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李世民(12)
李世民(12)
父子兩面對面沉默了片刻,李世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迎上李淵的目光,毫不躲閃地直視着他。
李淵果然沒有問什麽。
李世民深知李淵并不是什麽庸碌之輩,他的志向和才能,沒人比他與大兄更加清楚——李淵需要助手,因此李建成和李世民早早就獲悉了朝堂動向。
從大興到太原,唐國公府一直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陛下懷疑過阿耶,但最後還是選擇了重用他。
而且阿耶都是高祖了,自己這個嗣君有什麽必要搶占開國之君的功勞?自己也不屑于做那樣的事情啊。
李世民心中思緒百轉千回,他了解自己,就算想要消除玄武門之變的影響極力将自己的功勞放大,他也不會直接抹去阿耶率兵起事的事實。
沒有阿耶在朝中的聲望,他不能如此順暢地結識那麽多好漢,遑論統兵。
想到了什麽,李世民的思緒一頓,如果是因為那個,史書倒是很有可能這麽寫。
沒等二人再多思考,光幕上的畫面過渡到了下一片,天音并未在這一句上多做什麽父子不和的猜測,順暢地将後面的話引了出來。
【《舊唐書》以及依據它編撰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都将李世民寫成了晉陽起兵最大的幕後推手,李淵在其中更像是個随波逐流被人主導的角色。
此時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尚在河東,李淵身邊只有個李世民。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李世民先是在晉陽廣交豪傑,其中包括與李密有親快要被處死的劉文靜。在李世民隐晦地提及天下亂勢之後,劉文靜聞弦歌而知雅意,立刻向李淵施展了嘴炮奧義。
“大賊連州郡,小賊阻澤山者,萬數矣,但須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
太原百姓為了躲避戰禍,都在這裏,現在只需有人振臂一呼,朝夕之間就能拉起一支十萬人的大隊伍,李淵跟李世民本來手裏就有數萬兵丁,又在當地素有令名,随便派人說兩句,立刻就能以太原為根據地,尋機向外擴張。
然後“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但此時的太原留守畢竟是李淵,起兵首先就要獲得李淵的首肯,礙于與隋王朝的關系,李世民不能上來就放大,必須先委婉表達一下自己的意圖,讓李淵有個大致想法。
劉文靜得知此事後立刻向李世民引薦了晉陽宮監裴寂,裴寂是李淵的舊交,亦是好友,讓此人前去,事半功倍。
而裴寂說服李淵的理由非常粗暴,他約李淵吃飯,然後讓晉陽宮的侍女來服侍李淵。
晉陽宮是隋炀帝在巡幸太原時下令修築的宮殿,他覺得太原是個龍氣彙聚的好地方,盡管比不上江都,但平時用來出游還是足夠了。
因此雖然這座華美宮殿落成前隋炀帝就離開了,但晉陽宮還是按照帝王行宮的規範,安排了一些宮人和妃嫔。
沒錯!李淵睡沒睡暫且不論,但他這個舉動相十分逾矩犯上,一旦被人告發,隋炀帝立馬就會給他來套三族消消樂。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李世民第一次向李淵說起反隋之事,李淵還是大驚失色,甚至說要大義滅親上書舉報李世民居心叵測,他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大隋忠臣形象。
這個時候裴寂立刻跳出來苦口婆心地反對,“二郎密攢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
二郎都是為了你啊!
李淵只好就坡下驢“被迫起兵”,順着臺階道:“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但這裏的李淵忠臣人設依然沒倒,他還在起與不起之間百般猶豫,李世民只好又咬牙又出了一波血,花費巨資暗中讓李淵身邊比較得他信任的人打車輪戰去輪番勸說。
其中獲得李淵最佳好友位的裴寂作為重點“行賄”對象,因為宮監讓宮人去服侍李淵屬于監守自盜,裴寂照樣也是死罪一條,所以他後面都不裝了,直接讓李淵舉旗。
終于,李淵在各方的游說之下舉旗,下令征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地二十歲到五十歲的百姓為兵。
當然他有非常正式的借口,隋炀帝打高句麗的诏令一直沒撤回過——雖然已經凍死餓死了那麽多人,雖然之前三次都沒打過,但為了大隋的顏面也還是要打的。
這是陛下的命令,盡管舍不得百姓,但我李淵只是個小官,只能奉命行事。
隋末人口本就驟減,在對內對外都是極端消耗的情況之下,百姓非常厭惡這種窮兵黩武的行徑,因此更加傾向于幹脆砍了那鳥皇帝,李淵無須對百姓做什麽思想工作,就能得到一支抗争情緒濃厚的軍隊了。
此時唯一的障礙,就是隋炀帝留在太原的眼線,即兩位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李淵的呼吸一時都停頓住了,沉穩的眼神不可抑制地轉變成狂喜來。
他很想知道,自己原本是怎麽拔掉這兩顆礙眼的釘子的。
至于天音前面說的那些他庸懦之事,李淵渾不在意,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授意,自己并非一無所知,唐書為什麽把他寫成毫無主見的從事者,李淵心中有一個大致的猜測。
李世民親身經歷過晉陽起兵的事情,自然知道事情的原委,他靠坐在床上,雖看不清李淵面上的表情,但能猜到他此刻的心情。
就像在玄武門時他的心情一樣吧。
【王朝更替帶着必然性的同時會附贈大大小小的偶然事件,在這個重要關頭,李世民的幸運buff開始加持。
隔壁的小官劉武周先一步起兵叛隋了,這讓李淵的失職之罪又重了一層。
隋炀帝将李淵調過來做太原留守,一是為了讓李淵防範北邊已經壯大的突厥人,二是讓他替自己壓制北方中原地區層出不窮的起義,但這兩件事,李淵都沒有完成。
李世民只淺淺地在李淵面前說了兩句,就讓李淵徹底下定決心,并且借着這個機會拿到了王高二人手中的兵權。
因為隋炀帝遠在江都,送消息過去再等诏令回來的時間足夠劉武周打過來兩三趟了,王威和高君雅權衡利弊之下,選擇交付兵權。
但等兵丁募集完畢後,王威和高君雅立即察覺出了不對勁,李淵明擺着是要造反另起爐竈,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李淵很快當着其他人的面給王威高君雅扣上了暗通突厥賣國求榮的罪名。
巧合的是,這個罪名通報下去不久,突厥人真的打到了晉陽城,一時之間,晉陽城人心浮動,人人都相信了王高二人裏通異族,等突厥人因為探不清虛實退去之後,李淵迫不及待地就把這兩個人殺了。】
得知王威高君雅二人的下場,李淵卻并沒有舒展開眉毛,反而皺得更深了,他下意識回頭看了一眼次子,見他面色同樣凝重,輕聲道:“突厥人藏不住彎刀了。”
李世民點了點頭,“突厥人藏鋒多年,現下中原大亂,這是最好的時機,現下太原兵力不足,與突厥人正面相擊怕是打不過,百姓們一時也轉移不過來,劉武周若要起兵,王仁恭必死無疑,父——父親沒有側翼的援助……”
見次子幾言之內就說清了他的困境,李淵擔憂之餘難免也會心生欣慰自豪之情,他尚在河東之時就聽說過突厥騎兵的威勢,也深覺朝中諸公說的是對的,陛下自以為是在蠻夷之中挑了最親近大隋的義子,其實就是在養虎為患。
九州內起兵之人多如牛毛,但在李淵看來能為患事的不過爾爾,突厥人才是心腹大患,若是讓突厥人摘了桃子,那可真是天地祖宗全都辜負了。
李世民知道之前李淵是如何退敵的,眼下劉武周起兵的消息還沒有傳到晉陽,時間尚且充足,是不是可以先做些什麽……
可是又不能太過得罪突厥,大唐創國之初,是阿耶言辭卑下地給突厥可汗寫了一封信,才勉強使得大唐沒有後患,他可以在前線放手去打那些與大唐為敵的人,如果在這陰突厥人一手,會不會引起突厥可汗的警惕。
始畢可汗可并不是塊好啃的骨頭,雖未親歷天音在玄武門時所說的“渭水之盟”,但李世民只要一想想心頭就來氣。
離他開創的“貞觀之治”,到底還要多少年啊。
【沒了眼線的掣肘,李淵正式起兵時一切順利,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裏面的李淵,幾乎一直是被人推着前進的,似乎他一直是沒有謀反之心,起兵只是在人和事的推動下為了求生不得不做的事。
甚至在中途李世民說要揭竿而起反隋的時候,李淵還說要舉報他不忠不義。
但看由溫大雅主撰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又好像并不是這樣。】
溫大雅?李世民腦中浮現出一個人的臉來,此人甚得父皇禮遇,起居注是帝王一言一行的記錄,若是這個人,的确可取信于後世人。
他跟父皇争功是沒有意義的啊……
像是說出他心聲似的,天音緊随着開口。
【我們仔細看一下這與高祖太宗同時代的文臣,究竟是如何描寫這段發家史的。
在溫大雅的視角裏,李淵才是晉陽起兵最核心的領導者,他并未猶豫不決,相反目标一致特別明确,他在獲封太原留守一職後,就直接對李世民說太原就是唐國的居地,而他的封位是唐國公,這意味着上天把這塊地賜給他了,“與而不取,禍将斯及”。
什麽大隋的土地,這是大唐的土地謝謝!
特別是當他因為未能取勝而遭到隋炀帝治罪時,李淵對李世民說得更直接了,“隋歷将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裏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
隋歷将盡是有識之士都能看出的事情,但“羑裏之厄”是周文王為商纣所囚的典故,李淵以周文王自比,其心不可謂不明。
劉武周起兵之後,李淵迅速借助這個時機拿到王高二人手上的兵權,并一手安排将裏通外族的罪名扣到了兩人頭上,冷靜地一氣呵成。
李淵作為開國之君,李世民跟他争功是沒有意義的,就算為了突出太宗陛下的英明神武,貶低李淵也并不是一個好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描寫,反倒更像是李世民給李淵背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