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探訪周潭鎮湯家墩遺址

73,探訪周潭鎮湯家墩遺址

73,探訪周潭鎮湯家墩遺址

2019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枞陽縣有兩處入選,一處是周潭鎮湯家墩遺址,另一處是藕山鎮阮鹗墓石刻。

這天大的喜訊,激動人心吶!我作為一名枞陽縣普通的市民,感到無限的榮耀和驕傲。家鄉枞陽縣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衆多,确實是鐘靈毓秀之鄉!

湯家墩遺址名聞遐迩,我久聞其名,終沒有成行拜訪,不成想,在今年的金秋十月下旬,一天上午,應文友相邀,一起去看看湯家墩遺址。

現在,交通十分便捷,從枞陽縣城長途汽車站乘坐快8公交車,兩小時不到的時間,公交車到達周潭澄英路口。下車,再轉乘中巴車到周潭鎮,沿着寬闊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大約徒步三華裏的路程,靠公路右側立着一塊鐵牌,上書:“七井溝村”。

走上公路右側的一條水泥支路,約走二百多米的路程,見到靠鄉村水泥路的右邊,立着一塊大理石碑,碑上刻着文字:“湯家墩遺址”。

“湯家墩遺址”石碑,背靠着土墩子,土墩子大約有一米多的高度,石碑前方是一片菜地,菜地裏有十多棵香樟樹,每棵香樟樹都有碗口般粗,枝繁葉茂,這片菜地的前方,有一片不大的坑窪地,凼裏沒有積水。

我認為這一地方不是湯家墩遺址。來之前,我閱讀了枞陽縣博物館王樂群館長寫的《中華文物精華——西周獸面紋青銅方彜》的文章,文章中描寫湯家墩遺址是斷崖層:“湯家墩遺址位于周潭鎮七井村竹山組西南100米,遺址為北高南低的長方形臺地,高出周圍地面3-5米,面積1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是一處具有一定等級的集聚落和冶煉鑄造于一體的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

眼前的情景,跟文章中描述不一致。大家都有同感,決定尋找“湯家墩遺址”。我們從大理石碑後面上了土墩子,土墩上面是一塊平坦的山芋地,約籃球場般大小,我們沒有見到“湯家墩遺址”,大家有點失望。“湯家墩遺址”在什麽地方呢?

我伫立在土墩子上面,遙望北邊逶迤起伏的大山,在這深秋的季節,萬丈光芒照射下,山上樹木五彩缤紛……我們走過這片山芋地,走到土墩子東北的邊緣,土墩下面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幹溝,這條長長的幹溝通到北邊的大山,今年幹旱,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下雨了,長長的幹溝見不到清澈的山泉水,裸露的溝床裏鋪滿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鵝卵石。

幹溝的東邊是大水庫,偌大的水庫水位很低,水庫裏的河床沙灘呈現在眼前。我們沿着幹溝邊緣的土埂向北邊走去,不遠的路程就是兩大猕猴桃園,猕猴桃藤蔓爬滿架子上,結着一個個碩大的猕猴桃。望着成熟的猕猴桃,雖然有點嘴饞,我和文友們卻沒有伸手采摘一個品嘗。

我們從兩大猕猴桃園中間的一條土路穿過。猕猴桃園的西邊是田野,水稻田裏的稻子金燦燦,晚稻的馥郁清香撲鼻而來。稻田西邊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泥路,水泥路的對面是七井村的村莊,莊子裏有很多粗壯的古樹,有烏桕樹、榆樹、楓香樹、三角楓等,莊裏顯得十分的寧靜祥和!

我們輾轉到七井村莊子旁邊新修的水泥路上,走進村莊裏的一戶人家,想打聽湯家墩遺址到底在什麽方位?這戶人家的主人非常熱情好客,邀請我們進入屋內坐坐。我們進入主人的堂屋,堂廳的中堂畫是一幅毛筆字書法作品,字寫得遒勁有力,大氣磅礴。料想不到,在這風景秀麗的小山村,能挂上優美的毛筆字書法作品,充分說明這戶人家文化氣氛濃厚,主人有相當的文化水平。瞬間,我對屋主人肅然起敬!

我們和屋主人親切地交談着,果然依我所預料,這戶人家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枞陽縣詩人周著久。他今年74歲,身體棒棒噠,精神矍铄。他是枞陽縣詩詞協會的理事,著有多本詩集,他從1990年至2001年,在七井村當書記。

周書記告訴我們說:“湯家墩遺址是在地下,上面表層覆蓋一米多深的黃土,一米多深的黃土下面,才是湯家墩文化層,文化層才是青灰和銅渣層,所有的文物都在墩子坎子下方挖出來的,有矛、鐮、锸、鑿、錐等青銅器。當年,是八家人聯合開的窯廠,他們雇的小工取土燒磚挖出來的青銅方彜,在湯家墩出土的這尊青銅方彜是挂有鈴子的。挂有鈴子的青銅方彜,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當年,無償獻給了國家。經考古專家考證,這尊青銅方彜是西周時期……”

聽了周書記一番話,我和文友恍然大悟,原來湯家墩遺址就是立大理石碑的地方。湯家墩遺址的文化層已經埋在地下,怪不得我們沒有找到了!

辭別了著名詩人周著久,走了一段水泥路,又來到了大理石碑邊,我們在碑的前面香樟樹林中尋找,果然,菜地裏有零星的銅渣和陶瓷碎片……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