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李世民(5)

李世民(5)

李世民還在翻來覆去,他越想越覺得自己今日所做太冒險了,東宮并非毫無爪牙的困獸,父皇也對自己更生忌憚,若東宮反悔又與帝王聯手,他縱然還能壓住局勢,但一定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為規避後來禍事而改變今朝作為,這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嗎?

就在李世民百般糾結之時,他的耳畔“叮”地一聲輕響,清亮的女聲再次響起:【已收到up主回信,是否現在查閱?】

李世民眼前一亮,立刻毫不猶豫地點了“是”。

甫一選完,李世民的腦中就順暢滑起天音娘子的話語。

這種直接以心聲相述的感覺……實在是太奇怪了,天音娘子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都是李世民的嫡子,但他們的地位在禮法上卻并不同屬于地位尊崇的“嫡”,嫡長子的地位要比嫡次子高很多。

中國古代的“嫡庶”與現在文娛作品裏廣義的“嫡庶”是不一樣的,禮法上的“嫡庶”是根據父親的地位來決定,只有長子才有權利繼承一切——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所有的資源會堆砌在同一個人身上,這就需要确保這個人地位不可動搖。

就如李承乾與李泰同是長孫皇後所生,但因李承乾是長子,他天然地合法擁有李世民一切的繼承權。

換言之,如果李承乾突然嘎嘣一下死了,按照禮法,新任繼承者應該是李承乾的嫡長子李厥(如果李厥的年紀足夠的話),即李世民的嫡長孫。

李泰的地位從禮法上說只比妃嫔所出的李恪、李貞等人高貴那麽一丁點,但李泰很是受寵,也因此讓身為嫡長子的李承乾深感忌憚。

但從後世看,李世民對李泰和李治的寵愛更多是來自對發妻文德皇後鐘情的順延。

帝後情深,又因長孫皇後體弱,三十六歲就與世長辭,李世民對長孫皇後所出的幾個孩子都非常重視,重視到了超出禮法的地步。】

李世民驟聞噩耗,難以置信地道了一句“什麽?”

觀音婢身體的确不算健壯,但也沒有到早早病逝的地步,李世民一時心亂如麻,“文德皇後”四個字不停地在他腦中回響,那無疑就是觀音婢的谥號。

Advertisement

但他一點都不想知道自己為觀音婢取的谥號是什麽!

要延請名醫為觀音婢調養身體才行,他想到與朝堂與父兄的龃龉,沒有觀音婢在旁襄助,替他妥善地打理好後方,他如何能安然坐鎮。

【李承乾與李泰的奪位之戰,一是因為李承乾的不作為,二是因為玄武門之變的剩餘影響。

長孫皇後去世之前,李承乾在史書裏真是個好兒子好儲君,傳說他生于皇宮承乾殿,因此得名,尚在襁褓之中就被他爺爺高祖封為恒山王。

太宗陛下甫一登基,就将八歲的李承乾封為了太子,恩寵無加,李承乾“性聰敏”,對上對下都十分有道。

十一歲時,太子太師李綱(沒錯就是那個也當過李建成老師的李綱)因患足疾,只能乘坐禦賜的轎辇上朝,李承乾親自為老師領路,态度極為恭敬,在李綱死後,又親自為李綱立碑。

公元630年,李承乾不過十二歲,李世民就令他“聽訟”,并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重臣杜如晦因病彌留之際,李世民也令太子親自前去探視。

公元631年,李承乾生病,不信佛道的李世民請了僧道來為李承乾祈福,李承乾病愈之後,李世民大喜過望,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西華觀和普光寺,還為獄中囚犯赦免減刑,以此為兒子消災,又特意為他求娶秘書丞蘇亶長女為太子妃。

總結一下,就是太宗陛下偏愛得很明顯。

而李承乾也沒有辜負父母和朝臣的期望,他雖然年幼,但每次李世民讓他監國他都做得沒有纰漏,後面李世民令他寫治國之策,他也寫得言之有物,讓愛子心切的李世民忍不住跟大臣們炫耀自己兒子寫得很好:“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

長孫皇後病重時,李承乾十分憂心,請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雖被長孫皇後以消耗國力為由拒絕了,但也可見李承乾的孝心。

只是這個完美儲君随着母親的崩逝突然叛逆甚至荒唐起來,細究原因,可能是李世民為他請的那些老師太過嚴厲說話不留情面了。

李世民本人是個納谏如流的人,他帶着親爹濾鏡覺得自己的兒子應該也能做到這個,因此對那三十多位老師說了一樣的話:我家的孩子不聽話就只管罵,請老師你費心好好教。

其實看史書,老師們還是顧及天家尊嚴罵得很客氣的,比如于志寧,通篇都是臣如何如何,只是他提醒得太提前了。

當李承乾在身邊留任宦官但并沒有做什麽的時候,于志寧就說“趙高作奸,秦氏鐘其弊”,讓李承乾警醒一些,不要成為秦二世。

李承乾大怒,派人刺殺于志寧,對,就是刺殺,不僅如此,他還在下朝途中命人蒙面毆打自己的另外一位老師張玄素,“太子惡其書,令戶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馬棰擊之,幾斃。”

被李世民申斥但未重罰之後,李承乾更加無法無天了,特別是當他身患足疾不良于行,李承乾更加放飛自我,明知大唐與突厥的關系是怎樣,他還在宮中扮演突厥可汗,甚至放言當了皇帝之後要帶着大唐投降突厥。

李世民處罰一番将此事揭過後,李承乾沒有再在宮內扮突厥游戲,但他先是迷戀上了漢王李元昌進獻給他的歌女,後面又寵幸男童,将其取名為“稱心”。

李世民大怒處死了稱心,李承乾就直接在東宮設禮祭奠,朝夕悲痛,數月不理朝政。

不僅如此,李承乾還将稱心之死歸咎到了李泰身上,他本就與這個弟弟矛盾頗深,在諸般刺激之下,李承乾直接派人刺殺李泰,但李泰早有準備,李承乾擔心被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謀反,意圖逼太宗退位。

前面的各項罪名太宗陛下都替愛子掩蓋過了,甚至在朝野上下對太子心生猜疑的時候李世民還将魏征送去東宮給太子當老師,金口玉言說不會廢太子。

但最後的謀反罪名太重,直接炸了二鳳的的谏臣窩,衆所周知貞觀一朝的官員都是出了名地敢于進谏,可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二鳳還是保下了李承乾的性命,只是将他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要知道跟随李承乾謀反的所有涉案人全都死翹翹了,作為首犯的太子卻安然無恙,對比歷史上其餘被廢的太子,李承乾的待遇不要太好。

當然太子被廢也不全然是他自己的原因,李泰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細說起來,當時人以及後來人覺得李泰在儲君之位上有一戰之力,除卻帝王的出格寵愛,還因為玄武門之變。

他們的老子就是悖逆了嫡長子繼承制把皇位搞到手的,這讓這個宗法在李承乾心裏不那麽有公信力,尤其是李泰也有朝臣擁護之後。

二鳳與長孫皇後一共育有七個子女,他對這些孩子都很疼愛,是那種魏征等谏臣要規勸的疼愛,也就是說,李承乾,李泰還有李治享受的東西在禮法上全都屬于逾制。

李泰作為親王,成年之後并沒有離開長安去別地赴任,而是一直待在李世民身邊,他有好幾份職位:年僅七歲時李泰就遙領揚州大都督一職,此後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将軍,廘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職務。

李泰喜好文學,李世民特許他在魏王府裏開設文學館,自行招攬人才,而李泰沒有辜負李世民的這點恩賜,在衆多文士的幫助下編撰出了《括地志》一書,這本書囊括了貞觀時期的疆域規劃和州縣詳說,意義非凡,因此李世民對李泰的獎賞一次比一次多,甚至超過了太子。

因為李泰比較胖,李世民恩準李泰可以乘小轎上朝,當朝中有人向李世民告狀說三品以上官員對親王不太尊重時,李世民還特意開了個會震懾群臣,大意是前朝一品官員看見親王都要低聲下氣地行禮,你們不能因為我對我的兒子比較嚴格就不尊重他們。

但這個親王指的是誰大家都心知肚明,雖然李世民在魏征王珪等人的勸誡之下沒有再提這件事,可朝堂上的廢儲風浪已經吹起來了。

玄武門之變恍如昨日,李承乾站在他那被滿門除盡的大伯角度思考了一下,驚覺他好像就在重複李建成的老路,李泰的奪嫡之心昭然若揭,他的人生軌跡像極了當年的父皇:備受父親寵愛,有文學館,也有願意跟随他參與奪嫡的重臣!

在諸多因素影響之下,李承乾選擇了先下手為強,只是他的手段在李世民面前根本不夠看,政變的陰謀尚未開始,就已經結束。

但李泰也沒有如願在這場奪位之争中獲得勝利,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英明和一片拳拳愛子之心,在察覺李泰的奪嫡之心後,李世民還是對這只小青雀産生了疏遠的心理。

他最終選擇了晉王李治,貞觀年間暗潮洶湧的奪位之戰,終于落下了帷幕。】

李治?李世民沉思了一下,意識到他與觀音婢還會有個兒子,那個兒子才是大唐未來的天子。

這個回答很長,但李世民發現只要自己腦中想起自己提的那個問題,這些字就會一個不落地清晰浮現在他腦海中。

就在他皺眉思索之間,一道閃爍着金色熒光的奇怪物事突然從半空中出現,李世民飛身閃到空曠處,将自己帶在身上的匕首擲了出去,他的準頭依然在,但那把匕首卻直直穿過了那個物事,最後牢牢釘在了門框之上。

尉遲恭聽見房內異聲,連忙側首問道:“殿下,房內可有異狀?”

李世民想起剛剛聽完的回答和白天寬闊的光幕,遲緩說道:“無礙,手将榻邊茶盞誤推于地,敬德,換人來守,今日事大,你先去歇息一會吧。”

“查詢到您有較多兌換值,已開啓VIP……滋滋……系統級別提升,已自動開啓SVIP功能,商城已開放,是否要試用?”

因為突然升級,系統緩沖了一會才把數據流理清,它看了一下自己的高額積分,連忙讨好道:“尊敬的客戶,您先別慌,我是萬方直播平臺的系統,也就是之前那位‘天音娘子’的代言人,我先給您看個視頻。”

李世民真的很愛長孫皇後生的孩子,在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後,李世民甚至不舍得放李治會東宮,去哪都帶着他,還是馬周、劉洎等人連番上陣勸誡,李世民才勉強答應讓李治半個月回一次,幾位公主也嫁的很好,甚至驸馬參與到謀反之中,李世民也只是殺完驸馬把女兒接了回來,再為她精挑細選一個好驸馬,反正我的女兒肯定是沒有錯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