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霍去病(13)
霍去病(13)
天音幾句輕巧的感嘆讓漢武帝忍不住皺了皺眉,被他喊進宮中聽令的李廣霎時汗如雨下,連忙掀袍跪在了殿前請罪。
陣前抗命是大罪,按律當斬,天音說這是最後一場大戰,若他活着回到長安,恐怕性命也很難得以保全。
但是……他真的不甘心啊!他如今已年逾六十,殘年還剩幾何呢?跟在霍去病身邊的那幾個校尉都能封侯,他也曾經為大漢立下過汗馬功勞,只是差一個機會而已,而這的确是他最後的機會。
見李廣黝黑的額頭上不一會就布滿了汗滴,漢武帝眼神複雜,還是揮手讓人坐下聽政了。
【漠北之戰其實細究起來有一定賭的成分,因為“漠北”的區域實在是太大了,這場戰争的發動目的是找到并殲滅匈奴助力,“找到”這個詞,就很能說明當時情況了。
大概是天命真的眷顧這個王朝,以現在的視角去看這一戰,還是忍不住稱奇,衛青跟霍去病帶領的騎兵真的找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并一戰打爆這一心腹大患。
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水源是唯一能決定馬匹蹤跡的東西,因此漢軍很難在茫茫草原與戈壁之中确定他們的準确位置。
特別是匈奴的主力部隊裝備着精良的戰馬,他們的行軍機動能力依然很強,可以快速游走。
如果匈奴人的腦子轉得夠快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換個惡心人但很有用的打法,适用于這片寬廣遼大的區域。
像先秦以及後世某些朝代那樣,時不時擾邊搶一陣子,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只要我跑得夠快,你就抓不到我,反正他們不需要考慮國威之類的東西,利益才是匈奴人所追求的。
但命運就是這麽玄妙。
河西之戰匈奴失去了對河套平原的統治,漢匈之間攻守易型,對于匈奴人而言,他們在漠南的王廷也受到了來自南邊帝國的強大威脅,而在這時一個叫趙信的二五仔适時上位,向伊稚斜單于建議,将王廷遷往草原深處的漠北。
可是匈奴族仍然還有十數萬精騎兵,他們想重新回到冒頓單于那個當東亞老大的日子,搶還要冒風險,他們要漢人心甘情願雙手奉上。
伊稚斜單于本來想的是引誘漢軍深入等人困馬乏之際,匈奴人再率兵出擊,但他一定沒想到,他碰上的是一個意圖開疆拓土徹底滅胡患的千古一帝,漢武帝本來就想打過去。
經過了這麽多年與匈奴的交戰,又有陰山等高原地區馬種充入軍馬,漢軍已經具備了運用騎兵軍團進行規模化作戰的能力,遠途奔襲也不在話下。
Advertisement
無論是因為開疆拓土的強大願景還是因為要确保河西走廊往西通商的安全性,漢武帝傾舉國之力籌備了這場戰争,而伊稚斜單于信任趙信,他想摘桃子。
當時東亞這兩個最強大帝國的統治者奇異地共同引導了戰争的最初走向——漢軍深入漠北。
而衛青霍去病各自帶領的漢軍,正好都撞上了在找的主力部隊,衛青出塞千裏,正面撞上了匈奴單于帶領的主力部隊,匈奴嚴陣以待已久,但領兵多年作戰經驗豐富的衛帥又不是傻子。
武剛車這種新型戰具,在這次大戰中大放異彩,這種東西有點像古代版的簡易坦克,車身蒙牛皮犀甲,捆上長矛,立有堅固的盾牌,且中間空間夠大,可以容弓箭手躲在車裏射箭。
聚成環形的武剛車營壘夠硬,縱馬奔馳的五千騎兵夠快,匈奴單于發現他之前罵那幾個敗陣于衛霍之手的匈奴将領罵早了,因為縱使漢軍人困馬乏,他攜騎兵數萬,依然沒辦法突破這道防線。
要不怎麽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呢,在兩軍僵持之際,草原上大風起,沙石混着稀碎的草末直直往人臉上撲,寬闊的視野被取代之後,兩邊主将做出的選擇截然不同。
邦哥一定沒想到他說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有朝一日竟然還能詭異地契合在這場決戰的場景裏。
衛青是騎奴出身,但他日後更登高位尚平陽公主後仍能安守本心,就知道這個人的毅力堅韌得可怕。】
衛青本來坐得一本正經,他剛飲完茶水,被這句話驚得放下茶盞的動作重了些,茶具碰撞間發出一聲脆響,将同樣被驚到的殿內其餘人目光都吸引了過來。
平陽長公主,今日也在殿內。
這對昔日的主仆如今地位再不是從前的天塹之別,兩人眼神撞上那一瞬,都不約而同地別過了頭,平陽公主眼露羞怯,面頰上紅暈輕染,衛青面容端肅,一動不動地看着懸在大殿上方的光板。
但坐在衛青旁邊的霍去病一眼就瞥見了遇事不驚的舅舅右手在揪攥着膝頭的衣袍。
他恍然大悟,舅舅原來是心有所屬的,難怪他鳏居這些年從未再動過續娶的心思,哪怕姨母過問多次他都不應。
本來氛圍整肅的大殿裏登時冒起了些許暧昧心思,漢武帝兩邊看了看,心下了然,決定此事畢就與愛将長談一次。
【衛青準确地從這個亂象裏把握住了戰機,當機立斷下令包抄單于部隊左右兩翼,猶豫就會敗北,單于震懾于漢軍的兵強馬壯,毫不猶豫突圍逃跑了。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衛青抓住匈奴人士氣潰散的關鍵時刻,痛擊匈奴主力,輕騎直追至趙信城。
但因為未與另外兩路軍隊回合,還是沒能逮住單于,他只能遺憾地燒掉了匈奴人囤積在趙信城的糧草,一日後回營。
抓住單于才是這場戰役徹底勝利的标志,這個大Boss沒刷掉,前面的那些小BOSS都是白刷,單于完全可以再任命。
單于對匈奴部還是很重要的,史書裏關于衛青與單于對峙後還記載了一件小事:是時匈奴衆失單于十馀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于。單于後得其衆,右王乃去單于之號。
自立為王的合法性是不存在的,當時單于部隊的主力被衛青打得差不多了,他肯定沒有右谷蠡王的部下多,但只要他還活着,其餘諸部就得聽命。
因為這件事,衛青殺敵一萬九千人,回去之後也沒拿到什麽封賞。
衛青率領的大軍回到漠南的時候才撞上李廣和趙食其,很難想象那個時候李廣看見凱旋的漢軍是什麽心情,相比于衛青,他缺了運氣也缺了實力。
而文人之筆向來狠利,不比武将手中的刀劍軟弱,李廣之前犯過不少錯誤,他深知這一點,才會感嘆“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然後毅然選擇自刎。
如果李廣安守命令又沒有迷路的話,也許可以抓到單于這尾正好撞上來的大魚,他本就擅長防守戰役,有單于人頭作保,封侯那是鐵板釘釘的事情,而漠北之戰的勝利成果會更加耀眼,後續漢軍收拾亂成一盤的散碎部落也會更容易。
雖說他殺降這事有些傷大漢的顏面,但是漢武帝本來也不是特別在意那些事的人,為了湊漠北之戰的軍費,漢武帝帶頭賣官鬻爵,明碼标價,只要運氣在那一次真的眷顧了他,後世就不會有“李廣難封”這樣令人嘆惋的故事了。
而另一頭的霍去病正在爬向他人生的最後一座高峰,他率軍從代郡出發,北進兩千餘裏越過了沙漠,才與左賢王部碰面,甫一碰上,兩軍就展開了厮殺,這場騎兵與騎兵的正面對抗,讓匈奴人清楚地認識到,真正的騎兵在戰術和資源的加持下,究竟能強悍到什麽地步。
左賢王部在之前的漢匈大戰中并沒有遭受過什麽重大打擊,是一支保有強大進攻能力的精銳騎兵,但……
霍去病: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左賢王遇上的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都堪稱軍神的人物,特別是霍去病帶着部隊還是精銳中的精銳——從河西之戰開始,霍去病手底下的人都是精挑細選過的,而且漢武帝給了他足夠的自主權,一個老将都沒派進他的隊伍,完全任由這位年輕的将領施為。
他的打法也與衛青不同,衛青像是步坦團穩步前推,之前趙信給伊稚斜單于的建議并沒有錯,但是衛青本來就不是崇尚冒險的将軍,單于想要面對人困馬乏漢朝軍隊的願望當然落空,他只能看見一個做足了準備的兵團。
而霍去病,古代的野生特種部隊作訓官,帶着一支特種兵沖鋒隊,戰鬥過程簡直是壓倒性的勝利,史書只記載簡單的六個字:約輕赍,絕大幕,他只帶了少量的軍需物質,然後雄赳赳橫穿大漠。
這種距離,就算霍去病自帶認路buff也實在是太遠了,但這位不拘一格的少年将軍,有個和其他将軍與衆不同的地方。
他手下真的很多匈奴小弟。
漢朝一直有招降匈奴人的例子,如張骞身邊的堂邑父,但是像霍去病這樣逮着人就能用的,在當時一衆名将裏都是少見的,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霍去病不這麽想,跟着封他侯的,挑比較出名的三個,從骠侯趙破奴,宜冠侯高不識,輝渠侯仆多,後兩者是“故匈奴歸義”,趙破奴是“嘗亡入匈奴”。
誰能比匈奴人還要熟悉匈奴人呢?
這其實從側面反應了霍去病作為将軍的統領能力,他的确殺敵很多,但光靠殺是沒辦法把仗打那麽漂亮的,這是武力上的絕對壓制,同時摧毀軀體征服心靈。
我們不一定是死敵,只要你肯投降為我所用,你照樣能封侯,這些匈奴人當然可以反水,但看戰争結果,霍去病馭下甚佳。
後面寫的就是霍去病的功績了,他又刷了幾個匈奴王族小BOSS,殺比車耆王,抓了屯頭王、韓王,另外還有那八十三個匈奴帝國的将軍、相國、當戶、都尉,一共俘虜和殺敵七萬餘人,堪稱人型匈奴計生辦。
這是實實在在的實力碾壓,這個日後在歷史的機遇中猥瑣發育為“上帝之鞭”的部族,在這一刻遭受了另一個人的鞭打,左賢王部的匈奴主力在這場戰役中潰不成軍,被霍去病一路追擊到了狼居胥山。
這麽說狼居胥山可能大家沒有什麽概念,敵我優勢轉換一下描述的話,那就是匈奴人一路平推南下,然後在歷代帝王去過或者沒去過但非常想去的泰山,擺酒燒香,昭告天下,這地方是我們匈奴人的了。
狼居胥山是匈奴人的聖地,這座山是他們發家起勢的見證者,被一個二十出頭的漢家将領拿來裝模作樣地做祭天的地方,等同于扒了他們的臉皮往地上踩。
霍去病祭祀的地點并不止這一處,他的劍鋒劃過了三處地方,“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海”,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封地,瀚海傾酒,自此以後封狼居胥、飲馬翰海以及後世的勒石燕然,成為了歷代帝王和将領心中的至高之夢。】
李廣複雜的眼神在霍去病身上掃了又掃,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個眉目英挺的少年,的确是千古難遇的将才,是上天給大漢的恩賜。
天命有些時候就是這麽不公平,有些人十七歲即可封侯,有些人,卻只能如這小小藍幕斷言,只能在後世留下一句“李廣難封”的嗔言。
這究竟是為何啊?
霍去病接收着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端坐臺凳,任憑別人打量。
如果說天音第一次出現對他大誇特誇時他還有些羞惱與恐懼,但真正領兵打贏天音說的那兩場戰役之後,霍去病現在的心境非常平靜穩定,塞外風光與京城四四方方的天截然不同,但那也是大漢的疆土。
是他與萬千大漢将士,共同打下的疆土。
他的的确确居功至偉,那對于這樣的盛名,又有什麽不能承受的呢?
千古一将,舍我其誰!
漢武帝面露滿意之色,簡直想大喝一聲好,他就是要匈奴人以後再也不敢冒頭!漢之恩威加于四海,誰敢不服?
正想着如何謀劃時,天音話鋒一轉。
【但這樣一場比一場優秀的戰役,是霍去病氪命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