,有姓董的,姓楊的,姓阮的。

掃帚溝老街東西走向,往東到白蕩閘,往西到石矶頭,從前是江堤,是用來擋長江水,江堤內是良田,江堤外是草場,是阮家養馬場。”

在掃帚溝老街巷子裏,有一位老人坐在小椅子上,端着碗吃飯,我同這位老人聊天,他叫唐長旺,今年75歲。他家三四代都住在掃帚溝老街,從前,他的父親經營煙酒雜貨店鋪,他的爹爹、老爹爹,經營糖坊,生産糖稀、幹絲糖、麻餅、酥糖等糕點産品。這位老人家的祖上,居然跟我同行!我告訴這位老人家說:“我工作單位是枞陽縣糖果食品廠,我是一名名副其實的糕點工。”不曾想,竟然打開老人家的話閘子,他饒有興趣地告訴我說:“你們廠的老廠長胡章明的家,就在掃帚溝老街,房屋還在。”這真的是令人驚喜欲狂的好消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鮑家華任枞陽縣糖果食品廠書記期間,胡章明任枞陽縣糖果食品廠書記、廠長期間,那些年,張啓宗、何家質幹饴糖車間主任,王佩珍、盛長生幹糖果車間主任,周正頂幹制糕車間主任,盛朝晖、王翠蘭、劉翠華、江炳利、熊玉亮幹糕點車間主任,那些年,糖果食品廠各個車間,同事們熱火朝天地幹活,生産出來的産品供不應求,工廠呈現繁榮昌盛的景象。

進掃帚溝老街,靠右手第一家,就是掃帚溝商店,商店老板叫何宏斌,今年71歲,何師傅告訴我說:“1978年招工,我進入掃帚溝商店上班,掃帚溝商店屬于集體單位,剛進掃帚溝商店工作,一個月工資只有17塊5角錢,後來,加到28塊5角錢。我家在枞陽縣城廟巷裏……”

這天大的好事,讓我驚喜不斷。我告訴何師傅說:“我就住在廟巷裏。”何師傅問起我家的位置,居然他家離我家相距不遠,原來何師傅同我是廟巷裏的鄰居!呵呵,這一下子,老鄰居相見更加親熱,他告訴我說:“我十幾歲就下放到農村,後來,招工進入掃帚溝商店,離家早,所以,不認識你。”

據何宏斌師傅告訴我說:“南北方向的掃帚溝街道西邊,一條大澗溝,就是掃帚溝,從前,同長江相連,白蕩湖的水從掃帚溝進入長江,1954年大水過後,改了白蕩水系,白蕩湖的水從白蕩閘進入長江了。過去,大小木船從掃帚溝進入白蕩湖,船可以到達項鋪、石溪、浮山、廬江、錢橋……最發達的碼頭是老破罡碼頭,水碼頭,水上交通十分的便捷。

在掃帚溝商店馬路的西邊,掃帚溝上,從前,用麻石條建造一座橋,鬥門,漲水的時候,堤壩內放水出去,幹旱的時候,放長江的水進來。這座石頭橋,是用松樹木料一根挨一根地打樁基,用麻石條碼在松樹樁上建造而成,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拆掉了石頭橋,建成鋼筋水泥混凝土閘。最近幾年,拆除了這座水泥閘,在這座閘的前面約百米的距離,建造成掃帚溝大橋。”

據49歲胡年勝師傅告訴我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太大。過去,南北走向的掃帚溝老街,有郵電局、信用社、山醫院、山中學、農貿市場、鐵匠鋪、餐飲店等,東西走向的掃帚老街有掃帚溝商店、藥店、山窯店、雜貨鋪、合作社、裁縫店、油條店、山中學等,從前,早上三四點鐘就有人挑菜、挑柴來掃帚溝老街賣。上掃帚溝老街有大含、新開、白蕩、破罡、桃花的人,菜市場和柴市場有捉大秤的人管理市場,稱一下,要付手續費。破罡外出的人,乘中巴車,都要經過掃帚溝老街。

那些年,幾分錢一根油條。早上七八點鐘,人擠人,走路都走不過去。2000年左右,海螺水泥廠進駐山,建了新街,許多單位移到新街,從此,掃帚溝老街冷淡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