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下枞陽老街
20,下枞陽老街
20,下枞陽老街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姹紫嫣紅,在這花香彌漫的季節裏,一天上午,我走進下枞陽,走進下枞陽老街。
下枞陽老街,又叫蒲城,古時候,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呂蒙城”。從前,許多單位座落在下枞陽老街上。
下枞陽老街的進街口,左邊是裕景批發超市,右邊是皓博商行,屬于長江路,而進街口內,左側華翔批發部,右側老五煙酒茶,才是蒲城1號和2號門面房。一條水泥下坡路通往下枞陽老街。下枞陽老街南邊瀕臨波濤洶湧的長江,同鐵銅江心洲隔江相望,北靠巍峨壯麗的慕旗山。
從前,下枞陽小輪碼頭是枞陽縣城的大門,而下枞陽老街則是耳熟能詳的“小香港”。下枞陽老街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在中街頭,有一個十字路口。從前,下枞陽老街是泥巴路,那些年,街上人家不是燒柴鍋竈,就是燒煤爐子,燒的柴灰,煤灰,就填在坑坑窪窪的路上,日久天長,街道年年“成長”,無形中升高了。1986年,下枞陽老街修了水泥路。從此,告別了泥濘不堪,坎坷不平的道路。
從前,紅火的單位都座落在下枞陽老街上,下枞陽老街有許多單位,工商銀行,供銷社,農業銀行,棉百商店,利民飯店,郵政所,食品站,南貨商店,川江飯店,百貨公司,石矶頭鐵木社,搬運站,利民旅社,農資公司,酒廠,紅旗油廠,長河糧庫,航運公司等單位。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下枞陽最興旺發達,是鼎盛時期。居民憑供應糧油簿去長河糧庫第一門市部買米買油,常常要排很長的隊;每年臘月,枞陽縣酒廠,站隊購買白酒的人,人擠人。人,未到酒廠大門前,站在老遠的路上,就能聞到酒的香味;每年油菜籽收割的季節,紅旗油廠,前來出售油菜籽,或者用油菜籽換香油的人,排隊排到晚上十點多鐘,紅旗油廠的職工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可想而知,曾經,這些企業才是吃香喝辣的單位。
從前,菜市場在下枞陽老街的十字街口,糠,柴,炭市場在郵政所,食品站的大門前,許多的魚攤子,豬肉案子擺在搬運站大門前,賣菜的人,買菜的人,人聲鼎沸,嘈雜喧嚣。1983年大水,菜市場才逐漸移到上街頭。
利民飯店,國營川江飯店,做包子,做饅頭,炸油條賣。開始,利民飯店和川江飯店炸的油條3分錢一根,後來,油條漲到6分錢一根,還要付1兩的糧票。
那些年,陸路交通不發達,水運交通十分的便捷,下枞陽老街地理位置顯得十分的重要。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利民飯店,川江飯店,生意興隆,去上水的輪船,每天下午四點半左右停靠在下枞陽小輪碼頭。許多旅客住宿在利民旅社或川江飯店。客人多的時候,利民旅社和川江飯店棉被不夠用,就向街上的居民租棉被,租一床棉被付6分錢。
那些年,從下枞陽小輪碼頭乘坐小輪去貴池,船票只要2角錢,去安慶,船票只要4角錢。
那些年,家家戶戶都點煤油燈,買煤油也是憑票供應。向陽造船廠來了,下枞陽老街通電了,通電的那一天,街上的居民欣喜若狂,不知道有多高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向陽造船廠移走了。
1949年至1954年,下枞陽屬于枞陽區政府管理。當年,枞陽區政府就在枞陽酒廠的位置上。1954年,枞陽區政府移到石矶頭。下枞陽屬于枞陽鎮了。
那些年,下枞陽搬運站,開的是手扶柴油三輪車,柴油機轟隆隆的聲音,從下枞陽老街上飄過來,飄過去。如果三輪車裝運的是煤?三輪車駛過老街的時候,少數女士則用竹耙子搶着耙車上的煤塊,耙下的煤塊,撿回家燒水燒飯呢。
Advertisement
那些年,去小輪碼頭,都走下枞陽老街,下枞陽老街是必經之路。下枞陽老街一天到晚都有人,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現如今,下枞陽老街上,一些企業的老牌子仍然清晰可見,長河糧庫第一門市部,高高的門樓上,推拉鐵栅欄門的門楣上有五個鐵字:“第一門市部”,五個鐵字上方,有一個拱形鋼筋立體架子,鋼筋立體架子正面有十一個鐵字:“枞陽縣糧油食品局長河庫”,這些鐵字依然保存完好。
蒲城東路5號的枞陽酒廠,道路兩邊都是酒廠的廠房,廠房兩邊的大門,門對門。兩邊的大門都是敞開的,酒廠西邊的大門樓氣勢恢宏,大門上方橫梁上有四個大字:“樅陽酒厰”。在下枞陽老街的下街頭有農資公司,農資公司倉庫大鐵門上,用鋼筋焊有五角星和“農資倉庫”四個字。農資倉庫大院子裏,還有鋼筋水泥混凝土建造的兩個大氨水池。
無論我走進蒲城東路1號的紅旗油廠的大院子裏,還是走進長河糧庫寬廣的院子裏,均是眼前一亮!紅旗油廠大院子裏一排紅樓房,氣勢如虹!長河糧庫大院子裏一排排倉庫,每一棟倉庫都有數十米長,規模挺大,相當的氣派。可以想象,紅旗油廠,長河糧庫,那些年,是多麽的燦爛輝煌啊!
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棉百商店,郵政所,食品站,南貨商店,搬運站,農資公司,供銷社,漁業村衛生室,利民旅社等單位房屋,外牆都已經斑駁陸離了,顯得十分的滄桑,可是,這些單位的房屋仍然保存完好。
目前,下枞陽老街還有兩家鐵匠鋪,一家是唐取明鐵匠鋪,一家是胡利民鐵匠鋪,兩家鐵匠鋪還在經營。據53歲的唐取明師傅告訴我說:“我父親在石矶頭鐵木社工作,從事鍛工行業,1986年,我頂父親職,進入石矶頭鐵木社上班,也幹打鐵這一職業,這一幹,就幹了三十多年。現在,打鐵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一行業辛苦,賺小錢,這一傳統的手藝,真的漸行漸遠了。”
走進十字路口西邊街道,過兩三戶人家,街道右側是國營川江飯店,門前一棵粗壯的梧桐樹,依然屹立挺拔,在這春天裏,正在抽枝發芽。川江飯店是前後兩進房屋,兩排房子之間有一個大院子,後一排房屋比前一排房屋略長些。
川江飯店前一棟房子大門兩邊的牆壁上,還有從前寫的标語,兩排磚瓦房,所有的門窗上方,都是用磚頭砌築的拱形牆,兩排房子已經是斷壁殘垣,房屋頂部,覆蓋的大瓦已經坍塌了一部分,磚,瓦,木料,椽子散落一地。還未坍塌的木梁,椽子,桁條,大瓦,搖搖欲墜……
下枞陽南貨商店毛可銀師傅告訴我說:“我土生土長在下枞陽老街,1975年,招工,進入下枞陽南貨商店上班。下枞陽老街歷史悠久,是歷代兵家戰略要地,是重要的隘口,三國時期,呂蒙跟随着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将。後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呂蒙率士兵駐守在下枞陽老街上,在老街建有城牆,後人稱呼下枞陽老街為呂蒙城。在明清時期,下枞陽有厘金局,厘金局相當于國家稅收機關,厘金局設在下街頭的江邊碼頭。江邊碼頭,老名字叫彙口。不管什麽船通過長江,厘金局都收稅。”
從前,下枞陽有紫竹庵,城隍廟,關帝廟,仙姑廟,孝子牌坊等,紫竹庵在向陽造船廠的位置上,城隍廟在紅旗油廠內,關帝廟在鐵銅渡口附近,仙姑廟在農資公司倉庫後面,孝子牌坊在鐵匠鋪的位置上。
那些年,水運發達,到下游的南京市,水一淌,船就到……”
現如今,下枞陽老街空曠寂靜,街上空空蕩蕩,難見到行人,從前的繁榮昌盛只能留在記憶裏,正如縣郵政局王四權老師描寫的《老街》詩詞所說:
“夕陽斜照蒲城街,墟落梧桐藤蘿苔。呂公築城今何在,難覓當年射蛟臺。酒肆小樓聽煙雨,笑看乾坤錦繡來。老街小巷石板青,曾經少年嬉蘭亭。花開籬牆今又豔,不見當年劃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