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六章
朱厚炜雖對此人已厭惡至極,但面上仍是客客氣氣的模樣,“千戶大人乃是欽差,代表天家威儀,不必如此多禮。皇兄陛下一向可好?可有只言片語請天使帶來?”
錢寧笑道:“人均言聖上和殿下兄弟同心,可不就心有靈犀了。”
一旁有錦衣衛呈上一個木盒,錢寧接過打開,只見裏頭放着三四封信,看起來均厚度不薄。
朱厚炜見最上面那封用明黃紙所寫,也不管是否是聖旨,先對着北方四拜,又讓侍從取水淨手,方才接過,“家書抵萬金,寡人如今算是明白何為近鄉情怯了。”
他翻檢一二,見這幾封全是朱厚照的,不由蹙眉。
見錢寧困惑,丘聚解釋道:“聖上特許殿下與永康大長公主家的崔二公子書信往來,這三年來,每三月必有一封,此番卻并未讓大人轉交……”
錢寧看着很有幾分尴尬,“殿下竟然不知?”
“他怎麽了?”丘聚還未開口,朱厚炜卻猝然擡頭,目光淩厲,竟如利劍一般。
錢寧被他看的一個激靈,張口欲言,卻又還是閉上了嘴,一副難以啓齒的模樣,“背後不語人是非,更何況崔二公子已入朝為官,出于同僚情誼,下官也不能說。”
看來并非是什麽好事,為免讓更多人知曉,朱厚炜并未逼問,只淡淡道,“興許皇兄會在信中提到也不一定。”
“千戶大人憂心國事、千裏奔波,一路風塵,可見勞累,今日天色已有些晚了,明日小王在王府設一家常小宴,不知千戶大人可願賞光?”
大明嚴禁藩王結交外臣,自然也包括錦衣衛,朱厚炜敢請,錢寧也未必敢吃,于是朱厚炜當衆問,不僅是給個面子,也是在等他拒絕,大家一起走個過場。
孰料錢寧二話不說答應下來,“豈敢拂了殿下美意?”
丘聚巴圖魯皆是呼吸一滞,朱厚炜卻不見多少驚愕,“明日小王掃席以待。”
錢寧一行告退後,丘聚看着飛馬揚起的塵土,憂慮道:“若是被旁人知曉,彈劾殿下,又該如何?”
朱厚炜心裏清楚朱厚照用人一貫的毛病,寵信過甚,毫無邊界感,故而他的寵臣全部都是無法無天的亡命之徒,而不論他重用誰,都會造成朝中虎狼橫行的景況。
“他既如此嚣張,若無表示也是不好,咱們這頓飯也将聖上先前派來的錦衣衛也喊上,相互之間做個見證,”朱厚炜無奈道,“此人來者不善,我先回府和兩位長史合計合計,免得着了誰的道。”
近來朱厚炜靜下心來梳理腦中零碎的明史片段,忽而想起歷史上劉瑾團夥有個八虎,而自己身邊的丘聚便是其中之一,每看到他,便覺得歷史也不是毫無更改,偶爾的頹喪便會一掃而空。
此番也是一樣,朱厚炜翻身上馬,對丘聚低聲道:“去打探崔二公子身上發生了何事,查清楚後速來報我。”
又看了眼遠處徑自轉動不休的筒車,朱厚炜輕輕嘆了口氣,一抽馬鞭,再度回到那堆金積玉的樊籠裏去。
到了晚間,靳貴和孫清竟然一起求見他,丘聚和巴圖魯也難得一起在身旁侍奉。
朱厚炜瞥了眼幾人神情,靳貴和孫清時不時對視一眼,面上憤然與憂慮交織,而丘聚巴圖魯則比往日更加小心,丘聚甚至還備了日常自己常用的藥,尤其是養心保榮丸。
“崔骥征到底怎麽了?”朱厚炜不安益盛。
靳貴和孫清不知何故,均緘默不言,最終還是孫清看了眼丘聚,“勞煩丘公公代陳了。”
丘聚上次這般舌挢不下還是在晏清殒命之時,但見其餘人或礙于身份或拙于言辭,也只好硬着頭皮開口,“崔二公子已到了婚配之齡,去歲永康大長公主府便為他相看了一戶人家,是成山伯王镛的孫女,也就是金鄉侯王真之後,家裏是有诰券的。這姑娘雖是庶出,但因是獨女,自幼養在嫡母名下,長得花容月貌、又頗具才情,尤其是作詩善文,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
朱厚炜雖不知何故有些悵然,但仍真心為發小高興,“這門親事門當戶對,難不成中間出了什麽差池?”
“殿下也知聖上被劉太監等人撺掇着,在西華門築殿造豹房,”丘聚咽了口口水,“近來聖上有時愛秉燭夜游,看那些高門大宅便不請自入,闖席或是搜羅美人……那八虎知曉天子喜好,也便時不時搜刮一些良家女子充幸禦。這王家姑娘與崔二公子定親後數日,聖上有一日駕臨了伯府,闖入後院,看到了王小姐,當場索要,伯府掂量之下,自然順水推舟,于是當夜聖上便臨幸了……”
奪妻之仇不共戴天,崔骥征乃是公主之子都被欺辱至此,簡直難以想象尋常百姓過得又是什麽日子。
“後來呢。”
衆人聽到朱厚炜的聲音冷得猶如九月寒冰,顯然已經憤怒至極。
“木已成舟,加上崔二公子本就是嫡次子,襲爵也輪不到他,哪裏有做天子的嫔妾來的富貴,于是成山伯便想将小姐送入宮中,卻想不到這王小姐到底是将門之後,竟在臨入宮前逃出家門,去了大長公主府面見崔二公子,自己将前因後果分說清楚,又親手還了庚帖才登車離去。當晚大長公主便氣不過,進了宮向太後娘娘告狀,也不知中間出了什麽差池,大長公主是吐了血被人扶回來的,後來大病一場,閉門不出了。”
“這事鬧得這般大,陛下是如何處置的?”這對母子的作态,朱厚炜并不驚愕,他只擔心崔骥征的景況。
靳貴終于嘆了聲,他是榜眼出身、再忠君愛國不過的讀書人,此時聽着也覺得太不像話,又想起自己好歹教過崔骥征,更是複雜難言,“王小姐本想剃頭做姑子,卻還是被家人逼迫入宮,入宮後又對聖上陳情,不願玉牒上刻有成山伯府的名號,也不願蔭封娘家人,聖上封她為妃允了她。而崔骥征的去處臣也不甚清楚,聽聞要蔭封為尚寶司司丞。”
一入朝便是正六品官,就算是皇親國戚也快了些,還不知朝廷風議會如何評論他。
孫清則是想到同科胡節的際遇,又念及師生之情,悲憤道:“崔骥征聰穎好學,他的叔叔是進士、小叔叔英年早逝前亦是解元,若走科舉正途,他日定也是朝中棟梁。”
可如今別人談起他,只會說他靠着母親、靠着未過門的妻子,靠着女人的裙帶,換了這身六品官袍。
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