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章

其實衆仙一到淩霄寶殿就已經看見了楊戬。顯聖真君今日全副披挂衣甲鮮明,本來散落肩頭的棕發一絲不茍的束于銀冠之內,薄唇輕抿,雙眸低垂,似乎想着些心事。也不知是他着了一身銀甲的緣故還是怎地,這人肅立在丹樨之下,周身寒氣逼人,有個不怕死的天官湊上去剛要寒暄,被楊戬眼風一掃,竟然打了個冷戰,摸了摸鼻子,生生把話吞進了肚子。

此刻楊戬出班奏事,聲音不高,站得遠些的仙官們甚至聽不清他說了些什麽,只看得到楊戬墨色大氅上冰冷的銀色龍紋,真氣流動其間,隐隐似有寒光。忽然禦座上本已微有疲态的玉清宮主人渾身一震,雙手扶膝竟坐直了身子,向前一探,像是極力壓抑着惱怒似的沉聲問道:“可有實據?” 楊戬颔首,自袖中抽出一本奏章,交于天奴奉上。那奏章甚長,玉帝讀到末尾,忽然變色,立起身“啪”的一聲将奏折擲下階來,右手哆嗦着向階下指着楊戬,翕動着嘴唇想要說話,終于卻還是忍住了,狠狠瞪視一眼群臣,将袍袖一甩,大步走下殿去。旁邊天奴也吓了一跳,忙下階拾起奏折,趕着玉帝的腳蹤圍随而去。

朝臣們許久不見玉帝如此發作,又不曉得楊戬本章上寫了什麽,教玉帝生了這樣大的氣,當下你看我我看你,茫然不知所措。有些資歷老些的,彼此對視一眼,心道舅舅終究還是容不下外甥,這才相處百日,就又被楊戬惹翻了,接下來還不知如何收場。想當年楊家二郎可是連連射殺了九大金烏,才逼得玉帝不得不降堦媾和,從此一天一地輕易不相往來。王母這是打的什麽算盤,非要把這甥舅二人捏在一處,看看,釀出大禍來了吧!竊竊私語中,唯有站在文臣首位的太上老君眯縫着昏花的老眼,八風不動,睡着了一般安詳。

武将班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卻是另一種心思。他早年與楊戬同在周營中輔佐姜尚,雖不曾深交,卻聽三太子哪吒備細講過此人。清源妙道真君乃昆侖玉虛宮第一得意門生,為人雖則看去淡薄孤高,卻一向持重嚴謹,行事若無十分把握,再不肯出手。那楊戬在灌口經營數百年,官聲卓著聲聞九天,面情上是同玉帝老死不相往來,坊間卻有傳聞,道王母曾經私下見過他數次,至于談些什麽,就不得而知。後來王母力薦楊戬上天為官,托塔天王也曾心生疑慮——他在天庭日久,早就知道王母心念朝政,又不好親自出面與玉帝分庭抗禮,所以此番拔擢楊戬掌管天條,其心顯而易見。

但楊戬上天之後,頻繁出入瑤池之餘,只登門造訪了兩個人,一個是兜率宮的老君,另一個便是無上常融天的李靖,且是以後學晚生之姿,持禮甚恭。李靖感動之餘,卻也明白王母攬權之意不可動搖,因此倒覺得與其讓個陌生人插手進來,還不如楊戬尚能顧念往日同袍之義。他深知楊戬不是易與之輩,有心要為自己留個地步,因此反在玉帝駕前替楊戬不溫不火上了幾句好話,不料楊戬首次朝會就如此造次,倒教李靖心生悔意。他這廂正胡思亂想,卻被一邊随侍的哪吒拽了拽袖子,小聲道:“父王,人都走了。”

李靖看了看兒子,又看了看階前兀自凝立的楊戬,那人挺拔的身影立在三三兩兩交頭接耳散去的仙官中,越發顯得孤清。哪吒一挺身就要往前去,卻被李靖拉了一把,輕輕搖了搖頭。哪吒一愣,随即嘟着嘴撥開李靖的手,仍舊迎了上去。

楊戬聽得身後腳步聲,轉頭看時,只見哪吒快步走來,一臉滿不在乎的笑容:“二哥,走,去我府上,我藏了一壇好酒,專等你來開封!” 他故意說的大聲,全不見遠處李天王那擰成一團的雙眉。楊戬繃得緊緊的唇線微微上挑,笑意不甚濃,目光卻極暖,看着面前的少年溫聲道:“好兄弟,你且先陪你父王回去,我領了聖命便去尋你。”

哪吒怔住,翹首望了望空空如也的禦座,茫然道:“哪裏還有什麽聖命?玉帝老兒早被你氣......咳咳,這半日功夫,禦辇早擡着陛下回了瑤池,只怕這會兒歌舞筵席都擺上了。”

楊戬不答話,只是默默轉過身,戰裙上銀甲葉葉相擊,金屬碰撞的聲音在空蕩蕩的大殿上回蕩着,聽起來格外清晰。他負了雙手站定,下颌稍稍揚起,靜靜凝視着禦座後的紫檀透雕九聯屏風,面上篤定的神情連哪吒也不禁看住了。

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只見屏風後轉出一對女仙,皆是一身蔥綠宮裝,左邊的手內捧着一只銀盤,其上一本奏章,正是楊戬方才所上的那一件。那女仙走近前來,朝楊戬一點頭,盈盈笑道:“真君,陛下命我們将這本章發還與你。” 她語聲宛轉,猶如花裏莺啼,“娘娘吩咐了,就請真君按折子裏說的行去便是。”楊戬單手取過奏折,也不打開驗看,只朝呆立着的哪吒一笑,轉身便走。

天奴揉揉鼻子,偷偷擡眼看了一下正在展讀聖旨的楊戬,他想起那一日,真君神殿令出,黜落有罪神仙一十四名,厘剔瘝曠不職天官三十六名,又裁汰各部冗員一百五十八名,一時間朝野震撼,莫不悚然動容。有人拍手稱快,有人驚恐莫名,還有的以為楊戬小人心腸,一朝得幸,便倒行逆施起來。

那一等被降罰的仙官自然心有不甘,紛紛尋了門路到玉帝面前喊冤,力證自清者有之,博取同情者有之,更有幾個膽大的,搜羅了楊戬在下界做地仙時的短處,添油加醋描繪起來,無非是想讓陛下收回成命,甚至扳倒楊戬。天奴在一邊看着,心內不住冷笑,且不說楊戬本章內參奏得十分結實,所述事由都有鐵證,單憑他挑的這些人選,天奴就知道這本章壓根駁不動——就拿通呈院的五品贊宣丞事郭茂先來說吧,當年掌院總使遣他前去天墉城查看地震災情,孰料這位秀才爺到了地方,一個災民不見,先在下處延攬一群文人雅士,把酒唱和了半月就回來了。他倒也不空手,路上花團錦簇作了一篇文章呈來。玉帝看了無話,還是王母接過來看了看,挑眉問道:“那裏境況如何?”

這郭茂先一躬答道:“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百姓怎樣?”

“悠悠我裏,亦孔之痗。” 這書呆子越發從容,竟自搖頭晃腦起來。王母一咬牙,幾乎将手內奏折丢在他臉上,轉頭看看置若罔聞的玉帝,忍了再忍,才沒有當場失儀。

如今楊戬這名單上,大多是王母早就有心剪除,卻礙于種種因由不得親自下手的人物。玉帝已是倦政多年,不動他的心腹大員,原就不疼不癢。只是這樣大的事,楊戬上奏前不露一點口風,讓他頗覺顏面無存,震驚帶着錯愕又夾雜着惱怒,轉頭想想這些人陽奉陰違屍位素餐,也着實是可恨,下來又聽王母娓娓解說了一番,于是也就撂開手,由着楊戬去折騰了。

天奴還記得,郭茂先得知自己被罰去太玄典司做個不入流的謄抄隸,氣得獰髯張目,一徑走到真君神殿,要尋楊戬理論。豈料楊戬連見都不見,只派人拿了張二指長的小紙條出來遞給他。郭茂先展開一看,只見上面一筆極漂亮的顏書寫着:“芷蘭當道,不得不除。” 郭茂先一見此語,當即癟了的魚鳔一般,洩了氣去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