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1章
“沒有,只是剛剛想起一個定理,笑自己癡罷了!”顧衍笑着說。
嬴政和顧衍學了數月的墨者之學,定理是什麽已經很清楚了,于是好奇的問起來。
“嗯是一西方聖人提出的理論。”顧衍随手指了一下地圖上秦國以西的地方,嬴政順勢看向那片沒有準确圖錄的土地,心裏琢磨着顧衍的無心之言。
西方聖人?秦國地處最西,向外就是蠻人之地,那些蠻人連文字都不曾有,更不可能有聖人出現。那麽,先生指的是蠻人再向西嗎?那裏竟然有國家!
心神向往甚至有點沒聽清顧衍說什麽,直到顧衍揮揮手将他的魂拉回來才意識到自己的失禮,連忙拜服道,“是政之錯,還請先生細說。”絕口不提自己剛剛為什麽失神。
顧衍沒有生氣,小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就連他自己有時看書都會走神,便輕松的笑笑,“無事,剛剛講到技術的變化。”
“西方聖人總結百姓和生産後提出,在人口增長和貿易條件的制約下,百姓的收獲定不斷趨向生産所需的量。”
“不斷趨向生存所需的量?”嬴政皺着眉頭仔細思考。
顧衍畫了個數學抛物線給嬴政解釋了一下自己會用到的趨向,指數增長等詞的基本含義。确定他都懂了後才接着說。
“就是在如今,不論我拿出什麽奇技淫巧使生産各種物資的量增加,百姓的生活都不存在任何可持續的指數增長的可能。”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存量競争和零和博弈組成的。
嬴政不是很能理解,“百姓既然多加生産,只要君王不征收重稅自然衣食無憂,若再加上推廣書文,數十年後必然會小有積攢,為何不能有指數增長?”
“因為人口。”顧衍指着紙上剛剛畫的橫縱坐标,“若是百姓畝産一石糧,只能堪堪養活三人,那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孩子自然因為糧食不足而亡。”
“若是因為先生幫助,産兩石糧,孩子便能活下來,可生育不會停止,直到農人堪堪養活六個人時,第七個人餓死,他們的生活依舊是只能維持溫飽。”
雖然很殘酷,可嬴政說的對。在馬爾薩斯-李嘉圖模型下的社會,任何由技術所帶來的增量都會迅速被人口增長抑制,從而使百姓生活依舊維持原狀。結果就是,任何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都在溫飽線上浮動,所有古代世界的國家財富總量,都是人口數乘以溫飽線數。(1)
所以,只要增加國家人口總數便可以輕易提高國家財富。而人口增長的前提便是國家穩定,所以對于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持久的社會穩定比技術創新更靠譜。
Advertisement
世界的本來面貌,對于古代社會(2)的人來說一直是一樣的。漢武帝和華盛頓所統治的國家城鎮化率差距甚至不會超過百分之10。
在零和博弈的世界,沒有人會相信雙贏的存在。
但顧衍在心裏想,自己面前這位可不是什麽大多數統治者。
“人口和技術,不能同時存在嗎?”偉大的統治者怎麽能零和博弈呢?當然是全都要啦!
作者有話要說:(1)馬爾薩斯-李嘉圖模型,出自《經濟思想史》
(2)古代社會的時間劃分有很多,這裏使用摩爾根的看法,大約為公元前170萬年起到1911年清亡。摩爾根死于1881年,所以古代社會的結束他沒有看到,這裏使用他對古代社會開端的認知,結束使用封建王朝滅亡時間。
作者君被作業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