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藕山游記

29,藕山游記

29,藕山游記

在白雲寺,禪房牆上挂有一幅字,是藕山白雲寺主持釋興化禪師寫的:《定藕山》“白雲古寺,山深少往還。紅塵無夢想,白日自安閑。雖然獨守,香燈樹影間,何須更飛錫,歸隐定藕山。”

秋天,漫山層林盡染,楓葉紅豔,丹桂飄香,水田裏的稻子金燦燦。微風輕輕,白雲飄在蔚藍的天空裏,心怡久久的藕山之行,終于在這氣候宜人的季節裏成行了,以前經常去藕山,但那只是工作需要的來往,而這一次,我是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去藕山拜祭阮鹗之墓,走訪藕山千年白雲寺。

藕山,矗立在波濤洶湧的長江北岸,枞陽縣城東十多裏的地方,一座突兀而起的大山,巍峨挺拔,從南眺望粕較褚喚诹藕,從北遙望藕山像一頭雄獅,山勢峻峭,霧霭缭繞,這就是聞名遐迩的枞陽縣藕山。藕山西面與蜿蜒曲折的破所河相襟,北面和風光秀麗的白蕩湖為伴。

桂月飄香,晴空明媚,九月下旬的天氣依然微熱。在藕山鄉村路上遠眺,金桔滿樹,秋柿燦黃,一株株板栗樹結滿果實,水岸白鵝戲水,鷗鳥翩翩。藕山南邊的護國村莊,在莊子裏,我們遇上81歲的黃金樹和62歲的黃天樹兩位老人,在交談中得知,莊子背後,藕山的西山坡上,從前有一座庵,叫護國庵,護國庵很有來歷。

從前,朱洪武和陳友諒大戰的時候,這一戰朱洪武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追來,朱洪武于荒亂中逃跑着,最後跑到了藕山,山前江水浩蕩,身後追兵無數,實在無處可逃了,棄船上岸,似無頭蒼蠅時,正好望見西山坡上有一座庵,急急忙忙鑽進庵裏,躲藏在佛像後面,瞬間,這庵的門窗上結滿蜘蛛網,陳友諒的追兵追來時,四野搜索沒有找到人影,懷疑朱洪武進了庵中,正待進庵搜索時,見庵中門窗上蛛網重重,蜘蛛網完好得沒有一絲破損,心想有人進庵,定會破壞了蜘蛛網,判斷不可能有人進去,遂轉身離開,向另一方向追去。後來,朱元璋奪得天下,他當上皇帝,為了感恩藕山這座庵的救命之恩,特封此庵為:“護國庵”。

辭別了兩位老人,從盤山公路上藕山白雲寺,山的南邊山體懸崖絕壁,植物很少,怪石嶙峋,第一次上藕山,有初挖的簡易山路上山,路很好走,山半腰,一片平坦的場地,臨時搭建着的鐵皮房子三四間,房前平臺,我們見到白雲寺主持釋興化禪師。釋興化禪師很熱情地招待我們喝茶,為我們介紹了藕山白雲寺重修的過程,她的辛苦付出,一心向佛的信念,佛緣深深,無一不是感動人心的故事。

伫立在白雲寺屋前的廣場上,眺望遠方,視野開闊,煙波浩渺的長江,就在眼前,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在廣袤的大地上,宛如一條銀白色的飄帶。在白雲寺,釋興化禪師對我們一一講解,交談中得知,釋興化主持是2016年9月19日上藕山白雲寺的,當年,藕山白雲寺房屋老舊,屋前的場地上雜草叢生,山上沒有通電,一條通往山上白雲寺的山路破爛不堪,陡峭難走,經過這三年的努力,原先殘缺的石頭坡梯路,改造成水泥混凝土坡梯路,同時,在藕山白雲寺的西邊山體,修建了一條蜿蜒曲折的盤山大路,方便上山的香客行走。白雲寺也粉刷一新,寺內供奉着佛祖……

白雲寺前方有一口井,叫龍泉井,禪師告訴我們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生出一怪胎,這戶人家的主人拎着一把鍬,追這怪物,一鍬鏟下去,給這怪物的尾巴鏟斷了,這怪物拚命地跑呀跑,跑到了藕山上,一頭紮進山上的井裏,瞬間,從井裏騰飛出一條斷尾巴的龍,飛翔在天空中……,從此,藕山附近的居民,給這口井叫“龍泉井”。聽着這個神奇的故事,站在龍泉井邊,俯瞰用石頭砌成的深井,在這高山上,龍泉井水澄清透明,我連連稱奇,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在藕山西北側,山嶺起伏,山上植物,樹木茂盛,秋山五彩斑斓,滿山紅葉彤紅,山腳下,有一條水渠環繞着藕山,渠中的水清澈幹淨,水渠的裏生長着許多菱角菜,渠邊一條寬闊的水泥混凝土公路由南向北延伸着,每隔一段路,水渠上就有一座石拱橋連接,水泥路連接着藕山腳下的山坡,水泥馬路西邊的公路旁的水稻田裏,稻花香彌漫萦繞,破所河上空,成群的白鷺鳥盤旋翺翔,破所河的漁民悠閑地劃着小船捕魚……

在藕山的正北側,阮姓家族的集居地阮家享堂莊,藕山山坡上有座規模宏大的墓地,這裏便是阮鹗墓,巨大的墳墓并排有三個墳頭,阮姓家族的後人阮義和指着阮鹗墓說:“中間一座大的墳是阮鹗父親,兩邊分別是阮鹗和阮鹗哥哥的墳……”

墓道兩邊,分別有文官,武将雕刻精致的石像,石人、石馬、石象、石獸和石羊,兩邊并齊站立,兩邊相距有十米左右的距離,石人石馬下方有望柱,兩邊望柱之上,一尊望獸仰天長嘯,望柱前面,兩邊巨大的龜趺馱碑,阮鹗墓正在興修中,還有三個碑座上沒有豎起石碑,在阮鹗墓的墓道正門,是一座氣勢恢弘的牌坊門樓,雕梁畫棟,離阮鹗墓有一百多米的距離。牌坊門樓的右邊,立有安徽省重點保護單位的大理石“阮鹗墓石刻”的保護碑。墓葬的四周,松柏蒼翠蔥茏,山岚松風濤濤。

“阮鹗(1509-1567),字應薦,號藕峰,南直隸桐城縣(今安徽枞陽)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學副使。倭寇圍杭州時,有司拒不許鄉民入城避難,阮鹗親手打開城門,救活居民數以萬計。隆慶元年(1567),阮鹗卒,年五十九。”

在阮鹗墓的東邊山腳下,阮姓後人新建成規模宏大的阮氏宗祠,阮氏宗祠的大門前的廣場上還沒有平整,許多工程都還在繼續完善中。走過阮家宗祠前防洪渠上的石橋,阮義和帶着我們來到橋邊不遠公路外側路基下,這裏是枞陽阮姓一世祖的墓地,背依藕山,藕山阮姓祠堂隔橋相望。阮姓一世祖的墓前立有一方巨大的龜趺馱碑,石碑上正楷字依稀清晰可見:“唐鎮江南大将軍枞江阮公之墓”,路邊上,墓的東邊有一方巨石,渾厚地寫着四個大字:“阮家享堂”!

Advertisement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