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記憶宮殿之罐

第24章:記憶宮殿之罐

在車上米小非在狂吃,一溜煙的功夫,已經四個牛角包下肚了。

陸星辰忍不住地問:“我怎麽記得某人在幾天前說要液斷減肥的?”又看了一眼夏雨軒,故意拉人一起讨伐:“我是記錯了?”

夏雨軒眼睛一轉,一秒會意:“對啊對啊,也不知道是誰說的,要減肥,以最好的身材回國。是誰呀?誰呀?”

米小非不讓問了:“你們能別煩人嘛?我!是我!行了吧。我要生氣了!”

劉浩然:“你慢點吃,喝口咖啡,沒人和你搶。你這吃的就跟難民一樣是幾天沒吃了。”說完又頓了頓,好像他确實是幾天沒吃了,于是再補了一刀:“哎喲,你這是兩天沒吃了,确實是被虐待了。”

“兩天?”陸星辰疑問道,“你說你就堅持了兩天有什麽用呢?不白遭罪了麽?何必堅持兩天呢,直接飽肚每一天多好?”

米小非無奈地擺了擺手:“不減肥了,老子決定不減肥了。你們就別取笑我了。人活一輩子,美食都不能自由,要那身材有什麽用啊。”他總能在關鍵時候,邏輯自洽地寬慰自己。

“更何況,又沒吃你家大米!”他逐漸暴躁,但又絕不服輸。

旅行的最後一站是博洛尼亞旁邊的小鎮:法恩紮(Faenza)國際陶瓷博物館,開車過去也就一個多小時。雖然是一座小鎮,但是這裏卻是意大利瓷器的重要發源地,意大利的大部分陶瓷幾乎都生産于此。

法恩紮是意大利北部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産的小城,早在中世紀這裏就制作陶器。Faenza在法語中是“豪華陶瓷”的意思,在1932年的國際陶藝比賽中就享譽全球,吸引了畢加索、馬蒂斯等知名藝術家。

在文藝複興新的歷史時期,錫釉陶器的技藝在意大利得到了爐火純青的發揮,“馬約裏卡陶瓷”開始聞名世界。法恩紮生産的錫釉陶,有種叫做“相愛容器”的陶瓷器上面往往繪有理想中的美貌女子像,以此祝福相愛的人們婚姻幸福、白頭偕老。

無限榮耀的‘法恩紮’,以城市之名命名了這種陶器,它在西方世界的文化進程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今天人們更多地稱它為‘馬約裏卡’。

在16世紀在西班牙的一個小島上,通過貿易往來引進了一種古老的工藝,這個小島的名字叫馬約裏卡。這種古老的工藝是由西班牙的摩爾人,在近東的阿拉伯人那裏發現并帶回的,最終又經西班牙傳入到意大利。

在意大利法恩紮生産的馬約裏卡陶瓷,先是由軟黏土制作成型,然後加入一層不明盤的釉,再在上面進行彩繪,最後在高溫850-950度之間燒制定型。在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大程度地優化了這種工藝,此後獨享這項秘技。

在法恩紮小鎮裏有一家手工藝小店,店主是一對姐妹,她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姐姐叫Luna喜歡畫魚,妹妹叫Aurora喜歡畫幾何。家族一直是做陶瓷,代代相傳,但随着工業流水線上批量生産的‘博物館衍生品’的出現,不僅價格肯定比手工制作的便宜,出品的速度也快,所以這樣的小店能生存下來是極其困難的。

Advertisement

老人現在一年只燒兩爐,店裏所有的東西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四人進去的時候,兩位老人正在安靜地一邊聽着音樂,一邊在紙上畫草圖,歲月靜好的模樣,起初她們投入地在畫畫完全沒有察覺到有人進來。

直到米小非開口,整個聲控燈都亮了:“這個咖啡杯好好看。”他問了問價格,兩位老人都沒有站起來只說了:“80歐。”

夏雨軒看上了兩個罐子,大小不一樣,上面通過幾何繪制的像抽屜一樣立體的方格,每格方案上都有一個物品,整個罐子大概有五六十個紀念品似的圖案。姐姐Luna看她感興趣,走過來向她介紹說:

“這是‘記憶宮殿’之罐,這兩只是專門給客戶定制的,我們一年只接兩個訂單,因為太耗費時間和精力了。小的那個罐子是一對小情侶在一年前就預訂的,上面是36個圖案,有他們去的一些景點标志和紀念物品。還有一只稍大的罐子圖案就豐富很多,是一對年邁的老夫妻定制的,60個圖案。”

随即她便給我們解釋每個圖案的含義:

“這個小女孩是他們的孫女、這個男人是他們的兒子、紅珊瑚是他們結婚紀念日送的禮物、這把傘代表的是他們相遇時的一個符號,這本寫有尼采名字的書是當時他們學生時代一起争論探讨的話題,這只貓他們養了十幾年,前年去世了……”

上面還有:馬的雕塑、鬥獸場、仙人掌、透明的玻璃杯、一只鹦鹉等等,當這些圖案畫在一個罐子上,就像回憶兩個人陪伴一生共同走過的路。

夏雨軒聽得入了迷,妹妹Aurora起身走過來說:“之前有一個農場主,他想把農場裏所有的牛都畫在這個罐子,被我們當場拒絕了,太侮辱人了!他說願意支付雙倍價格給我們。我們依然拒絕!我們只給天下真正相愛的有情人制作紀念品。有錢也不能這麽不尊重別人。”妹妹越說越生氣,姐姐擋了擋她的嘴邊,笑着示意她別說了。

妹妹繼續說道:“還有一個客戶,讓我們把他全身的刺青圖案放上去,這樣物理和□□記憶全有了,也被我們拒絕了。真的是什麽樣的人都有……”

米小非眨了眨眼,似乎想到了什麽,劉浩然小聲說:“你閉嘴,別說你的蚊子……”

陸星辰想預約明年的訂單,可是明年的兩個罐子已經被別人搶先了,只能等後年。

“我們是意大利的留學生,在這裏我們待了有近十年,馬上要回國了,可是非常喜歡你的這些作品,是否可以留下一個聯系方式呢?”兩姐妹猶豫了一會兒。

陸星辰繼續說道:“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小鎮叫景德鎮,和這裏很像,也是專門生産瓷器的,老實說,景德鎮的工藝技術比這裏的要成熟多,但是我們缺少設計概念,如果能将這兩者整合,那就太好了。”

姐妹倆表示知道這個地方,并用中文精準地說出了:“青花瓷。”

夏雨軒他們一臉震驚,豎起大拇指稱贊道:“你們的中文說得真好,對,沒錯,就是青花瓷。”

“如果有一天有機會,歡迎你們能來中國玩,這是我在中國聯系方式。”他拿出包裏的筆記本,寫下自己的住址和手機號,撕下那一頁雙手遞交給她們。

姐妹倆互看了一眼,接收了紙條,并點頭示好。

在這小店裏,夏雨軒挑了一個伊特魯裏亞式的盤子,米小非買了一套有魚紋的咖啡杯,劉浩然買了一只以古羅馬萬神廟為靈感的罐子,而陸星辰則買了一只藍色的未來主義罐子,表面看只是一群魚的疊加,特別抽象,其實它的靈感來自于海洋的魚群風暴。各有各的特點,就像博物館裏的作品一樣精致且有特點。

姐姐說:“他們從20幾歲到現在,跑遍了周邊所有國家、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專門研究藝術史裏的圖像學,最開始他們是複刻博物館裏的圖案,後來有一段時間她們畫累了,想創新一下,就根據古希臘、古羅馬的作品再結合現代城的元素進行二次創作,所以現在你們看到這裏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源頭,也都是孤品。”

兩姐妹聽說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站,并即将要去法恩紮國際陶瓷博物館,表示可以帶他們一起,并為此作免費作導覽。

陸星辰說:“太好了,謝謝你們。”

在衆多展品中,有一件作品她們特別推薦的藍彩白釉陶大圓盤《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圖像的中間是一張典型的畢加索筆下的臉,而這件盤子正出自這位世界繪畫大師之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畢加索只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畫家,但其實他的雕塑和陶瓷作品也同樣出彩。”

陸星辰連連點頭,他問道:“這種陶瓷,他是借鑒源頭來自古希臘羅馬還是原始藝術?”

姐姐答道:“他的陶瓷藝術借鑒古希臘羅馬繪畫,但是又通過現代的裝飾圖案使表現力更為強烈。他的陶瓷蛻去了器皿的實用功能,畢加索制作的陶瓷相當于是一件件雕塑,所以他的作品影響着藝術家們開始在陶瓷上融入現代前衛藝術。”

妹妹接回姐姐的話語說:“這件瓷盤完成于1956年。當時,在法國南部的瓦洛裏斯,畢加索有機會接觸拉米艾陶瓷廠,這滿足了他對陶瓷的好奇,并激發了創作靈感。”

“1947年夏天開始,畢加索開始探索陶藝,他把不同的形狀和紋飾交替整合,并在繪畫中融入黏土雕塑手法,創作出立體派的雕塑效果。”

“畢加索常說要學習孩子一樣的純真感,而制作陶瓷的第一步就像是在玩泥巴,玩泥巴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情,好像是刻在人類的DNA裏的。”妹妹越說越興奮,就像被點了快樂的穴位一樣,說得停不下來。

“畢加索的陶藝作品也和神話故事有關,同時吸取洞窟壁畫的工藝,因此兼有前哥倫布時期藝術風格,這是他對偉大的遠古陶瓷文明的一種致敬。”

随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明清時期中國的瓷器通過海路遠銷西方,特別是青花瓷普遍受到各國人們的喜愛。

在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意大利,并一直延續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産技術最初由中東傳至西班牙南部的馬略卡島,然後傳入意大利。在意大利生産的錫釉陶被稱為馬略利卡。在文藝複興時期,錫釉陶制造技術從意大利開始迅速傳播。威尼斯在16至18世紀生産錫釉陶,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的瓷器,形成了一種新的東方風格,也被稱為“alla porcelana”。

歐洲藝人制作了自己的“中國風”瓷器,紋樣五花八門且帶有異國情調,包括外國花朵、寶塔、微小的東方人物——均被意大利各地陶瓷廠以自己的方式演繹。

這座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見證文化和平的紀念碑”。裏面的館藏很豐富,收藏了東西方極大數量的古代和現代陶器。

中國和意大利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千多年的古代“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随着海上貿易擴大,來自中國的瓷器對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産生了重要影響。

同類推薦