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 33 章
第二天一大早的,外頭的天還黑着,屋子裏的挂鐘剛走到五點鐘呢,家裏的倆團子就跟兩條小胖魚一樣從暖和的被窩裏,蹦了出來。
“爸爸媽媽,起床啦,起床啦,咱們要去鄉下啦。”
“就是,就是,爸爸媽媽快起來,奶說啦,賴床的都不是好孩子,是大懶蟲。”
“哎呀,幾點啦,這倆團子就這麽鬧?”
“剛五點呢,孩她媽,咱這就起了?”
“起了,起了,再不起來,家裏這兩個小祖宗能鬧翻天。”
大冬天的,乍冷還冷的時候,被倆團子吵醒的陶爸陶媽那個困啊,不想起床啊,結果還是讓倆團子給叫起來了。
屋子裏爐子上鍋子咕嘟咕嘟冒着響兒,陶媽忙着做早飯,陶爸滿嘴泡沫的在院子裏刷牙。
倆團子在炕上滾過來滾過去鬧的正歡呢,老陶家關着的大門就讓人砰砰砰的敲響了。
陶爸刷完牙去開門一看,原來是吳阿婆許娟娟婆媳倆,背着一袋子煎餅拿着一兜子水果點心,還有熱水壺,就這麽出現在老陶家大門口。
“嬸子咋是你倆啊?今個兒不是店裏休息,放假了嗎?”
看到吳家婆媳倆,陶家人那個驚訝啊。
陶媽拎着個炒勺就從屋子裏跑出來了,跟陶爸一塊兒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吳阿婆婆媳倆。
“沒啥啊,今個兒你們不是要到鄉下去買菜買肉嘛,你們老陶家在鄉下也沒啥親戚,上哪兒找去啊,我家娟娟娘家就在鄉下,咱們一塊兒去路上也能給你們帶個路啥的。”
吳阿婆笑呵呵的,把話說的可好,其實她就是擔心,老陶家飯館沒有做麻辣燙的材料了,以後飯店收益少了,她們的獎金也就少了,以後可咋辦?
獎金少了,日子可還都過啊,老吳家日子不好過,一大家子要吃要喝的,吳阿婆婆媳倆可就指望着一個月的工資和獎金給家裏改善生活了,自然希望老陶家飯館能一直紅紅火火的。
許娟娟雖然害臊,可還是跟着婆婆一塊兒到老陶家來了,其實吳家婆媳倆這次來,倒也不完全是為了老陶家的獎金,自從改革開放後,她娘家所在的許家屯就有不老少自個兒種地種菜的菜農,年輕的,上了年紀的都有,老陶家一家人要去買菜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陶爸陶媽聽了這話,彼此對看了一眼,都知道吳阿婆心裏是咋想的,可是不管咋地,這大冬天的人家婆媳倆冒着寒風來了,也不能不讓人進門不是。
陶爸開了門,趕緊把人迎進了家裏。
這會兒,外頭的天色也亮了起來,陶老頭陶老太老兩口也起來了,老兩口正捧着熱茶杯在屋子裏喝熱茶呢,冷不丁看見吳家阿婆婆媳倆,幾個人就湊在一塊兒寒暄了起來。
很快地,老陶家的早飯就新鮮出爐了,今個兒的早餐是陶媽最拿手的豬肉白菜大馄饨,一個塞一個的香,湯鮮肉美的,吃的陶家人連帶着吳阿婆婆媳倆都差點兒香掉舌頭。
本來是來人家家裏幫忙的,咋地還吃上人家家的飯了呢。
吃完了早飯,吳阿婆跟兒媳婦都怪不好意思的,吳阿婆突然跟想起什麽事情一樣,老手在兜裏掏啊掏的,掏出了兩罐用透明玻璃罐子裝的麥芽糖來,頗有些難為情道:
“這麥芽糖不是啥好的,就給桃桃和瓜瓜甜甜嘴吧。”
說完這話,吳阿婆就把手裏的麥芽糖一股腦兒塞給了倆團子。
陶老太知道吳阿婆家不甚富裕,哪能讓孩子們拿吳阿婆的糖呢,要知道吳阿婆家,吳老頭常年病着,家裏吃藥看病花的錢多了去了,這麥芽糖說不定就是吳老頭喝藥吃的。
這可不能要。
吳阿婆可是個倔強的老太太,陶家人一陣推辭還是沒推過她。
一家人只有小陶桃傻傻的,昂着小臉兒一會兒看看奶,一會兒看看爸爸媽媽,一會兒再看一眼吳奶奶手裏的糖糖,到最後甜甜的麥芽糖還是進了小饕餮的小嘴巴啦。
以前在南華巷的時候,小陶桃在巷子裏見到一位老爺爺推着一個車子賣麥芽糖,用兩根小棍子繞上一些麥芽糖,晶瑩剔透的,可以做成許多小糖人,那時候老陶家一家人剛穿書不久,家裏一窮二白的,懂事的小團子不吵不鬧,就這麽乖乖地看着巷子裏的孩子們拿着買來的麥芽糖在巷子裏吃。
雖然小團子乖,可是她也想吃甜甜的麥芽糖呀。
現在,小團子總算可以抱着一整罐子的麥芽糖大快朵頤了,不過,陶媽擔心倆團子貪吃,吃出蟲牙來,只用幹淨筷子繞了一些出來,給孩子們解饞,就把剩下的麥芽糖收起來留着以後慢慢吃。
即使這樣,倆團子也滿足的不行,小陶桃小胖手抱着麥芽糖就沒松開過,陶瓜瓜伸着舌頭跟小狗一樣,舔一口再舔一口,舔了沒幾口就把麥芽糖給舔沒了。
倆團子吃完了糖糖,陶媽又看着團子們時刷完牙,一家人收拾收拾,就出門坐車到鄉下去啦。
陶爸陶媽帶着倆團子跟吳阿婆婆媳倆一起坐上了去許家屯的車,許娟娟是地地道道的鄉下姑娘,她家裏有三個伯伯,改開開放後,許家大伯二伯都種菜當起了菜農。
車子在颠簸的山路上颠啊颠啊,走了一個多小時,倆團子從剛開始的精神奕奕,到最後都在爸爸媽媽懷裏睡了一覺了,車子還在路上走着呢。
小團子趴在媽媽懷裏就問了:
“媽媽,咱們什麽時候到鄉下呀?”
陶媽指了指車窗外一片綠油油的麥苗就笑了:
“咱們現在就到了呀。”
車子三轉五轉的,終于在許家屯村口停了下來,陶爸陶媽抱着倆團子跟着吳阿婆婆媳倆下了車。
看着陌生的村莊,一家人有點兒不知道往哪裏走,回了娘家的許娟娟可就不一樣了,這裏是她從小長到大的村子,就是閉着眼睛也能走回家去的。
這會兒的許娟娟沒有了以往在城裏的拘謹,臉上都是明晃晃的笑,她站在村口的大磨臺上就這麽大着嗓門兒喊了一嗓子:
“許家屯的鄉親們,賺錢的好事兒來喽,大家夥兒快出來啊。”
“啥?啥賺錢的好事兒?”
“就是啥能賺錢啊,誰在門口喊呢?”
“出門看看去。”
許娟娟的話音剛落下,許家屯的老鄉們就跟聞着香味兒的群貓一樣,烏泱泱的全都從家裏沖了出來。
“哎,這不是許老二家的娟丫頭嘛,咋地,娟丫頭,你不在城裏呆着享福,跑到娘家來幹啥啦?”
“就是啊,還啥賺錢的好事兒,有啥好事啊?”
“娟丫頭,你就別賣關子了。”
“老二,你家娟丫頭回來了!”有那大嗓門的沖着村子裏喊了一聲,沒一會兒又從村裏跑出來一對中年夫妻:
“啥啊,俺家娟娟在哪呢?”
“就是,俺閨女呢?”
“爸媽,我在這呢,今個兒我婆婆媽也一塊兒來啦!”
人群裏的許娟娟就跟她爹媽揮手了,連帶着跟娘家人介紹陶家一家人。
許老二夫婦倆,一看閨女和親家婆都來了,趕緊迎了上來,一群人三五下就把話給說清楚了。
許家屯的老鄉還以為前頭許娟娟說賺錢的事兒是說着玩的呢,沒想到,這居然是真的啊,這不,人城裏開飯館的大老板都親自下鄉啦,這事兒一準錯不了。
樸實的老鄉們開始争先恐後的把陶家人往自個兒家裏領,一個指着家裏一地窖的大白菜給陶媽看,一個把家裏藏了一冬天的半地窖山貨拿出來給陶爸瞧,更讓陶爸陶媽驚喜的是,許家屯子裏有個養豬的老鄉,家裏養了五六頭大肥豬,還有一窩小豬,過年的時候宰了兩頭豬,家裏現在還剩下四頭,那養豬的老鄉說了,自個兒家裏祖上就是養豬殺豬的屠戶,上頭政策放開了,他就又幹回了祖傳的老本行,這家裏的四頭肥豬,要是陶爸給的價格實惠,就都買下,把這豬殺好了,用車送到縣裏去,以後陶家飯館的豬肉他全包了行不?
陶爸陶媽仔細看了一下,夫妻倆又商量了一會兒,覺得許家屯的老鄉們給的價格和貨物都挺不錯的,當下也就笑着點頭應了,如此一來,雙方皆大歡喜。
因着這次下鄉大采購貨物實在太多,雙方約定,等到明天,陶家派車來把老鄉家的菜啊,肉啊,山貨啥的一塊兒運走,到時候錢貨兩清,雙方都點了頭,事情解決了,天色也不早了,陶爸陶媽就抱着倆團子跟吳阿婆一起坐上了回縣城的車,至于許娟娟,她許久沒回娘家啦,要在娘家住幾天再回縣城。
周一的中午,老陶家飯館照例來了一批慕名而來,要吃麻辣燙的顧客,本來美食胡同裏有些人家正幸災樂禍地等着老陶家人上不了麻辣燙,鬧笑話呢。
沒想到,他們等啊等的,等了好一會兒,都沒等到老陶家飯館裏鬧起來,其中一個實在按捺不住,到老陶家飯館門前探頭看了一下,好家夥兒,飯館裏頭客人們正捧着麻辣燙好吃的嗷嗷叫呢。
看到這場景,差點兒沒把他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