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二章

朱厚炜思索再三,并未去存心殿,而是請牟斌、孫清等心腹前往靳貴院內相商。

靳貴躺在厚厚的被褥中,雖面色仍有些發黃,但精神到底還是好了不少,朱厚炜問過他的脈案,方放下心來,“前兩日又從庫房內發現一截黨參,方才已讓小廚房給靳先生炖一盅黨參雞湯來。這幾日先溫補着,待先生大好了,我們再宰頭羊來做羊湯。”

靳貴頗為無奈地看着自己這個最為滿意又最為貴重的學生,“你啊,哪有親王府的後院後山跑滿牲畜家禽的?”

孫清也跟着笑,“聽聞人家寧王府裏養的是孔雀,咱們府裏養的卻是雞。”

本來朱厚炜也跟着笑,提到寧王卻收斂了笑意,“養雞種菜有什麽不好?既可勸課農桑,又是鄉野之樂,還能逞口腹之欲,一舉多得,起碼不必去盤剝民脂民膏吧?”

此話意有所指,靳貴與孫清對視一眼,“若只是養些孔雀倒也不妨事……”

“請牟大人将方才之言再複述一遍吧。”天氣實在太冷,茶水倒上沒一會便涼了,朱厚炜幹脆坐到炭爐旁伸手烤火。

好在小廚房已将雞湯端了上來,靳貴碗中配的是黨參,其餘人湯裏放了竹荪,衆人邊喝雞湯邊議事,好不惬意。

牟斌将自己的推測全盤托出,靳、孫二人均是驚愕不已,孫清蹙眉道,“我朝藩王橫行鄉裏者甚衆,但如此肆虐的怕是不多見。更何況,若他當真私自招募江湖游勇,已然犯了朝廷的律法。”

“律法還是小事,要是大逆不道,那可就壞了。”靳貴一碗雞湯飲盡,只覺五髒六腑暖意融融、無不服帖,聽了這消息的驚怒也消弭了幾分。

孫清搖頭,“這些年咱們殿下上疏勸谏的折子也不少,可要麽留中不發,要麽就是陛下不理,此時涉及寧王,論輩分是殿下的尊長,若無十全憑證,恐怕不宜發難。”

朱厚炜失笑,“我在幾位先生心中永遠是個愣頭青不成。”

孫清尴尬道,“下官并無此意,只是殿下一腔赤誠,擔心殿下一時意氣……”

“今日不同往日,我早也不是吳下阿炜了。”朱厚炜忍不住開了個玩笑,引得衆人也紛紛跟着笑了起來。

待衆人笑罷,朱厚炜看着窗外白雪,沉聲道:“實不相瞞諸位,我今日得到一道聖旨,還未來得及相告,陛下命我前去南京祭掃孝陵。”

“代祭?”靳貴到底在朝中資歷最老,立時敏感問道。

朱厚炜搖頭,“并非,只讓我祭掃。”

“只有明旨?”牟斌似乎也反應過來。

“只有明旨。”

孫清猜測道:“興許待殿下去了南京,便有人前來接應,或是有後續旨意。”

“應是如此。”靳貴亦是點頭。

朱厚炜拿起火鉗,挑了挑炭爐中的炭,起身在靳貴榻邊坐下,懇切道:“按例應靳先生随我東行,但先生微染小疾,不宜長路奔波,還請留在王府坐鎮。王府一切事務,皆由先生定奪。”

靳貴看着有些放心不下,孫清道:“戒庵公好生休養,下官定會拼死護殿下周全。”

朱厚炜失笑,“陛下留在我身邊的錦衣衛全都随行,哪裏需要孫先生一介文官拼死了?更何況,不過是祭掃皇陵,也不是去龍潭虎穴,難得有機會出衡州看看,咱們不若當做出游,游山玩水、笑傲風月,豈不快哉?”

靳貴孫清好歹都曾在地方任職,年輕時也游歷過不少地方,想起眼前這位小殿下除了紫禁城,便只待過德安、衡州,屬實有些可憐。

“還有些日子,祭與祀乃是國之大事,殿下可要悉心準備。”靳貴提醒。

想起冗雜的禮儀,朱厚炜也有些頭痛,“禮儀之事,還請孫先生多多教導小王。既然清明節祭陵,還得提前幾日到應天做些準備,再算上路上的時日,我看就三月四日,上巳節一過便啓程,如何?”

“臣領旨。”

朱厚炜帶着牟斌告辭,靳貴才對孫清道:“方才殿下在,不方便說,但此事老夫總覺得古怪。”

孫清憂慮道:“正是,那麽多藩王,為何獨獨通知了咱們殿下?會不會和那錢寧有關?”

“不能排除,錢寧對蔚王府懷恨在心,一直想伺機報複,上次只是破財消災,這次卻将殿下支到應天……”靳貴沉吟,“聽聞近來江彬勢頭正盛,難免錢寧想掀起些風浪固寵。”

“豈有此理,殿下親王之尊,豈能給那等争權奪利的小人作筏子?”孫清越想越是這麽一回事,“想不到劉瑾身死,錢寧這跳梁小醜竟毫發無損。”

“唉,此番你随殿下去應天,不比衡州,人多眼雜,還是勿論國是的好。”靳貴壓低聲音,“那些錦衣衛,似乎也只有牟斌是信得過的,若殿下不在,遇事你可與他商量。”

“殿下不在?”孫清敏感地捕捉到這個字,“戒庵公可是知道些什麽?”

靳貴搖頭,“我也無十足把握,只是殿下似乎對王守仁頗為關注,而此時王守仁正在做南京鴻胪寺卿!”

“可朝中明令禁止藩王結交朝臣……”孫清深吸一口氣,心道當今聖上據聞頗喜微服出游,蔚王和他一母同胞,莫不是也有這麽個癖好?

靳貴嘆了口氣,“殿下從前對佛法更感興趣些,如今總算是又重歸正道,只不過卻還是這個心學,近來老夫也看了幾篇殿下搜羅來的冊子,确實像是咱們殿下會喜歡的……不管如何,倘若他去尋王守仁,你務必盯着些,攔不住也要幫殿下遮掩善後。”

“殿下到了二月才滿十九,有些少年心性也是正常,說句僭越的話,咱們這些做先生的,看他可不如看自家子侄一般麽?”孫清笑道。

靳貴心有戚戚,“比起李茶陵,咱們何其有幸。”

孫清想起當年在東宮時,李東陽就追着朱厚照苦勸進學的前塵往事,又想到如今李東陽苦谏不成、黯然致仕,悠然嘆道:“興許比起他來,咱們的福氣還在後頭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