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桂家壩老街

22,桂家壩老街

22,桂家壩老街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在這風和日麗,萬紫千紅的季節裏,2022年4月16日,上午九點多鐘,我走進湯溝鎮桂家壩老街。

桂家壩坐落在波瀾壯闊的長江北岸、枞陽縣城以東約50裏的地方。一條蜿蜒曲折的長江大堤将桂家壩分成兩處,江堤內是桂家壩新區,江堤外是桂家壩老街。

桂家壩老街歷史悠久。據說,在明朝時期,劉伯溫曾經來過陳家洲巡察,陳家洲屬于鍋底形,他說:“五百年前是上游,五百年後滿江游,若要想陳家洲在,石鏈鎖住藕山頭。”

從前,陸路交通不發達,水運交通便利,桂家壩老街在銅陵長江大橋未通車之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老街兩邊店鋪鱗次栉比,家家戶戶生意興隆。

那些年,桂家壩老街有糧站、供銷社、東方紅旅社、搬運站、小輪碼頭、航運公司、桂家壩海事所、輪渡、井邊銅礦轉運站、食品站、工農飯店、陳洲鄉衛生院、許多百貨商店,還有遠近聞名的永鎮庵。

那些年,到長江對岸的貴池,乘坐桂家壩航運公司的輪渡,三條輪船往返不歇,一天到晚都有人過渡。到上水的安慶,下水的銅陵、蕪湖,乘坐港務站的小輪船。旅客很多,常常要排很長的隊。

桂家壩老糧站對面的街道就是中埂街,中埂街道約二百多米長。那些年,中埂隊村民種的都是玉米、黃豆、小麥、棉花等作物。桂家壩老街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就是泥水路,坑坑窪窪,泥濘不堪。

在中埂街上,我遇見了78歲的劉宗元老人家。劉宗元老人為人善良随和,他帶着我,參觀了永鎮庵,并熱情地為我講解永鎮庵的歷史。

永鎮庵,為桂家壩老街标志性建築,坐落在中埂街道盡頭。縣志記載,永鎮庵始建于清雍正十年,時屬桐城東鄉。庵內有大雄寶殿,敬恭全堂佛像,雄偉壯觀。庵內天王殿于2002年破土動工建起。1987年,永鎮庵被列為全縣文物保護寺廟。無論是永鎮庵大門樓,還是永鎮庵大雄寶殿和天王殿,都是飛檐翹角,金碧輝煌,氣勢磅礴!

拜訪永鎮庵後,劉宗元老人又帶着我觀看桂家壩老街上一些單位的一棟棟老屋,并對我詳細地講解着這些單位從前的峥嵘歲月。

有當地居民告訴我說:長江對岸的貴池,有一個地方叫秋浦,從前,野火燒山的時候,伫立在桂家壩碼頭上,眺望遠方的貴池山頭,清清楚楚。桂家壩在200年前,老名叫秋家鋪;小屋拐,在二百年前,名叫黑沙矶。

明朝劉伯溫來過桂家壩,劉伯溫講桂家壩時說:“十裏一家不為稀,鞋籃子裝挂面,家家戶戶開小店,蓬頭女子蓬頭嫁。”

從前,夏季漲江水的時候,當地的居民憂心忡忡,有首歌謠:“吃着年飯夜夜愁,五月江水滿街流,年年住的蘆柴屋,江邊拆,江堤搭,七月八月又回頭。”

在桂家壩老街的中街,有一個十字路口,朝西邊的路線走進去,有從前的搬運站、桂家壩海事所、港務站的小輪碼頭、航運公司。

Advertisement

那些年,前來桂家壩小輪碼頭,乘坐輪船的旅客熙熙攘攘。安慶到蕪湖的下水輪船,上午8點多鐘在桂家壩碼頭落腳;蕪湖到上水的安慶輪船,中午12點多鐘在桂家壩小輪碼頭落腳,一天兩班。

前來乘坐小輪的旅客,有白雲、後方、錢鋪、将軍、橫埠、湯溝等地的旅客,大多是半夜步行而來。有旅客頭天住宿工農飯店或者東方紅旅社,第二天乘坐小輪外出他鄉。

桂家壩小輪碼頭售船票的老屋,早些年被劉愛華一家購買下來,拆了售船票老屋,在原地基重新建造了新房,現如今,售船票的老屋只剩下一段青磚牆壁了。

這段牆的隔壁,是桂家壩海事所的二層辦公樓,海事所一層辦公樓的木大門上方兩邊,外牆壁上各挂着一塊銅牌,右側銅牌上寫着:“安徽省枞陽縣地方海事處桂家壩海事所”,左側銅牌上寫着:“安徽省枞陽縣桂家壩港航管理所”。

海事所樓房大門前,有居民種的油菜翠綠蔥茏,油菜已經結滿了菜莢。

街道在海事所大門前拐了個大彎,海事所街道對面就是從前的桂家壩搬運站,搬運站兩排房屋已經破舊了,斑駁陸離,偌大的院子,說明從前的搬運站是多麽的輝煌。

海事所南邊毗鄰港務站小輪碼頭,小輪碼頭候船室已經坍塌了,而青石砂漿砌築的石頭牆依然完好。圍牆內,寬廣的院子裏有個大廣場,足有三個籃球場那麽大!

劉宗元老人告訴我說:桂家壩小輪碼頭,這個大廣場,是乘客等候輪船的地方,從前,這個廣場上,有擺放大桌板凳賣稀飯的,有賣茶水的,有賣油條糍粑的,有賣饅頭包子的,有賣茶幹茶葉蛋的,五花八門,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桂家壩小輪碼頭朝長江建設的大門樓,相當的氣派!大門樓兩邊各有兩個耳門,乘坐小輪的旅客從正門上輪船,馱包裹或扛東西的旅客,從大門西邊的兩個耳門上小輪。下輪船的旅客從大門東邊的兩個耳門出去。

朝江的大門樓前面的兩邊,高聳的青石牆依然顯示着不凡的氣勢!

在桂壩江邊的十字路口,通往東邊的街道就是桂家壩小街,進入小街口的右側,就是從前的左崗轉運站,走進小街約50米處,路的兩邊就是工農飯店。工農飯店兩邊的房子已經破敗不堪了。

桂家壩小街,又稱磨擔街,一條路橫,一條路直,小街約二百米長,沿長江平行的道路。

桂家壩小街的盡頭就是陳洲鄉衛生院,當地人叫桂家壩醫院。醫院一棟平房是青磚大瓦房,木頭大門對着小街的道路,進入醫院大堂廳,堂廳兩側中間有走廊,走廊兩邊是門診室,一邊各有5間。醫院大堂廳兩邊牆壁上有三個櫥窗口,進門左手兩個窗口,一個是中藥窗口,一個是西藥窗口;進門右手是收費窗口。

走過大堂廳的後門,裏面是一個大院子,院子裏房子已經坍塌了。看這規模,挺大的。據衛生院一位醫生講:“陳洲鄉衛生院是1956年創建。”

在中街十字路口和江邊十字路口之間,街道靠東邊,坐落着東方紅旅社,東方紅旅社對面就是桂家壩供銷社,東方紅旅社屬于供銷社。

過去,農商銀行叫陳洲信用社,現如今,農商銀行已經移到堤內了。

桂家壩老街,有一家迎春理發店,店鋪老板叫陶善友,今年71歲,他告訴我說:我13歲小學畢業,考取湯溝中學,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錢上學,就跟父親後面學理發。那些年,理一個頭2角5分錢,家庭條件好的,以及桂壩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經常來理發店剃頭。

桂家壩有兩好:一是饅頭好。工農飯店職工唐爹爹,他做的饅頭最好吃,上超越武漢,下超越上海。所有搞船的船老板都曉得,經他親手做的饅頭特別好吃,他有特別的技術。二是桂家壩理發好。所有搞船的都停靠桂家壩理發。桂家壩理發店由姓葉的和姓陶的兩家組成,都是父親帶着孩子傳承中國古老傳統的理發技藝。那些年,剃平頭和分妝頭的客人多。後來,工農商學兵,五種發型,适應什麽人,就剃什麽頭:工人剃短發;幹部剃平頭、大站發;商人剃分妝頭;學生剃甩發。

桂家壩理發店,主要是傳統理發技術,老式理發推剪,老式木頭柄刮胡刀。刮胡刀能刮到肉裏的胡子,客人都不痛,舒服。剃光頭是桂家壩理發師最拿手的技術,剃光頭的客人,摸一摸光頭,摸不到一根毛樁子,光頭像玉一樣光滑,非常幹淨。剃光頭的時候,客人不痛,還舒服。另外,腰酸背痛的客人、頸椎病的客人,前來桂家壩理發店裏剃頭,經理發師傅在頸部和背後捶一捶,捶得舒服極了,越捶越舒服,一捶就好。

桂家壩理發師掏耳朵叫雕梅花;打眼睛毛叫點招子;捶背叫撒點子。

我十八歲那年,理發技術學成後,進入集體理發店,集體理發店在桂家壩中街的十字路口,店鋪名稱是湯溝理發店桂壩門市部,6個工作人員,姓葉一家和我姓陶一家,兩家組成的理發店。

直到我60歲退休,湯溝理發店桂壩門市部才關門散夥。我退休回家後,在自己家裏開起理發店,叫湯溝鎮桂壩迎春理發店。桂家壩有十家理發店,生意都興隆,銅陵大橋通車後,生意開始逐漸蕭條,冷淡。

陶善友師傅為人豁達,樂觀,熱情好客,他學問深,健談。他對我說:桂家壩在長江之濱,話題不能繞開長江。長江,一裏高一尺,十裏高一丈,雲南貴州在天上。尤其是長江兩岸,它有一定的規律性,就是江岸東崩西長,西崩東長。桂家壩所在的江岸,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江水不斷地淘洗着江岸,人們抛石護坡,才有如今的桂家壩老街。

秋家鋪怎麽成為桂家壩呢?在清朝年間,有一年,天氣炎熱,清兵鎮壓東鄉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又叫長毛子,清兵鎮壓回來,路過秋家鋪,在各家各戶住宿,吃飯,喝茶,睡覺。

當年,秋家鋪都姓桂,無一雜姓,為一點小事,當地居民跟清兵争吵起來,後來,動武了,打死兩個清兵,清兵吓跑了。清朝皇帝派大臣前往秋家鋪調查,這位大臣喬裝打扮,假裝生意人,前來秋家鋪暗訪,哪些人家姓桂?他都一一記下來,只有兩家姓桂的人家,撒謊稱自己不姓桂,姓張。有一天晚上,這位大臣偷偷地去桐城縣,調來清兵,将秋家鋪團團包圍起來……

就兩家冒充張姓逃過一劫。從此,皇帝一聽秋家鋪名稱就來氣,皇帝下聖旨,秋家鋪改名為桂家壩,黑沙矶改為小屋拐。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