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23章
“多多用心!”郭虎反複叮囑外甥吳軻。
對于送吳軻去給小郎君做書童這件事,郭虎是非常重視的。這件事是他想了辦法才拜托許盈身邊的人辦下來的——許盈雖有主意,但對于身邊這些瑣碎事務是一向不管的,左右還是由仲兒這些人拿主意。
無論是看重郭虎給的好處,還是覺得應該讓小郎君身邊有一個東塘莊園這邊的人,用以籠絡人心...反正吳軻是比較順利地成為了書童。
只不過成為書童這在郭虎看來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來也不能掉以輕心!
他為什麽要讓外甥在小郎君身邊?圖的是借此親近小郎君,成為頭一等的心腹!只要做到如此,将來就不用發愁了!哪怕小郎君将來不回許家了,就在豫章安家,一輩子平平常常,那他也是許家嫡支的郎君,日子總不會難過,他身邊的心腹自然也不會難過。
所以,不只是做書童,還要借此得到小郎君的信任!在郭虎看來,做書童、跟着許盈一起讀書,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通過這些成為許盈心腹!
“是,舅父。”吳軻‘乖巧’地應了下來,收拾好讀書要用到的一些東西就去許盈院子裏,準備讀書了。
身後郭虎還很欣慰地對妻子道:“這讀書倒是有些意想不到的用處,人家說讀書明理,果然不是騙人的。吉祥這才讀了幾日書,就已經和過去全然不同了,是不是文雅沉靜了許多?以前這孩子也好,就是太跳脫了一些。”
吉祥是吳軻的小名,只有家中長輩才會叫。
和郭虎想的不一樣,走出住的小院,吳軻的腳步就快了起來,再不複沉穩的樣子——他只是懶得聽舅舅老是啰嗦那些有的沒的而已。
來到許盈住的小院,吳軻來的不算早也不算晚。許盈此時已經吃完了點心,正在擦嘴漱口,這之後只要稍稍整理一番就能夠出發去上課了。
郭虎很希望吳軻成為許盈的心腹,但吳軻自己并不在意這些。事實上,在其他書童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出頭,從幾個書童中脫穎而出時,吳軻完全只是一個旁觀者,就冷眼看着這些人做表現。
一方面是他對讨
好別人其實沒什麽興趣,另一方面他更多的精力被放到了讀書這件事上了。這就和郭虎不同了,郭虎并不覺得奴仆之身讀書能有太大的好處,就算他讀書出色也不可能靠這個成為貴人。
以時下普遍情況來說,就算是家世清白的寒門子弟讀書,也常常是前路渺茫、困于寒伧,更別說是奴仆了。
再者說了,哪那麽容易就讀書出色?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若只要讀書就能做到出色,世間就不會有那麽多庸才了。
但吳軻顯然沒有想那麽多,對于現在的他來說,只是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至少比舅舅鑽研的那些往上爬的道理要有意思的多——現階段而言,他寧願花時間在這些上面。
唯一的問題是,許盈雖然比書童都要小一些,課業上卻比其他人都要領先。其他人只不過是‘陪太子讀書’,因此跟不上進度也不在意,吳軻卻不同,他是在乎這件事的,所以即使他頭腦很好,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在讀書上,彌補進度上的落後。
許盈當然不會知道有一個‘同學’覺得進度太快了,事實上他還覺得現在的進度不夠呢!
這幾日他們已經講完了《孝經》,這可不是許仲容講的太水,沒往深裏去,純粹是《孝經》裏頭的東西本來就不多。
兩千字不到是個問題,即使被稱之為幽邃深遠,字字都是至道的《道德經》也有五千多字呢!兩千字就算是在這個各種著作都很薄的時代,那也太少了。
另外,《孝經》聽名字都知道是針對孝道的作品,雖然在華夏古代常常講究以孝治國,孝道一向是官府抓教化的重中之重。但一部作品只集中于這一點發力,那肯定是比不上《論語》《易經》這樣的作品含義豐富的。
即使《孝經》其實挖掘的很深,非常開創性地将對父母的孝道,與對國家、對君父的情懷聯系了起來,從這個角度再一次強調了孝道的重要...這個話題依舊很難拓展的太寬。
所以《孝經》才會是許多小兒的啓蒙作品,一方面教小孩子孝道,早早進行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也是相對于其他作品,《孝經》已經是比較簡單的了。
就算是拓展開來講,《
孝經》也撐不了多久。
一般蒙童學習《孝經》要花兩年時間,但那是因為學習《孝經》還要學認字。等到《孝經》裏的字都能懂會讀了,就得從頭到尾背下來,背下來之後才是自己揣摩理解,乃至于老師講解。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小孩子就算是再好學,也不會用十幾歲大孩子的程度要求他們。再者,因為理解能力不如大孩子,進度也會拖慢...因為這些原因,一部《孝經》學兩年并不算奇怪。
但許盈這裏并不是這個情況,在此之前他已經完全結束了習字的階段。《孝經》本身更是倒背如流,許仲容這個做老師的直接講解就可以了。
而就算是講解這個過程,也順利過頭了!
許盈的理解能力完全是成人級別的,又有上輩子學到的東西打底,對《孝經》這種原本就理解了□□成的作品,許仲容講過也就算了——一方面許盈是真的學會了,不用許仲容反複教。另一方面就是許仲容水平一般,單單只針對《孝經》這樣簡單的作品,他本就沒多少東西教許盈。
所以,幾天的時間而已,他們就結束了《孝經》,進入了學習《論語》的階段。
雖然幾天就學完了《孝經》這是許仲容完全沒想到的,以至于他都有些手忙腳亂...這年頭做老師雖然沒有現代社會那樣,必須考這個證那個證,必須講究各種方式方法,也不會強制性地讓老師準備教案,但大多數老師還是會為了授課提前準備一下的。
教學也不是真的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行,不做一下準備,瞎講都講不滿上課時間。
《孝經》的進度拉的太快,《論語》的教學許仲容還沒準備好呢!!
但好歹點燈加緊,前面一部分要講的東西整理好了。許仲容這時也稍微放下心來了,後面還沒整理好的,可以在講前面的時候慢慢準備,時間很是充足——《論語》和《孝經》可不一樣,許盈《孝經》結束的那麽快,雖然出乎了他的意料,但卻沒有真的讓他接受不了。
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心态,将許盈對标那些有名氣的神童就行,那些神童這個年紀結束《孝經》的學習實屬尋常,事實上有《竹石》傍身的許盈早就被認作是神童了。而且
仔細想想,這甚至不一定是許盈有多‘神童’,可能只是父母教導他用心,早早就對他進行教育了而已。
但《論語》和《孝經》不同,許盈的年紀擺在那裏,提前學了《孝經》也就罷了,還能提前學《論語》——或許口傳心授之下讀過,甚至背過一點兒,但這連《論語》的皮毛都算不上,單純只論《論語》,還有的是東西學呢!
有的人一輩子精研《論語》,成為治《論語》的大家,但依舊不敢說自己将《論語》研究透徹,可想而知《論語》有多少東西要學。
當然,許盈不必學的那麽深,至少一開始進學時不必學那麽深。花個一兩年、兩三年的功夫,做到粗通《論語》,然後再去學《五經》之類。等到他這樣的勢族子弟該學的經史學的差不多了,這才需要考慮在哪些東西上進一步下功夫。
想要做出些成績,詩書禮易春秋這些東西,專治一門也夠了。如果精力有剩餘的,天賦也高,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兼修一門或者兼修多門。
事情也和許仲容想的差不多,在學習《論語》之後,許盈的學習速度就慢了下來。
雖然...相對于一般孩子還是快了很多。
首先,許盈學《論語》依舊不需要帶讀,他之前就跟随母親楊氏讀過《論語》,又有上輩子的經驗和理解能力,通讀《論語》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許仲容直接講解,今日講解多少,就讓許盈背誦并理解就好——《論語》可延展的東西就多了,一點兒內容也能講很多。
許盈也願意聽他說這些,許仲容才學平常,在《論語》上也沒有太高造詣,但此時文士該了解的他都了解。許盈确實知道很多後世對《論語》的研究成果,但對于這時的一些觀點、理念就沒有那麽清楚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讀到這一段時,許仲容停頓了一下,問許盈:“你可知此句何解啊?”
“嗯...”許盈想了想,還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道:“夫子,這有子之言如何斷句,恐怕還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